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啼处":黄莺的啼声飘落时,
"摇荡一天疏雨":飘荡着满天稀疏的雨。
# 疏雨:毛毛细雨,即梅雨。,摇荡:摇落,抖洒。
"极目平芜人尽去":极目远望平旷的草地,人们都已离去,
# 平芜:平原。
"断红明碧树":红花被雨打落,树木明净碧绿。
# 断红:残红,即残花。
"费得炉烟无数":熏烤衣服费了无数炉烟,
"只有轻寒难度":难以度过的只有,微寒袭人的时分。
"忽见西楼花影露":忽见西楼露出花影,
"弄晴催薄暮":摇弄得天气转晴,催促着黄昏降临。
# 薄暮:傍晚。
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
陈子龙(1608~1647),南明抗清将领、文学家。字人中、卧子,号轶符、海士、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人。崇祯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乾隆朝谥忠裕。陈子龙诗歌成就较高,早期继承“后七子”诗歌传统,有复古倾向。国破后诗风转为感时伤事、悲愤苍凉,有“明诗殿军”之誉。亦能词。主要作品有《渡易水》《怨诗行》《诉衷情·春游》等。著有《陈忠裕公全集》传世,还编有《皇明经世文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词。描绘了五月梅子黄时雨的景象,体现出晚春时节细雨苍茫的特点,营造出一种迷蒙、湿润的氛围。词中可能借这一特定时节的雨景,表达出词人因景而生的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双关:“断红明碧树”中,“红”谐“朱”,暗指南明王朝;“碧”谐“清”,隐喻清廷,借自然景物的色彩关联,寄寓国土易主的哀伤,含蓄传达对时局的忧愤。象征:以“疏雨”象征清军南下的动荡局势,“炉烟”象征各地抗清活动的持续开展,“轻寒”象征抗清复明的现实困境,通过具体物象映射抽象概念,深化词作的政治寓意。对比:“弄晴”与“催薄暮”形成情境对照,“弄晴”喻力挽危局的希望,“催薄暮”暗忧时势紧迫,以矛盾的心理意象,展现对复兴时机的复杂考量,增强情感张力。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清丽笔触绘就梅雨时节的江南画卷:黄莺啼啭处,疏雨正摇荡如丝——“疏雨”状写雨势的间歇零落,“摇荡”摹画雨丝在微风中的飘洒之态,与“雨丝风片”的古典意象相契,更兼时断时续的莺啼相伴,精准勾勒出梅雨季特有的温润绵密之质。极目平芜,唯见绿树凝翠,残红数点缀于枝头,经雨水洗濯后愈发鲜妍明丽,恰似一幅水墨未干的丹青小品。“极目平芜人尽去”一句,暗合欧阳修《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空蒙意境,以旷野的寂寥空旷为底色,凸显出雨中花木的鲜明色泽。词人于细微处着笔,将绿树的浓郁、红花的明艳与雨丝的轻柔、莺啼的清婉熔于一炉,足见其体物察情之细腻工巧。下片由景及情,逐层铺展词人对梅雨季的细腻体感:江南溽暑熏蒸,空气湿度饱和,衣物难免滋生霉斑,故须燃点炉香以祛潮防霉。“费得炉烟无数”一句,既暗合古代文人薰香雅趣,更化用周邦彦“衣润费炉烟”的生活意象,以“费”字见出持续燃香的日常图景,将气候特征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活细节。继而“只有轻寒难度”笔锋一转,捕捉梅雨季特有的温差体验——冷暖空气交锋之际,晴雨无常的气候让体感在溽热与微寒间微妙游走,“难度”二字凝练出诗人对这种捉摸不定寒意的敏锐感知,赋予气候特征以主观情感的温度。结句聚焦天气突变的刹那诗意:当疏雨仍在帘幕般飘洒,西楼侧畔却悄然浮现花影摇曳的晴光——这“不觉转晴”的瞬间,恰是梅雨季忽雨忽晴的生动注脚。词人以“花影弄晴”的独特表达,却别开新境:不说花影被动映现晴光,而说花影主动“戏弄”晴光,让光影的明灭变化成为花影与阳光的嬉戏,赋予自然景象以俏皮的灵动感。继之“催薄暮”三字更见匠心,将花影随日光移动的自然规律,转化为“催促暮色降临”的主观感受——当花影在夕照中逐渐拉长,仿佛在温柔推动时光的流转,“催”字赋予无情感的物象以细腻的时间意识,与张先词中“弄”字的境界营造异曲同工,却在转换中彰显出词人对光影魔术的独特领悟。整段文字于生活细节中见哲思,于炼字琢句中见性情,尽显宋人“以俗为雅,化故为新”的词艺追求。
4. 作品点评
前人评价陈子龙的词具有“婉丽、清艳”的风格,情感深沉真挚,情韵凄清动人。其词作属于婉约派,这一词派主张词应具备婉转缠绵、含蓄内敛的特质,陈子龙词中诸多细腻委婉的表达,恰是这种风格的体现。然而,他所处的动荡时代与最终的人生结局,与柔情缱绻、歌舞升平的生活相去甚远。因此,前人着重指出,他词中的“艳”并非浓烈艳丽,而是清新雅致之艳;情韵亦非柔媚婉转,而是凄清幽冷。在陈子龙留存于世的数十首词作中,大多围绕节候更迭与自然风物展开,不少作品还蕴含着对时事的批评,以及忧国伤时之情的含蓄表达。至于《谒金门·五月雨》,主要采用赋体创作。由于尚无明确的寄托线索,不妨将其视作一篇描绘节候风物的佳作来欣赏。
# “缥缈澹宕,全见用笔之妙”。
清邹祗谟《陈忠裕全集》
# 词写五月雨天江南景色,兼寓人去室空、幽居默默的怅惘之怀。篇中多丽语而不失本色,运笔清新婉媚,境界疏旷邈远,极有情致。
现代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刘扬忠《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16词曲卷2》
上一篇:明·戚继光《马上作》
下一篇:明·刘基《工之侨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