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āng
zhōng
zuò

朝代:唐作者:张九龄浏览量:2
xiāng
liú
rào
nán
yuè
jué
zhuǎn
qīng
qīng
huái
怀
wèi
néng
zhān
suǒ
jīng
yān
屿
chūn
wàng
lín
yuán
tīng
yǒng
duō
zhōu
tiān
míng
cóng
jiē
jiē
láo
xíng

译文

湘水环绕着南岳衡山,极目远望,但见一片青色。身膺公务,不可歇息,举目两岸景色,都那么熟悉,这是我多次路过的地方。烟水弥漫的岛屿,尤适宜春季眺望,林中猿啸,千万别在夜间倾听。在这漫漫长路,我的思绪交缠,纵一叶扁舟,行在冥冥夜色之中。从此浮沉而去了,真可叹啊!我竟如此劳碌奔波。

逐句剖析

"湘流绕南岳":湘水环绕着南岳衡山,

# 南岳:即衡山,五岳之一,在湖南省衡山县西。,湘流:指湘水。

"绝目转青青":极目远望,但见一片青色。

# 绝目:极目,极尽目之所至。

"怀禄未能已":身膺公务,不可歇息,

# 已:止。这句意思是,诗人对于禄位的怀念,尚未停止。,禄:禄位。

"瞻途屡所经":举目两岸景色,都那么熟悉,这是我多次路过的地方。

# 瞻途屡所经:意思是,看到的路途,是自己多次经过的。张九龄是广东韶关人,他到首都长安去做官,多次经过南岳。

"烟屿宜春望":烟水弥漫的岛屿,尤适宜春季眺望,

# 屿:河中小洲。衡山附近湘江中有观湘州、鳌洲等小屿。

"林猿莫夜听":林中猿啸,千万别在夜间倾听。

# 猿:猴子。宋代刘敞《公是集》记载:“往得南岳玄(黑)猿,特善啸。立秋后风雨颇凉,声尤清绝。”

"永路日多绪":在这漫漫长路,我的思绪交缠,

# 绪:愁绪。,永路:长远的道路。

"孤舟天复冥":纵一叶扁舟,行在冥冥夜色之中。

# 冥:昏黑。

"浮没从此去":从此浮沉而去了,

# 浮没:飘浮汩没。谓仕途顺畅或不顺畅。

"嗟嗟劳我形":真可叹啊!我竟如此劳碌奔波。

# 劳我形:劳累我的身体。,嗟嗟:叹词,表示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湘中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一首五言排律。诗中描写了湘江行舟时所见景色,以“绕南岳”的湘水和“转青青”的山色展现旅途风貌。前八句写景叙事,层层推进,结尾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复杂的心绪。全诗将自然景物与仕途感怀相结合,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通过“浮没”等词语的运用,将行旅体验与人生际遇自然联系,呈现出含蓄深沉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张九龄(678~740),唐代大臣、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曲江公”。长安进士,任右拾遗,迁左补阙。开元二十一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其五言古诗,对唐诗的发展影响颇大;其五言律诗讲究情致深婉,蕴藉自然。所作《感遇诗》抒怀感事,以格调刚健著称。他还乐于提携后进,王昌龄、孟浩然、王维等皆受其青睐。主要作品有《感遇》《杂诗》《望月怀远》《旅宿淮阳亭口号》等。著有《曲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湘中作》是张九龄的一首纪行诗,作于开元六年(718年)春。当时诗人由桂州任上奉召赴京,升任秘书少监,此诗即写于赴京途中的湘江流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行旅诗。诗歌以湘江行舟为背景,通过沿途山水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赴任途中的复杂心境,既有对自然风光的细腻观察,也流露出仕途奔波的身不由己。诗中景物描写与仕途感怀相互交织,呈现出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

