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tiān
tái
chén
tíng
xué

朝代:明作者:宋濂浏览量:3
西
nán
shān
shuǐ
wéi
chuān
shǔ
zuì
rán
zhōng
zhōu
wàn
yǒu
jiàn
zhàn
dào
zhī
xiǎn
shuǐ
yǒu
táng
yàn
zhī
kuà
xíng
huáng
zhú
jiān
shān
gāo
zhě
lěi
xún
jiàn
diān
lín
shàng
ér
shì
jué
wàn
rèn
yǎo
suǒ
qióng
gān
dǎn
wéi
zhī
dào
shuǐ
xíng
jiāng
shí
hàn
è
guǐ
zhōu
shī
shì
chǐ
cùn
zhé
suì
chén
xià
bǎo
biē
nán
zhì
fēi
shì
yǒu
zhě
yóu
fēi
cái
yǒu
wén
zhě
zòng
yóu
suǒ
fēi
zhuàng
qiáng
zhě
duō
lǎo
shì
zhī
shì
hèn
yān
tiān
tāi
chén
jūn
tíng
xué
néng
wéi
shī
yóu
zhōng
shū
zuǒ
yuàn
cóng
jiàng
běi
zhēng
yǒu
láo
zhuó
chuān
zhǐ
huī
zhào
yóu
shuǐ
dào
zhì
chéng
chéng
chuān
shǔ
zhī
yào
yáng
yún
xiàng
zhū
hóu
zhī
suǒ
yīng
xióng
jùn
jié
zhàn
gōng
zhù
shǒu
zhī
shī
rén
wén
shì
yóu
tiào
yǐn
shè
yǒng
zhī
suǒ
tíng
xué
lǎn
lǎn
wéi
shī
jǐng
shí
shì
zhī
biàn
shì
shī
gōng
yuè
sān
nián
miǎn
guī
huì
jīng
shī
chōng
zhuàng
zhì
gāo
gài
shān
shuǐ
zhī
zhù
zhě
chǐ
shèn
kuì
fāng
shào
shí
cháng
yǒu
zhì
chū
yóu
tiān
xià
xué
wèi
chéng
ér
xiá
nián
zhuàng
fāng
chū
ér
fāng
bīng
suǒ
tóu
dài
jīn
shèng
zhǔ
xīng
ér
nèi
dìng
hǎi
zhī
wéi
jiā
ér
chǐ
齿
jiā
mào
tíng
xué
zhī
yóu
shàng
rán
wén
zhī
xián
shì
ruò
yán
huí
yuán
xiàn
jiē
zuò
shǒu
lòu
shì
péng
hāo
ér
zhì
cháng
chōng
rán
yǒu
ruò
náng
kuò
tiān
zhě
yǒu
chū
shān
shuǐ
zhī
wài
zhě
tíng
xué
shì
guī
ér
qiú
yān
gǒu
yǒu
suǒ
gào
jiāng
kuì
ér

译文

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只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陆路上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水路上有瞿塘峡、滟滪堆之类的忧虑。骑着马走,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连续十来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往下俯瞰,绝险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颤抖。乘船在水中行,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诡异,船只一旦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船中人便喂饱了江中鱼鳖之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天生富有文才的人,即使游览了也无所得;不是身强体壮人,大多老死在那里。喜欢寻奇探胜的人因而心存憾恨。天台士陈庭学君,会写诗,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从大将北征,颇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名人住过的地方,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扎戍守的遗迹,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诗咏诗、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去游历观览的。他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于是他的诗歌愈加工妙。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到了壮年可以出游时,四面八方战火纷飞,没有落脚的地方。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远到海边,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龄更加大了。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间甘居陋室,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尝试探求一番?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就请把它告诉给我,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

