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ng
zuō

朝代:明作者:戚继光浏览量:3
nán
běi
chí
bào
zhǔ
qíng
jiāng
huā
biān
yuè
xiào
píng
shēng
nián
sān
bǎi
liù
shí
duō
shì
héng
shàng
xíng

译文

驰骋疆场转战南北报答君王的恩情,江边的花边塞的月都笑我一生忙忙碌碌。一年三百六十个日子里,大多数的日子是带着兵器骑着战马在疆场上度过的。

逐句剖析

"南北驱驰报主情":驰骋疆场转战南北报答君王的恩情,

# 主:指明朝皇帝。,南北驱驰:戚继光曾在东南沿海一带抗击倭宼的侵扰,又曾镇守北方边关。

"江花边月笑平生":江边的花边塞的月都笑我一生忙忙碌碌。

# 笑平生:笑平生来去匆匆。,江花边月:江边的花,边塞的月。这里指戎马生涯长年接触的景色。边月,边塞的月亮。这里的边塞指山东沿海登州卫等地。

"一年三百六十日":一年三百六十个日子里,

# 三百六十日:指一年日子的整数。

"多是横戈马上行":大多数的日子是带着兵器骑着战马在疆场上度过的。

# 横戈:手里横握兵器。,多是:一作“都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马上行》由明代戚继光所作,出自《止止堂集》。作为一首气贯长虹的七言绝句,以凝练笔触勾勒出一代名将的生平轨迹与精神世界。诗人以质朴的文字,如实铺展转战南北的戎马征程,字里行间跃动着金戈铁马的铿锵节奏,鲜活再现了戍边将领枕戈待旦、保家卫国的飒爽英姿。诗歌不事雕琢,语言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晓畅,却于平易中见深情,率真处显豪迈,磅礴气势喷薄而出,将赤诚报国的崇高襟怀诠释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

戚继光(1528~1588),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登州(今山东蓬莱)人。他组织训练了“戚家军”,在浙江、福建等地大败倭寇,解除东南沿海倭患,后镇守蓟州十六年,寇不敢犯。张居正死后,南调广东,不久罢归。万历十六年病逝,后追赐谥号“武庄”,又改谥“武毅”。其诗苍劲豪壮、慷慨激昂,既能表达戎马豪情,如“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也能表现士兵生活。戚继光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马上行》是明代戚继光的诗作,戚继光一生征战四方,戎马倥偬,在东南沿海与倭寇鏖战长达十余载,彻底荡平了长期肆虐沿海的倭患,为保境安民立下赫赫战功。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彼时戚继光驻守蓟门,肩负戍边重任。在这片苍茫辽阔的边境之地,他抚今追昔,万千感慨涌上心头,遂挥毫写下《马上作》,将一腔报国豪情凝于笔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描述了作者自身的戎马生涯,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体现了诗人为民族建立功勋的自豪感和乐观主义精神。

2. 写作手法

拟人:“江花边月笑平生”则巧妙运用拟人手法,让江边春花与边境野草化作见证者,它们仿佛含笑注视着诗人一生的奋斗,既生动呈现出征战足迹之广,又以诙谐笔触展现出诗人对自身功业的自豪与豁达。

3. 分段赏析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以豪迈笔触起势。“南北驱驰”四字凝练概括了戚继光辗转征战的戎马生涯——他曾率部于南方闽粤之地痛击倭寇,又北上蓟州抵御边患,堪称南征北战、马不停蹄。所谓“报主情”,表面是对君主知遇之恩的回报,实则忠君与爱国浑然一体,毕竟君主赋予的重任正是捍卫边疆、保家卫国。此句既点明征战的动机,更暗含对国家民族的深切热爱与对侵略者的切齿仇恨。“江花边草笑平生”则巧妙运用拟人手法,让江边春花与边境野草化作见证者,它们仿佛含笑注视着诗人一生的奋斗,既生动呈现出征战足迹之广,又以诙谐笔触展现出诗人对自身功业的自豪与豁达。“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如金石掷地,以质朴直白的语言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横戈”二字勾勒出兵器在手的英武姿态,诗人直言自己岁岁年年、日复一日,皆在持戈骑马的征战中度过。尽管军旅生涯充满风餐露宿的艰辛、刀光剑影的凶险,但诗句中不见丝毫疲惫抱怨,反而洋溢着炽热的自豪感与乐观主义精神。“一年三百六十日”的重复强调,更凸显出这种征战生活的常态性与持续性,而“横戈马上”四字,寥寥数笔便将一位坚毅果敢、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充分彰显出其守护山河的壮志豪情与无畏气概。

4. 作品点评

《马上作》以排山倒海之势喷薄而出,激昂的情调如战鼓擂响,既是戚继光的铿锵自白,更是一曲献给英雄的壮美赞歌。诗人仅用“南北驱驰”四字,便如椽巨笔般勾勒出南征北战的壮阔生涯,以“江花边草”的拟人化意象巧妙映衬,将数十年戎马岁月凝于尺幅之间,炼字如金却又灵动鲜活。在形象塑造上,诗人先以“一年三百六十日”铺展宏阔的时间维度,继而聚焦“横戈马上行”的动态特写,让一位纵横驰骋的英雄跃然纸上。其身姿挺拔如松,目光坚毅似火,尽显豪迈不羁的英雄气概,令人心生敬仰与倾慕。整首诗如同一面迎风招展的战旗,每一个字都迸发着难以抑制的自豪与炽热的战斗激情,字字句句叩击人心,带来震撼灵魂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我们读完该诗,在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的气氛中感觉到一种快乐,只一个“笑”字,就让我们似乎看到了戚大将军的飒爽英姿和乐观自信。

现代蓬莱人民广播电视台总编室副主任张翼飞《明代蓟镇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之《快乐的追者——浅论戚继光乐观、务实的性格》

# “一年三百六十日”初读似乎是一个凑句,其实很有妙用。它出现在“都是横戈马上行”的点睛之笔的前面,起到了必要的渲染作用。使读者感到,日横戈马上英勇奋战并不难,难的是三百六十五天如一日。一个身不离鞍马的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便跃然纸上。

现代中华诗词学会原副会长周啸天《历代绝句鉴赏大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下一篇:明·陈子龙《谒金门·五月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