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针溪":磨针溪,
"在眉州象耳山下":是在象耳山脚下。
# 眉州: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
#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未成":没有完成自己的功课,
# 成:完成。
"弃去":就出去玩了。
# 去:离开。
"过小溪":他路过一条小溪,
"逢老媪方磨铁杵":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
# 铁杵:铁棍,铁棒。杵:压米或捶衣用的棒,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棒。,媪:妇女的统称。,逢:碰上。
"问之":(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
# 之:代词,指代老妇人在做的事。
"曰":老妇人说:“
"欲作针":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
# 欲:想要。
"太白感其意":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
# 感:被......感动。
"还卒业":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 卒业:完成学业。,还:回去。
"媪自言姓武":那老妇人自称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 氏:姓……的人。,今:现在。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励志题材的故事文。介绍了李白读书中途欲弃学,遇老媪磨铁杵欲成针,受其意志触动后发奋完成学业的事,借这一故事,传达出“只要有决心、肯下苦功,难事可成”的励志内涵,劝勉人们做事要持之以恒。
2. 分段赏析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以简洁的地理环境介绍开篇,短短数字,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为后续情节展开营造具体场景。“磨针溪”因“铁杵成针”典故而具特殊文化寓意,“象耳山”增添地点的真实性与画面感,寥寥数语,奠定故事的叙事基调,让读者迅速进入情境。“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叙述人物行为,“世传”表明是流传的故事说法,增添传奇色彩。“读书山中,未成,弃去”,简洁勾勒李白早年读书的波折——读书未竟便放弃,凸显其起初的“半途而废”,为遇老媪磨杵受教、转变态度做铺垫,形成情节的“先抑”,引发读者对李白后续转变的期待。“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情节转折处,“过是溪”承接前文地点,“逢老媪方磨铁杵”制造意外与悬念。“问之,曰:‘欲作针’”,对话简洁却关键,老媪“磨杵作针”的行为与想法,打破常规认知(铁杵粗而针细小),形成强烈反差,为传递“坚持”哲理埋下伏笔,引发李白(及读者)对“可能性”的思考。“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呈现故事结果,“感其意”体现李白被老媪坚持精神触动,“还卒业”是行为转变——从弃学变为完成学业。简洁叙事完成人物成长弧线,凸显“坚持精神”对李白的影响,让“铁杵成针”的行为,真正转化为激励读书、成就自我的动力,实现情节的“后扬”,点明故事“坚持可成事儿”的核心主旨。“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补充老媪姓氏与“武氏岩”的存在,给传说增添现实佐证,让虚构故事与真实地理、人物挂钩,强化“铁杵成针”传说的可信度与文化传承性。仿佛在说,这个励志故事并非虚妄,而是有迹可循、有证可考,使传说更具生命力,能在历史与现实中延续传播。从叙事收束功能看,以现实存在的“武氏岩”收尾,给故事画上含蓄的句号,让读者在了解传说后,产生“实地探访”的联想,拓展故事的时空维度,使整个叙述既有情节的起承转合,又有现实的呼应余韵。
上一篇:明·礼赞《邴原泣学》
下一篇:明·刘基《卖柑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