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原少孤":邴原小的时候就失去父亲,
# 少孤:年少失去父亲。少:幼时。
"数岁时":几岁时,
"过书舍而泣":从书塾经过就哭起来了。
# 泣:小声哭。,书舍:书塾。,过:经过。
"师曰":书塾的老师问他说:“
"童子何泣":孩子,你为什么哭泣?”
"原曰":邴原回答说:“
"孤者易伤":孤儿容易悲哀,
# 伤:悲哀。,孤:幼年丧失父母。
"贫者易感":穷人容易感伤。
# 感:伤感。
"夫书者":学习这件事,
# 书:学习。
"凡得学者":凡是能够学习的人,
# 学者:学习的人。者:……的。,得:能够。,凡:凡是。
"有亲也":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 亲:父母。
"一则愿其不孤":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母亲,
# 其:他们,指代书舍里的学生。,愿:仰慕。,一则:一方面。
"二则羡其得学":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 羡:羡慕。
"中心感伤":看看他们,想想自己,心中就十分悲伤,
# 感伤:一作伤感。,中心:内心里。
"故泣耳":所以忍不住哭了。”
# 故:原因;缘由。
"师恻然曰":塾师听了邴原的话,怜悯地对他说:“
# 恻然:怜悯,同情。恻:心中悲伤。
"欲书可耳":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
# 书:学习。,欲:想要。
"原曰":邴原说:“
"无钱资":没有钱交学费。”
# 资:费用。
"师曰":塾师于是对他说:“
"童子苟有志":如果你真有这个志向,
# 苟:如果,要是。
"吾徒相教":我将免费传授你知识,
# 徒:白白的,此处指不收费。
"不求资也":不收学费。”
"于是遂就书":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
# 就书:上书塾(读书)。就:靠近,此处指就书,即上学。,遂:就。
"一冬之间":只过了一个冬天,
"诵《孝经》《论语》":就已能背诵《孝经》《论语》。
# 诵:背诵。
1. 分段赏析
文章开篇“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简单几句话便勾勒出一个可怜又渴望知识的孩童形象。“少孤”点明了邴原不幸的身世,年幼失去父亲,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巨大的打击。“数岁时”强调了他年纪尚小,在本应无忧无虑的年纪却要承受生活的苦难。“过书舍而泣”,一个“泣”字,将他内心的悲伤和渴望展现得淋漓尽致。路过书塾,听到里面的读书声,他不禁悲从中来,这不仅是因为自己孤儿的身份,更是因为羡慕那些有父母陪伴、能够接受教育的人。接着,书塾老师询问他哭泣的原因,“童子何泣?”,语气中充满了关切。邴原的回答“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情真意切。他深知自己孤儿的身份容易让人感到悲伤,而贫穷又让他对学习的机会充满了渴望。“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清晰地表达了他内心的两种渴望,一是希望自己能有父母的关爱,二是羡慕那些能够坐在书塾里学习的孩子。这种对亲情的渴望和对知识的追求,让他的内心充满了伤感,所以才会哭泣。老师听了邴原的话后,“恻然曰:‘欲书可耳!’”,“恻然”体现了老师的怜悯和同情,他被邴原的遭遇所打动,表示愿意教他读书。然而,邴原却无奈地说“无钱资”,现实的困境让他面临着求学无门的难题。但老师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说“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只要邴原有志向,他就愿意免费教导他。老师的这句话,不仅体现了他的善良和无私,更给了邴原希望和勇气。于是,邴原便开始了在书塾的学习生涯。“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仅仅一个冬天,他就能够背诵《孝经》和《论语》这两部经典的儒家著作。这充分展现了邴原的勤奋和聪慧,也证明了只要有坚定的志向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上一篇:明·江盈科《北人食菱》
下一篇:明·郑之珍《铁杵成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