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jīn
líng
huā
tái
wàng
jiāng

朝代:明作者:高启浏览量:3
jiāng
lái
cóng
wàn
shān
zhōng
shān
shì
jìn
jiāng
liú
dōng
zhōng
shān
lóng
西
shàng
làng
chéng
cháng
fēng
jiāng
shān
xiāng
xióng
xiāng
ràng
xíng
shèng
zhēng
kuā
tiān
xià
zhuàng
qín
huáng
kōng
huáng
jīn
jiā
cōng
cōng
zhì
jīn
wáng
huái
怀
yóu
kāi
jiǔ
hān
zǒu
shàng
chéng
nán
tái
zuò
jué
cāng
máng
wàn
yuǎn
huāng
yān
luò
zhī
zhōng
lái
shí
tóu
chéng
xià
tāo
shēng
qiān
qún
shuí
gǎn
huáng
luò
jìng
xiáng
tiě
suǒ
héng
jiāng
wèi
wéi
qián
sān
guó
hòu
liù
cháo
cǎo
shēng
gōng
què
xiāo
xiāo
yīng
xióng
chéng
shí
zhàn
xuè
liú
hán
cháo
shēng
xìng
féng
shèng
rén
nán
guó
huò
luàn
chū
píng
shì
xiū
cóng
jīn
hǎi
yǒng
wéi
jiā
yòng
cháng
jiāng
xiàn
nán
běi

译文

滔滔长江从万山中奔腾而来,山的走势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东的。而只有钟山山势由东向西,蜿蜒如龙,似乎要与江河相抗衡。长江与钟山相互争雄,两者之势堪称天下壮景。相传秦始皇曾在钟山之下埋下黄金,以镇“王气”,但这里山川灵秀之气象至今还是旺盛的。我心中的忧思怎样才能解开,醉着酒走上雨花台看看。雨花台上,面对荒烟落日,一种旷远迷茫的怀古之情,油然而生。石头城下,江水震怒汹涌,北边的千万铁骑怎敢渡江。不过吴主孙皓,打着黄旗北去洛阳,竟成俘虏,这分明是凶兆,可见连铁索横江都不牢固。历经前代吴国,后代南朝,六朝故都宫阙荒芜,草木已繁茂。一方霸主忙于割据称雄,几度厮杀之,只能使血流入江河似寒潮一般。我这一生,遇到圣人很是幸运,起江南发兵,平定争霸之乱,如今已得休养生息。从此四海之内永远一家人,长江不再用以限阻南北。

逐句剖析

"大江来从万山中":滔滔长江从万山中奔腾而来,

"山势尽与江流东":山的走势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东的。

# 山势尽与江流东:这句说,山的走势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东的。

"钟山如龙独西上":而只有钟山山势由东向西,

# 钟山:即紫金山。

"欲破巨浪乘长风":蜿蜒如龙,似乎要与江河相抗衡。

# 欲破巨浪乘长风:此句化用《南史·宗悫传》“愿乘长风破万里”语。这里形容只有钟山的走向是由东向西,好像欲与江流抗衡。

"江山相雄不相让":长江与钟山相互争雄,

"形胜争夸天下壮":两者之势堪称天下壮景。

"秦皇空此瘗黄金":相传秦始皇曾在钟山之下埋下黄金,

# 秦皇空此瘗黄金:“秦皇”二句:《丹阳记》:“秦始皇埋金玉杂宝以压天子气,故名金陵”。瘗(yì),埋藏。

"佳气葱葱至今王":以镇“王气”,但这里山川灵秀之气象至今还是旺盛的。

# 王:通“旺”。,葱葱:茂盛貌,此处指气象旺盛。,佳气:山川灵秀的美好气象。

"我怀郁塞何由开":我心中的忧思怎样才能解开,

# 郁塞:忧郁窒塞。

"酒酣走上城南台":醉着酒走上雨花台看看。

# 城南台:即雨花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雨花台上,面对荒烟落日,

# 坐觉:自然而觉。坐,自,自然。

"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一种旷远迷茫的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石头城下涛声怒":石头城下,江水震怒汹涌,

