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山水":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
"惟川蜀最奇":只四川境内最为奇特。
# 川蜀:泛指今四川一带。
"然去中州万里":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
# 中州:泛指今河南一带。写此文时,宋濂正在河南龙门山讲学。
"陆有剑阁栈道之险":陆路上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
# 栈道:古时在峭岸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道路,危险难行。,剑阁:县名,在川省北部。因剑门关矗立于县北,故自古即有“剑门天下险”之名。
"水有瞿塘、":水路上有瞿塘峡、
# 瞿塘:即瞿塘峡,为长江三峡之一,两岸悬崖壁立,江中水流湍急,有“天堑”之称。
"滟滪之虞":滟滪堆之类的忧虑。
# 虞:忧虑。,滟滪:即滟滪堆,在瞿塘口,是突出在长江江心的巨石,为长江上著名的险滩。
"跨马行":骑着马走,
"则篁竹间山高者":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
"累旬日不见其巅际":连续十来天,仰头看不到山顶。
# 巅际:山顶。,旬日:十天。,累:续。
"临上而俯视":登上高处往下俯瞰,
"绝壑万仞":绝险的山谷有几万尺深,
"杳莫测其所穷":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
# 穷:尽头。,杳:深邃朦胧貌。
"肝胆为之悼栗":令人惊恐万状,肝胆颤抖。
# 悼栗:形容颤抖的样子。
"水行":乘船在水中行,
"则江石悍利":江水悍猛,礁石尖利,
"波恶涡诡":波涛险恶,漩涡诡异,
# 波恶涡诡:波涛汹涌漩涡隐秘难测。波恶:形容波涛很大很凶。涡诡:指怪异的旋流。
"舟一失势尺寸":船只一旦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
# 尺寸:形容很短的距离。,失势:失去常态,此指偏离航道。
"辄糜碎土沉":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
# 糜碎土沉:此句是说船被撞得粉碎,像土一样沉入江底。糜碎:粉碎。
"下饱鱼鳖":船中人便喂饱了江中鱼鳖之腹,
"其难至如此":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
"故非仕有力者":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
# 仕有力者:在仕途上进取并且很有竞争力的人。
"不可以游":不能前往游历;
"非材有文者":不是天生富有文才的人,
# 材有文者:指有才能而且文才出众的人。
"纵游无所得":即使游览了也无所得;
"非壮强者":不是身强体壮人,
"多老死于其地":大多老死在那里。
"嗜奇之士恨焉":喜欢寻奇探胜的人因而心存憾恨。
# 嗜奇:指热爱山水名胜。嗜:爱好。
"天台陈君庭学":天台士陈庭学君,
# 天台:县名,今属淅江省。
"能为诗":会写诗,
"由中书左司掾":他由中书左司掾,
# 中书左司掾: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宫,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把政、军、监察三权。中书省下置左右司,分管省事,明初尚沿元制。掾,古代属官的通称。
"屡从大将北征":屡次随从大将北征,
# 从大将北征:明初为了统一北方,屡遣大将北征。陈庭学曾从军。
"有劳":颇有功劳,
"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
# 照磨:指挥司的属官,主管宗卷、钱粮。,指挥司:明代在各省设置的地方军事机关。,擢:提升。
"由水道至成都":从水路到了成都。
"成都":成都,
"川蜀之要地":是四川的要地,
"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名人住过的地方,
# 诸葛武侯:即诸葛亮,曾封武乡侯,故后人亦称之诸葛武侯。,扬子云、司马相如:并为西汉时期有名的辞赋家。
"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扎戍守的遗迹,
"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诗咏诗、歌唱呼啸的处所,
# 射:指射箭,为古代六艺之一。,眺:游览。
"庭学无不历览":庭学没有不去游历观览的。
"既览必发为诗":他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
"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
"于是其诗益工":于是他的诗歌愈加工妙。
"越三年":过了三年,
"以例自免归":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
"会予于京师":在京城和我会遇;
"其气愈充":他的精神更加饱满,
"其语愈壮":言谈愈发宏壮,
"其志意愈高":志向意趣益加高远;
"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 侈:大,多。
"予甚自愧":我很惭愧,
"方予少时":当我年轻的时候,
"尝有志于出游天下":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
"顾以学未成而不暇":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
# 顾:不过。
"及年壮方可出":到了壮年可以出游时,
"而四方兵起":四面八方战火纷飞,
# 四方兵起:指元末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反元战争。
"无所投足":没有落脚的地方。
# 无所投足:谓没有能去游览的地方。
"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
# 逮今:及至今日。逮:等到。
"极海之际":远到海边,
# 极海之际:一直到海的边际,意谓四海之内。
"合为一家":合为一家,
"而予齿益加耄矣":而我已经年龄更加大了。
# 耄:高龄,古称大约指七十至九十岁。,齿:年龄。
"欲如庭学之游":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
"尚可得乎":还能够实现吗?