逐句剖析

"西南山水":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

"惟川蜀最奇":只四川境内最为奇特。

# 川蜀:泛指今四川一带。

"然去中州万里":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

# 中州:泛指今河南一带。写此文时,宋濂正在河南龙门山讲学。

"陆有剑阁栈道之险":陆路上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

# 栈道:古时在峭岸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道路,危险难行。,剑阁:县名,在川省北部。因剑门关矗立于县北,故自古即有“剑门天下险”之名。

"水有瞿塘、":水路上有瞿塘峡、

# 瞿塘:即瞿塘峡,为长江三峡之一,两岸悬崖壁立,江中水流湍急,有“天堑”之称。

"滟滪之虞":滟滪堆之类的忧虑。

# 虞:忧虑。,滟滪:即滟滪堆,在瞿塘口,是突出在长江江心的巨石,为长江上著名的险滩。

"跨马行":骑着马走,

"则篁竹间山高者":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

"累旬日不见其巅际":连续十来天,仰头看不到山顶。

# 巅际:山顶。,旬日:十天。,累:续。

"临上而俯视":登上高处往下俯瞰,

"绝壑万仞":绝险的山谷有几万尺深,

"杳莫测其所穷":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

# 穷:尽头。,杳:深邃朦胧貌。

"肝胆为之悼栗":令人惊恐万状,肝胆颤抖。

# 悼栗:形容颤抖的样子。

"水行":乘船在水中行,

"则江石悍利":江水悍猛,礁石尖利,

"波恶涡诡":波涛险恶,漩涡诡异,

# 波恶涡诡:波涛汹涌漩涡隐秘难测。波恶:形容波涛很大很凶。涡诡:指怪异的旋流。

"舟一失势尺寸":船只一旦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

# 尺寸:形容很短的距离。,失势:失去常态,此指偏离航道。

"辄糜碎土沉":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

# 糜碎土沉:此句是说船被撞得粉碎,像土一样沉入江底。糜碎:粉碎。

"下饱鱼鳖":船中人便喂饱了江中鱼鳖之腹,

"其难至如此":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

"故非仕有力者":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

# 仕有力者:在仕途上进取并且很有竞争力的人。

"不可以游":不能前往游历;

"非材有文者":不是天生富有文才的人,

# 材有文者:指有才能而且文才出众的人。

"纵游无所得":即使游览了也无所得;

"非壮强者":不是身强体壮人,

"多老死于其地":大多老死在那里。

"嗜奇之士恨焉":喜欢寻奇探胜的人因而心存憾恨。

# 嗜奇:指热爱山水名胜。嗜:爱好。

"天台陈君庭学":天台士陈庭学君,

# 天台:县名,今属淅江省。

"能为诗":会写诗,

"由中书左司掾":他由中书左司掾,

# 中书左司掾: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宫,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把政、军、监察三权。中书省下置左右司,分管省事,明初尚沿元制。掾,古代属官的通称。

"屡从大将北征":屡次随从大将北征,

# 从大将北征:明初为了统一北方,屡遣大将北征。陈庭学曾从军。

"有劳":颇有功劳,

"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

# 照磨:指挥司的属官,主管宗卷、钱粮。,指挥司:明代在各省设置的地方军事机关。,擢:提升。

"由水道至成都":从水路到了成都。

"成都":成都,

"川蜀之要地":是四川的要地,

"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名人住过的地方,

# 诸葛武侯:即诸葛亮,曾封武乡侯,故后人亦称之诸葛武侯。,扬子云、司马相如:并为西汉时期有名的辞赋家。

"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入川后,凡是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扎戍守的遗迹,

"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投、赋诗咏诗、歌唱呼啸的处所,

# 射:指射箭,为古代六艺之一。,眺:游览。

"庭学无不历览":庭学没有不去游历观览的。

"既览必发为诗":他既经游览,就必定写诗抒发感受,

"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来记写那景物时世的变迁,

"于是其诗益工":于是他的诗歌愈加工妙。

"越三年":过了三年,

"以例自免归":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

"会予于京师":在京城和我会遇;

"其气愈充":他的精神更加饱满,

"其语愈壮":言谈愈发宏壮,

"其志意愈高":志向意趣益加高远;

"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 侈:大,多。

"予甚自愧":我很惭愧,

"方予少时":当我年轻的时候,

"尝有志于出游天下":曾经有出外游历天下的志愿,

"顾以学未成而不暇":但是因为学业未成,没有空闲的时间。

# 顾:不过。

"及年壮方可出":到了壮年可以出游时,

"而四方兵起":四面八方战火纷飞,

# 四方兵起:指元末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反元战争。

"无所投足":没有落脚的地方。

# 无所投足:谓没有能去游览的地方。

"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

# 逮今:及至今日。逮:等到。

"极海之际":远到海边,

# 极海之际:一直到海的边际,意谓四海之内。

"合为一家":合为一家,

"而予齿益加耄矣":而我已经年龄更加大了。

# 耄:高龄,古称大约指七十至九十岁。,齿:年龄。

"欲如庭学之游":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

"尚可得乎":还能够实现吗?

# 尚:还,尚且。

"然吾闻古之贤士":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

"若颜回、原宪":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

# 颜回、原宪:都是孔子的学生,一生穷困而德行很高。

"皆坐守陋室":大都坐守乡间甘居陋室,

"蓬蒿没户":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

"而志意常充然":但他们的志向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

# 充然:形容盛大貌。

"有若囊括于天地者":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

"此其故何也":这是什么原因呢?