2. 写作手法

双关:“浮没从此去”之“浮没”,既实指舟行江上的起伏飘摇,又暗喻官场沉浮的无常,诗人通过一词双关,将行旅体验与仕途感慨紧密勾连,深化了身世飘零的喟叹。对比:“宜春望”与“莫夜听”通过一正一反的景物评价构成鲜明对比,既强化昼夜行旅的差异体验,又凸显诗人对仕途奔波昼夜皆不适的抵触心理。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绝目转青青”描绘满目苍翠的山色,本为悦目之景,却与下句“怀禄未能已”的无奈形成反差,以青山之盎然反衬诗人因“屡所经”而产生的审美疲劳与倦游心绪。

3. 分段赏析

开篇首句“湘流绕南岳”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宏的山水画卷,在描绘自然景致的同时巧妙暗示了诗人行旅的轨迹。此句虽未着意雕琢,但仅凭一个“绕”字便生动展现出山势的蜿蜒曲折与水流的盘旋回转。紧接着的次句描绘舟行所见,放眼望去,满目皆是苍翠欲滴的青山。其中“转”字尤为精妙,既与上句“绕”字形成呼应,真切传达出轻舟绕山而行的动态感受,又隐隐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虽然青翠山色本应令人心旷神怡,但当旅人一路行来,转过一山又见一山,眼前唯有青山白水不断重复,久而久之难免感到单调乏味。更何况从后文可知诗人此行并非为游山玩水而来,因此开篇这两句看似单纯的写景叙事,实则已为全诗奠定了倦游的基调。“怀禄未能已,瞻途屡所经”两句堪称全诗主旨所在,后文的写景抒情皆由此生发。上句点明行旅“未能已”的根源在于“怀禄”,在此诗中实为仕途生涯的委婉表达,从中可见诗人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处境。下句则进一步说明因“屡所经”之故,沿途的自然风光在他眼中已全然失去新鲜感与吸引力。这两句语调低沉,既流露出诗人的羁旅之愁与漂泊之叹,更饱含对宦游生涯的深深厌倦。正是怀着这样的心境并将情感投射于外物,使得湘江两岸的景物都蒙上了一层凄清黯淡的色彩。“烟屿”以下四句所呈现的正是这样一幅处处浸染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图景。其中五、六两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入手,精炼地刻画出旅人昼夜不同的感受。“烟屿”本为美景,却只“宜春望”,言外之意是眼下已无法带来审美愉悦;猿啼本就凄哀,在万籁俱寂的夜晚更显悲凉,令人黯然神伤。这两句通过“宜”与“莫”的正反对照,使诗意跌宕起伏。随后的两句继续描写旅途情景,但转换了表现角度。迢迢江水,漫漫长路,一叶孤舟从日出到日落,从黄昏到黑夜,日复一日,仿佛永远看不到归期与尽头。如果说前两句着重抒发的是诗人凄凉感伤的情绪,那么这两句则更多表现了孤寂苦闷的心境。全诗前八句层层铺垫,蓄势待发,最终在结尾处直抒胸臆,虽语气直白却情真意切、水到渠成。“浮没”一词运用巧妙,既实指行舟随波起伏,又暗喻宦海沉浮,“浮没从此去”一句看似超脱,但紧接着的“嗟嗟劳我形”这一沉重叹息,为全诗画上了意味深长的句点。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将山水与行旅结合,却别于寻常山水行旅之作。未着墨沿途风光,而以赋笔直抒行旅感受,偶写景物亦为主旨服务。联系诗人际遇,这些感受正是其屡遭迁谪、厌倦仕途的心绪折射。诗人将其不着痕迹地融入长途跋涉的体验,创造出既真实感人又含蓄深远的独特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些山水之咏,不论是《湘中作》、《自豫章南还江上作》或《巡按自漓水南行》,都给人一种清淡、自然、古朴的美感。诗人不故作藻饰,却将自然清秀的山川原貌呈现于读者眼前,吟咏之际令人心旷神怡。

现代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景霓《烛光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骆宾王《从军行》

下一篇:唐·常建《春词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