# 尚:还,尚且。
"然吾闻古之贤士":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
"若颜回、原宪":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
# 颜回、原宪:都是孔子的学生,一生穷困而德行很高。
"皆坐守陋室":大都坐守乡间甘居陋室,
"蓬蒿没户":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
"而志意常充然":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
# 充然:形容盛大貌。
"有若囊括于天地者":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
"此其故何也":这是什么原因呢?
"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
# 得无:莫非,岂不是。
"庭学其试归而求焉":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尝试探求一番?
"苟有所得":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
"则以告予":就请把它告诉给我,
"予将不一愧而已也":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宋濂(1310~1381),明代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金华)。元末顺帝曾召为翰林院编修,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朱元璋时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朝廷礼乐典章多出其手。其文宗《六经》及《史》《汉》,雍容大度,辞采富赡。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著有《龙门子》《浦阳人物记》《洪武圣政记》《周礼集说》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散文,也是一篇赠序文。描绘了蜀地山水的奇险难游与人文环境的优越,记叙陈庭学遍游成都后“其诗益工”的经历,体现了游览山水需顽强毅力且能提升自身素养的道理;继而以自身不能出游的惋惜衬托陈庭学之幸,再借颜回、原宪典故委婉劝勉其重视内在修养,表达了作者对后辈的殷切期望与真挚情谊。
2. 写作手法
用典:“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句,巧用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与原宪“环堵之室、蓬户不完却修身立世”的儒家经典典故。典故中原颜回、原宪均以安贫乐道、德行高洁著称,是“内修重于外境”的圣贤象征。宋濂在文中将其“坐守陋室而志意充然”的状态,与陈庭学“遍历川蜀而诗益工”的经历形成对照,借典故提出“修养未必依赖外在游历”的思辨命题。表达了自己对后辈的殷切劝诫。想象:“则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构建了一个被竹林遮蔽的垂直空间—竹林的茂密与山体的高耸形成视觉阻隔,山巅隐没于竹林之上的云雾中,仿佛被自然屏障层层包裹。“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以时间丈量空间,通过骑马穿行的持续动作,将“山高”转化为“旅程的不可穷尽性”。作者以“累旬日不见巅际”极言山之巍峨,表面写自然之险,实则表达了对自然伟力的敬畏与赞叹。铺垫:“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以三重排比层层铺垫,从“仕有力”的物质门槛、“材有文”的精神能力到“壮强者”的生理基础,构建游历川蜀的严苛壁垒,既反衬陈庭学兼具三者的难得,为其“得助于山水”蓄势,又暗含作者对自然艰险的敬畏、对陈庭学的褒扬,及自身游历未遂的遗憾之情。
3. 分段赏析