"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莫非有超出于山水之外的东西吗?

# 得无:莫非,岂不是。

"庭学其试归而求焉":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尝试探求一番?

"苟有所得":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

"则以告予":就请把它告诉给我,

"予将不一愧而已也":我将不仅仅因为庭学曾经游历川蜀这一点而惭愧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天台陈庭学序》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的散文作品,为天台学士陈庭学所作的赠序。文章通过描绘蜀地山水的奇险及陈庭学遍游成都的经历,揭示游览山水可提升自身素养、需以顽强毅力为支撑的道理。全文先极言川蜀山水之奇,凸显游历之难,再叙陈庭学游蜀后“其诗益工”;继而以自身不能出游的惋惜衬托其游历之幸;最后援引颜回、原宪事例,委婉寄寓殷切期望。全篇文笔简练雅洁,文风平淡自然而含蓄深沉,行文起伏有致如峰回路转,结构上前后照应、严谨周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宋濂(1310~1381),明代文学家。字景濂,号潜溪,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金华)。元末顺帝曾召为翰林院编修,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朱元璋时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朝廷礼乐典章多出其手。其文宗《六经》及《史》《汉》,雍容大度,辞采富赡。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著有《龙门子》《浦阳人物记》《洪武圣政记》《周礼集说》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送天台陈庭学序》为元末明初文学家宋濂为天台学士陈庭学所作之赠序。宋濂作为“开国文臣之首”,素以奖掖后进著称,其赠序多以自身经历为切入点,笔触亲切如话家常,字里行间皆在勉励士子立高远之志、求学业精进。其中,《送天台陈庭学序》便是典型一例。此文为宋濂写给朋友陈庭学的赠序,针对陈庭学游历巴山蜀水后诗风与志趣均获提升的经历,宋濂以循循善诱之笔阐释游历与修养的关联,特作此文相赠。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散文,也是一篇赠序文。描绘了蜀地山水的奇险难游与人文环境的优越,记叙陈庭学遍游成都后“其诗益工”的经历,体现了游览山水需顽强毅力且能提升自身素养的道理;继而以自身不能出游的惋惜衬托陈庭学之幸,再借颜回、原宪典故委婉劝勉其重视内在修养,表达了作者对后辈的殷切期望与真挚情谊。

2. 写作手法

用典:“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句,巧用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而不改其乐”与原宪“环堵之室、蓬户不完却修身立世”的儒家经典典故。典故中原颜回、原宪均以安贫乐道、德行高洁著称,是“内修重于外境”的圣贤象征。宋濂在文中将其“坐守陋室而志意充然”的状态,与陈庭学“遍历川蜀而诗益工”的经历形成对照,借典故提出“修养未必依赖外在游历”的思辨命题。表达了自己对后辈的殷切劝诫。想象:“则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构建了一个被竹林遮蔽的垂直空间—竹林的茂密与山体的高耸形成视觉阻隔,山巅隐没于竹林之上的云雾中,仿佛被自然屏障层层包裹。“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以时间丈量空间,通过骑马穿行的持续动作,将“山高”转化为“旅程的不可穷尽性”。作者以“累旬日不见巅际”极言山之巍峨,表面写自然之险,实则表达了对自然伟力的敬畏与赞叹。铺垫:“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以三重排比层层铺垫,从“仕有力”的物质门槛、“材有文”的精神能力到“壮强者”的生理基础,构建游历川蜀的严苛壁垒,既反衬陈庭学兼具三者的难得,为其“得助于山水”蓄势,又暗含作者对自然艰险的敬畏、对陈庭学的褒扬,及自身游历未遂的遗憾之情。

