"工之侨得良桐焉":有一个名字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
# 良桐:上等桐木,即梧桐,青桐,木质理疏而坚,是制作古琴的好材料。桐,桐木,制古琴的材料。,工之侨:虚构的人名。
"斫而为琴":砍来做成了一把琴,
# 斫:砍削。
"弦而鼓之":装上琴弦弹奏起来,
# 弦而鼓:装上弦弹奏。弦、鼓,都是名词作动词用。弦:琴弦。这里作动词用,装上弦。鼓琴,指弹奏古琴。
"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
# 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碰撞的声音。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
# 天下之美:天下最美的(琴)。美:美琴,形容词作名词用。
"献之太常":就把琴呈现给太常寺(的主管人)
# 太常:太常寺,祭祀礼乐的官署。
"使国工视之":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
# 国工:最优秀的工匠,这里指乐师。,使:让。
"曰":乐师说:“
"弗古":这个琴不是古代的琴。”
# 弗:不。
"还之":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以归":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
"谋诸漆工":跟漆匠商量,
# 诸:兼词,之于。,谋:谋划。
"作断纹焉":把琴身画上残断不齐的花纹;
"又谋诸篆工":又跟刻工商量,
# 篆工:刻字的工匠。刻字多用篆体字。
"作古窾焉":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
# 古窾:古代的款式。窾同款款式。
"匣而埋诸土":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
# 匣而埋诸土:(把它)装在匣子里并埋在泥土中。匣,装在匣子里。而,递进连词,并且。诸,兼语词,之于。
"期年出之":过了一年挖出来,
# 期年:第二年;满一年。
"抱以适市":抱着它到集市上。
# 适:到……去。
"贵人过而见之":有个达官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
# 贵人:大官。
"易之以百金":就用一百两黄金买了它,
# 易:换,交易。
"献诸朝":把它献到朝廷上。
"乐官传视":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
# 传视:大家传递看着。,乐官:掌管音乐的官吏。
"皆曰":都说:“
"希世之珍也":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 珍:珍宝。,希:同“稀”,稀世:世上少有。
"工之侨闻之":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
"叹曰":感叹道:“
"悲哉世也":这个社会真可悲啊!
# 悲哉世也:这个社会真可悲啊。
"岂独一琴哉":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
# 独:只。,岂:难道。
"莫不然矣":不是这样的啊!世上的事情没有不是这样的!
# 然:如此。,莫:没有什么。
"而不早图之":如果不早做打算,
"其与亡矣":就要和这国家一同灭亡了啊!”
# 其:大概,表推测的语气副词。
"遂去":于是离去,
"入于宕之山":至宕冥附近的山,
"不知其所终":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
# 其:代词,代指工之侨。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刘基(1311~1375),元末明初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字伯温,号犂眉公,浙江青田(今属文成)人。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处州总管府判,不久弃官隐居。明朝时应召,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后因与左丞相胡惟庸交恶,被胡所谮,赐归乡里。追谥文成。刘基与高启、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的作品前期多表现人民苦难,抒发报国拯民之志;后期多歌颂承平和叹老伤怀。其诗风格沉郁顿挫,不事绮靡。词作结集为《写情集》,以抒情言志为主,表达济世拯民的情怀。写景状物、摹山范水之作较少。散文成就在明初与宋濂并称,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风格古朴浑厚。主要作品有诗《感怀三十一首》,寓言杂文集《郁离子》《卖柑者言》等。著有《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等,后皆被收入《诚意伯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工之侨献琴》是刘基《郁离子》中的寓言故事。作品通过工之侨两次呈献古琴的经历,反映当时社会对器物价值的评判标准存在偏差,提醒世人不应被表面特征误导,需注重事物的真实本质属性。
2. 分段赏析
首段通过工之侨首次献琴的遭遇,展现社会评判标准的扭曲。工之侨以优质桐木制琴,音色出众,自认完美,却被太常寺官员以“弗古”为由退回。此处形成强烈反差:琴的材质与音质俱佳,却因不符合“古”的表象标准被否定。官员与乐师的草率判断,暗含对形式主义的讽刺,暗示社会重虚名轻实质的弊病。第二段详述工之侨二次献琴的精心设计。他通过伪造断纹、古款,并模拟埋藏年份,使琴的外表符合“古物”特征,再借贵人之力以高价献入朝堂。作者以“谋诸漆工”“谋诸篆工”等细节,强调其刻意迎合社会审美的用心;而“抱以适市”的迂回策略,则暗讽官场评价体系被权势与利益操控。琴的价值因表象改变而颠覆,凸显社会评判的荒诞性。末段以工之侨的慨叹收束,深化主题。他借琴喻世,指出社会普遍存在的“重伪轻真”现象,并以“与亡矣”警示若放任此风,必将导致价值体系的崩塌。此处由具体事件上升至对时代病症的批判,语言冷峻,逻辑严密,强化寓言的警示意义。全文以琴为喻,层层递进,揭露表象崇拜的荒诞,呼吁重视本质价值。
3. 作品点评
文章通过制琴匠工之侨两次献琴经历的不同遭遇,批判了社会盲目推崇古物与过度重视表象的风气,揭露统治者昏聩愚昧、追求虚名而忽视实质的弊病。这篇短小精悍的寓言通过精炼叙述展现深刻寓意与巧妙讽刺,以质朴文字揭示当时社会重虚名轻真才的病态现象。故事警示世人不应片面追逐新奇而忽视本质,需警惕社会对虚假表象的推崇与制度性鼓励造假的不良风气。
上一篇:明·陈子龙《谒金门·五月雨》
下一篇:明·于谦《咏煤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