开篇先点明西南山水以川蜀最为奇绝,紧接着以“然”字转折,突出川蜀与中州相距万里的遥远。作者从陆路与水路两方面铺陈艰险:陆路有剑阁栈道的险峻,骑马穿行于竹林间,连绵高山连旬日不见峰顶,俯视则是万仞绝壑,深不可测,令人胆战心惊;水路中江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诡异,船只稍有偏差便会碎裂沉没,葬身鱼腹。此处通过夸张的景物描写,如“累旬日不见其巅际”“绝壑万仞”等,极写川蜀行旅之难,为后文陈庭学的游历作铺垫,同时也暗含对嗜奇之士难以抵达的惋惜之情。第二段聚焦陈庭学其人,先介绍其能诗的才华与从军北征的经历,因功擢升后由水道至成都。成都作为川蜀要地,曾是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贤才俊杰的居所,留下无数英雄征战与文人雅集的痕迹,陈庭学一一游历览赏,且每览必以诗纪之,记录景物与时世变迁,使其诗艺愈发精妙。三年后归京相见,作者观察到他“气愈充,语愈壮,志意愈高”,直接点明其变化得益于山水的滋养。这里通过叙事与议论结合,既展现陈庭学的游历经历,又突出山水对其诗歌创作与精神气质的积极影响,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其成就的赞赏。第三段作者转而叙写自身经历,年少时有志出游天下,却因学未成而无暇;壮年时本可出行,又逢四方兵乱;如今圣主兴起,天下安定,自己却已年迈。通过“少时”“及年壮”“逮今”的时间线索,串联起人生不同阶段的遗憾,以自身“欲游而不得”的遭遇与陈庭学的“得游山水”形成鲜明对比,在自愧与感慨中,既表达了对陈庭学游历经历的羡慕,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无奈,为下文的哲理思考埋下伏笔。第四段作者笔锋一转,以古之贤士颜回、原宪为例,他们坐守陋室,蓬蒿蔽门,却志意充盈,似能囊括天地。借此设问:是否存在超出山水之外的东西?继而劝勉陈庭学归乡后思索此理,若有所得便告知自己,届时将不止于羞愧。此处运用举例与设问的手法,将议论推向深入,打破“山水助益”的单一认知,提出志意的充盈更源于内在修养的哲理,既对陈庭学寄予提升自我的期望,也深化了文章主旨,展现出作者对“志意”内涵的深刻思考,使文章在赠序的应酬之意中兼具思想深度。
4. 作品点评
《送天台陈庭学序》作为一篇赠序,其写作虽遵循传统劝勉之旨,却更侧重称道游览名山大川于写作的裨益,并寄望陈庭学重视个人修养提升,字里行间满溢作者对后辈的殷切期许与真情厚谊。宋濂一生大半光阴历经元末,入明时已年近六旬。虽位尊名显,却素性乐于奖掖后进,从不以长者自居,晚年所作赠序中,尤以本文与《送东阳马生序》最为知名。其赠序风格常以自身经历为切入点,娓娓而谈,于浅近家常中寄寓劝勉深意。文章开篇即紧扣陈庭学从川蜀至南京的经历,以“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肯定山水对人之精神境界的增益。继而在第三段以自身因种种缘由未能游历川蜀的憾事,侧面烘托陈庭学游历之幸,仍紧扣前文“山水助益”之脉络。至第四段,笔锋一转提出“坐守陋室亦可修身养性”的新见,实则委婉劝诫陈庭学:勿将游览名山大川视为提升自我的唯一路径,须兼重内在修养。文中对川蜀地理与人文环境的描摹尤具特色:地理上紧扣一个“险”字,虽不乏想象,却更多化用李白《蜀道难》之意象,以“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诠释游历之艰;人文上列举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与川蜀相关的才学之士,以“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强调学识修养对游历成效的关键作用。通篇前后呼应,结构浑然,于起伏转折中尽显赠序文的劝诫智慧与艺术匠心。
# 先叙游蜀之难,引起庭学之能游,是正文。继叙己之不能游,与前作反衬。末更推进一步,起伏应合,如峰回路转,真神明变化之笔。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二
# 按:王念存曰:结构周密,文势道练,可以继轨欧、曾。先生《阅江楼记》亦脍炙人口,应制之文,体裁宏伟,然不若此篇之苍劲。评解:起首从蜀山之奇起,乃从所仕之地生情也。后段推进一层,乃作序本意,得规勉体。篇中以“山水”二字为眼目,故前后三见;而前半二“奇”字,后半二“愧”字,各相照应,又各半篇之眼目也。文之细密如此。书后:太史公周览天下名山大川,故其文疏荡有奇气。于是好奇之士,有谓子长之文章,不在书而在游者。不在书而在游,是必穷泰山之颠,极禹穴之深,人迹之所罕到,子长历历寓目而后可。不知天下一意耳,不出户庭而知者,千古岂乏人哉。陈君庭学一游蜀而其诗益工,斯亦可以言游者矣。宋公恐其终于游而不在书也,于进之以不必游,而其游直可囊括乎天地,庭学果不以颜回、原宪为不足游,则庭学进矣,然则不在书而在游,可以语子长之文章,而不可以语天下后世之学为文章者。以书为游,则虽起子长而问之,亦安得取宋公之言而易之哉!
清李扶久、黄仁黼《古文笔法百篇》卷十一
上一篇:明·佚名《闯王》
下一篇:明·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