3. 分段赏析

开篇先点明西南山水以川蜀最为奇绝,紧接着以“然”字转折,突出川蜀与中州相距万里的遥远。作者从陆路与水路两方面铺陈艰险:陆路有剑阁栈道的险峻,骑马穿行于竹林间,连绵高山连旬日不见峰顶,俯视则是万仞绝壑,深不可测,令人胆战心惊;水路中江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诡异,船只稍有偏差便会碎裂沉没,葬身鱼腹。此处通过夸张的景物描写,如“累旬日不见其巅际”“绝壑万仞”等,极写川蜀行旅之难,为后文陈庭学的游历作铺垫,同时也暗含对嗜奇之士难以抵达的惋惜之情。第二段聚焦陈庭学其人,先介绍其能诗的才华与从军北征的经历,因功擢升后由水道至成都。成都作为川蜀要地,曾是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贤才俊杰的居所,留下无数英雄征战与文人雅集的痕迹,陈庭学一一游历览赏,且每览必以诗纪之,记录景物与时世变迁,使其诗艺愈发精妙。三年后归京相见,作者观察到他“气愈充,语愈壮,志意愈高”,直接点明其变化得益于山水的滋养。这里通过叙事与议论结合,既展现陈庭学的游历经历,又突出山水对其诗歌创作与精神气质的积极影响,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其成就的赞赏。第三段作者转而叙写自身经历,年少时有志出游天下,却因学未成而无暇;壮年时本可出行,又逢四方兵乱;如今圣主兴起,天下安定,自己却已年迈。通过“少时”“及年壮”“逮今”的时间线索,串联起人生不同阶段的遗憾,以自身“欲游而不得”的遭遇与陈庭学的“得游山水”形成鲜明对比,在自愧与感慨中,既表达了对陈庭学游历经历的羡慕,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无奈,为下文的哲理思考埋下伏笔。第四段作者笔锋一转,以古之贤士颜回、原宪为例,他们坐守陋室,蓬蒿蔽门,却志意充盈,似能囊括天地。借此设问:是否存在超出山水之外的东西?继而劝勉陈庭学归乡后思索此理,若有所得便告知自己,届时将不止于羞愧。此处运用举例与设问的手法,将议论推向深入,打破“山水助益”的单一认知,提出志意的充盈更源于内在修养的哲理,既对陈庭学寄予提升自我的期望,也深化了文章主旨,展现出作者对“志意”内涵的深刻思考,使文章在赠序的应酬之意中兼具思想深度。

4. 作品点评

《送天台陈庭学序》作为一篇赠序,其写作虽遵循传统劝勉之旨,却更侧重称道游览名山大川于写作的裨益,并寄望陈庭学重视个人修养提升,字里行间满溢作者对后辈的殷切期许与真情厚谊。宋濂一生大半光阴历经元末,入明时已年近六旬。虽位尊名显,却素性乐于奖掖后进,从不以长者自居,晚年所作赠序中,尤以本文与《送东阳马生序》最为知名。其赠序风格常以自身经历为切入点,娓娓而谈,于浅近家常中寄寓劝勉深意。文章开篇即紧扣陈庭学从川蜀至南京的经历,以“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肯定山水对人之精神境界的增益。继而在第三段以自身因种种缘由未能游历川蜀的憾事,侧面烘托陈庭学游历之幸,仍紧扣前文“山水助益”之脉络。至第四段,笔锋一转提出“坐守陋室亦可修身养性”的新见,实则委婉劝诫陈庭学:勿将游览名山大川视为提升自我的唯一路径,须兼重内在修养。文中对川蜀地理与人文环境的描摹尤具特色:地理上紧扣一个“险”字,虽不乏想象,却更多化用李白《蜀道难》之意象,以“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诠释游历之艰;人文上列举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与川蜀相关的才学之士,以“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强调学识修养对游历成效的关键作用。通篇前后呼应,结构浑然,于起伏转折中尽显赠序文的劝诫智慧与艺术匠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先叙游蜀之难,引起庭学之能游,是正文。继叙己之不能游,与前作反衬。末更推进一步,起伏应合,如峰回路转,真神明变化之笔。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二

# 按:王念存曰:结构周密,文势道练,可以继轨欧、曾。先生《阅江楼记》亦脍炙人口,应制之文,体裁宏伟,然不若此篇之苍劲。评解:起首从蜀山之奇起,乃从所仕之地生情也。后段推进一层,乃作序本意,得规勉体。篇中以“山水”二字为眼目,故前后三见;而前半二“奇”字,后半二“愧”字,各相照应,又各半篇之眼目也。文之细密如此。书后:太史公周览天下名山大川,故其文疏荡有奇气。于是好奇之士,有谓子长之文章,不在书而在游者。不在书而在游,是必穷泰山之颠,极禹穴之深,人迹之所罕到,子长历历寓目而后可。不知天下一意耳,不出户庭而知者,千古岂乏人哉。陈君庭学一游蜀而其诗益工,斯亦可以言游者矣。宋公恐其终于游而不在书也,于进之以不必游,而其游直可囊括乎天地,庭学果不以颜回、原宪为不足游,则庭学进矣,然则不在书而在游,可以语子长之文章,而不可以语天下后世之学为文章者。以书为游,则虽起子长而问之,亦安得取宋公之言而易之哉!

清李扶久、黄仁黼《古文笔法百篇》卷十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明·佚名《闯王》

下一篇:明·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