# 石头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以形势险要著称。

"武骑千群谁敢渡":北边的千万铁骑怎敢渡江。

"黄旗入洛竟何祥":不过吴主孙皓,打着黄旗北去洛阳,竟成俘虏,这分明是凶兆,

# 黄旗入洛:三国时吴王孙皓听术士说自己有天子气象,于是就率家人宫女西上入洛阳以顺天命。途中遇大雪,士兵怨怒,才不得不返回。 此处说“黄旗入洛”其实是吴被晋灭的先兆,所以说“竟何祥”。

"铁锁横江未为固":可见连铁索横江都不牢固。

# 铁锁横江:三国时吴军为阻止晋兵进攻,曾在长江上设置铁锥铁锁,均被晋兵攻破。

"前三国":历经前代吴国,

# 三国:魏、蜀、吴,这里仅指吴。

"后六朝":后代南朝,六朝故都宫阙荒芜,

# 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均建都金陵,史称六朝。这里指南朝。

"草生宫阙何萧萧":草木已繁茂。

# 萧萧:冷落,凄清。

"英雄乘时务割据":一方霸主忙于割据称雄,

# 务割据:专力于割据称雄。务,致力,从事。,英雄:指六朝的开国君主。

"几度战血流寒潮":几度厮杀之,只能使血流入江河似寒潮一般。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我这一生,遇到圣人很是幸运,起江南发兵,

# 圣人:指明太祖朱元璋。

"祸乱初平事休息":平定争霸之乱,如今已得休养生息。

# 事休息:指明初实行减轻赋税,恢复生产,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事,从事。

"从今四海永为家":从此四海之内永远一家人,

# 四海永为家: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从今四海为家日”句,指全国统一。

"不用长江限南北":长江不再用以限阻南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出自明代高启之手,是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宛如一首激昂的祖国统一颂歌,诗人登上金陵雨花台,俯瞰长江奔腾东逝,眼前壮阔之景瞬间触动心弦,思绪穿越古今,遂成此篇,抒发内心对国家统一、四海升平的炽热向往。开篇八句,诗人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登台远眺的壮丽景致,山川江河尽收眼底;随后四句,承接前文景色,笔锋一转,开启怀古幽思,沉浸于对往昔岁月的追忆;继而八句,聚焦此地,讲述从三国至六朝,雨花台见证了无数战火纷飞、朝代更迭的动荡历史;收尾四句,情感再度上扬,赞颂朱元璋开创的新王朝,满含期待地祈愿和平永驻,为全诗画上饱含希望的句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高启(1336~1374),元末明初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后擢户部右侍郎,固辞不受,被赐金放还。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他因作《上梁文》受牵连,被腰斩于市。高启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与杨基、张羽、徐贲齐名,并称“吴中四杰”。早年他与王行、徐贲、宋克等人比邻,常以诗酒唱和,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高启的诗歌题材丰富,主要分为社会动乱诗、咏史怀古诗、纪游酬赠诗、感怀诗四类。其诗风格自然浑成、清新古朴、沉雄伉健。诗文集有《吹台集》《江馆集》《凤台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后人汇辑其作品为《高太史大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诞生于1369年,即洪武二年,彼时大明开国不久。高启身处元末明初的动荡岁月,亲身经历了无数战乱,深知百姓疾苦。恰逢当时,他应召参与编撰《元史》,满心壮志,渴望凭借自身才学为新兴的国家建功立业。一日,他登上金陵的雨花台,极目远眺,望着眼前的山川江河,往昔的战乱记忆、当下的报国之志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憧憬,如潮水般在心头翻涌,种种思绪相互交织,有感而发,遂挥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后世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登上金陵雨花台望长江,前八句描绘所见江景,次四句怀古,接着八句述此地从三国到六朝的战乱,最后四句赞颂朱元璋王朝并祈愿和平,表达对国家一统的向往,全诗笔力雄健、气势纵横。

2. 写作手法

拟人:“大江来从万山中”四句,将大江与钟山拟人化,大江从万山奔涌东去,钟山却似要“乘长风,破巨浪,挽大江而西向”,二者“相雄不相让”,赋予它们人格力量与浩然正气,仿佛有了自主意识,一个执着东流入海,一个傲然屹立西天,实则是诗人自身豪迈气魄与坚守品格的投射,使山水有了精神内涵,展现诗人对山川的独特感知,让画面雄浑且富有张力。对比:诗中多处运用对比,写大江与钟山走向的对比,凸显二者气势;还有历史与现实对比,“金陵昔时何牡哉”描绘往昔金陵建都时的繁华,与当下诗人怀古所处“荒烟落日”之景对照,强烈反差中引发对王朝兴衰的思考;以及“前三国,后六朝”的昔日割据战乱与诗人期望的“四海一家”现实愿景对比,深化主旨,突出和平珍贵,映照百姓在不同时代境遇,饱含历史沧桑感。虚实结合:开篇实写眼前大江、钟山等壮丽景致,接着“金陵的形胜……至今不衰”几句,由实转虚,回溯金陵历史上的王气、形胜,秦始皇镇气、六代帝王兴衰等往事,将现实景象与历史陈迹相融,拓展时空维度,让诗意丰富厚重,给读者以历史纵深之感,为后文抒发怀古幽思、反思历史与期盼现实铺垫。借古讽今:诗中详述三国、六朝诸多史实,如陈后主被俘、孙皓的“黄旗入洛”与“铁锁横江”等悲剧,借这些古代帝王因失德、恃险而亡国的教训,暗讽当下,警示新建的明代不可重蹈覆辙,应汲取历史经验,关注民心向背,以民为本,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于对历史的凭吊中蕴含对现实政治的深刻洞察,发人深省。

3. 分段赏析

开篇前四句,将诗人眼前壮阔之景生动呈现。只见浩渺长江,冲破万山阻隔,汹涌东奔,两岸山势仿若受其牵引,蜿蜒向东。唯有钟山,如巨人般傲然挺立于西边,似欲乘风破浪,挽大江回流。大江的奔涌、钟山的屹立,被赋予人格力量与浩然正气,一个志在沧海扬波,一个愿为西天砥柱,二者皆不随波逐流。于诗人笔下,它们宛如自身化身,尽显雄伟轩昂,既是江山的传神勾勒,更是诗人精神气质的映照。“江让相雄不相让”四句,承上启下,“相雄不相让”精准概括前文大江、钟山对峙之态,“形胜争夸”则为下文引入历史风云巧妙铺陈。随后,诗人目光由现实奇景倏忽探入深邃历史。金陵地势险要,依山傍水,王气氤氲,仿若坚不可摧。然而,守江山关键在德、在得民心,而非依仗地势或所谓“压胜”之术。秦始皇曾妄图镇住金陵王气,却徒劳无功,金陵依旧佳气葱茏,此为后文“我怀郁塞何由开”的情感积蓄。汉时昌盛,贾谊却为天下事忧心忡忡;明初开国,高启同样心怀郁塞。这是深谋远虑者居安思危、洞察隐患的体现。诗人酒酣登上雨花台,在荒烟落日下,怀古之情油然而生,遥想金陵往昔英雄逐鹿、席卷天下的豪迈,不禁陷入对现实与历史的深沉思索,建都于此的六朝帝王,其兴衰荣辱如走马灯在脑海闪现。“石头城下涛声怒”四句,以艺术笔触浓缩历史悲剧。陈后主沦为隋军俘虏,恰似“武骑干群谁敢渡”的写照;吴主孙皓既有“黄旗入洛”的荒唐,又有“铁锁横江未为固”的狼狈。他们虽坐拥长江天险,却因昏庸或失策,落得亡国笑柄,成为诗人心中块垒的导火索。“前三国,后六朝”四句,是诗人对六朝历史的深度剖析。前四句聚焦典型悲剧,如“点”般醒目;后四句拓展为历史普遍规律,似“面”般广阔。往昔三国、六朝,无论怎样风云变幻,皆成过眼云烟,豪华宫阙已被荒烟蔓草掩埋。那些割据称雄的“英雄”,为争城夺地,致生灵涂炭,白骨累累,“几度战血流寒潮”,正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沉痛喟叹。新建的明代能否跳出这历史循环,诗人心怀隐忧,欲言又止,这恰是“我怀郁塞何由开”的根源。诗作尾声,诗人笔锋陡然一转,由深沉历史反思转向对现实的颂赞。“我今幸逢圣人起南国”四句,表面是对现实的热烈歌颂,实则满含对国家的殷切期望。他盼望着刀枪入库、铸剑为犁,百姓能在和平中安居乐业,四海归一,再无割据战乱,百姓免受流离之苦。语调明快中暗藏沉郁,心境爽朗却蒙历史阴霾,尽显豪放与沉郁交融之美。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笔锋刚劲雄健,字里行间洋溢着磅礴之力。其音韵和谐悦耳,节奏铿锵有力,读来朗朗上口。诗句的铺陈转折如行云流水,舒卷之间尽显从容自如,营造出一种纵横捭阖、大气磅礴的非凡气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人登上金陵雨花台,眺望荒烟落日笼罩下的长江,历史上古都金陵几度兴废的往事如在眼前。由古及今诗人庆幸躬逢盛世,歌颂“圣人”朱元璋平定天下,与民休息,从此可以四海一家,不因长江分割南北再起干戈。歌颂之余,也表达了诗人对新朝政治的热情期待。

不详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王紫微《古代怀古诗词三百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下一篇:明·戚继光《马上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