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一顾重":一生都看重这一次出征,
# 顾重:顾念重视。《后汉书·明帝纪》:“圣恩遗戒,顾重天下,以元元为首。”重:一作念。
"意气溢三军":意气风发,这种精神振奋的状态充满了整个军队。
# 三军:春秋时军队编制分为上、中、下三军,或称左、中、右。这里指全军。,意气:精神气概。
"野日分戈影":野外的太阳把戈矛的影子分割开来,
# 野日分戈影:这句似乎与“鲁阳挥戈”典故有关。《淮南子·览冥训》:“鲁阳公与韩构战,战酣日暮,援戈而扔之,日为之反三舍。”又,戈影或指戈锋明亮的寒光。《梁书·元帝纪》:“驰檄告四方曰:霜戈照日,则晨离夺晖;龙骑蔽野,则平原掩色。
"天星合剑文":天上的,星星与剑上的纹路相映照。
# 天星合剑文:这句意思是,星光投射在宝剑上,与剑上的星形纹饰正相吻合。《越绝书外传·记宝剑》:“王取钝钧,薛烛手振拂扬其华,如芙蓉始出。观其,烂如列星之行。”《吴越春秋》:“子胥至江,渔父乃渡之千浔之津。子胥既渡,乃解百金之剑,以与渔者:“此吾前君之剑,中有七星,价值百金,此此相答。”天星:此处形容宝剑的光辉。言剑锋光芒灿如天之列星。
"弓弦抱汉月":拉满弓弦,形状恰似圆月,
# 弓弦抱汉月:这句意思是,拉满弓弦,形状恰似圆月。
"马足践胡尘":马蹄践踏着胡地的尘土。
"不求生入塞":不求活着返回边塞之内,
# 不求生入塞:反用班超语。据《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久在西域,年老思乡,上书请求东归故土,有句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唯当死报君":只应当战死来报答君主。
# 当:一作留。,唯:一作惟。只。
“初唐四杰”之一
骆宾王(619?~684后),唐代文学家。字观光,又称洛临海,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任临海丞。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为僧。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骆宾王的诗以七言歌行见长,多感慨悲愤之词。其五言律诗也时有佳作,托物兴怀。他又善骈文,名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锋芒毕露,慷慨激昂,语言晓畅,感情充沛,气势俊逸。代表作品有《帝京篇》《畴昔篇》《在狱咏蝉》等。著有《骆宾王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战争题材的诗。描绘了战士平日里就看重荣誉,意气风发,出征时士气弥漫全军。战场上,阳光与戈影交错,天星与剑上花纹重合,战士们拉弓如满月,纵马踏胡尘。表达了战士们不求活着进入玉门关,只求以死报效君主的爱国情怀和视死如归的决心。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诗人以掷地有声的誓言,直接抒发了为报君恩、驰骋战场、虽死犹荣的爱国主义激情。
3. 分段赏析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此联两句点题,写出战士对此次出征的重视。“平生一顾重”为下文的英勇征战埋下伏笔,“意气溢三军”则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士气高昂的氛围,这种情绪笼罩着整个军队,使读者感受到这支军队的不凡气势。“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这两句开始描绘征战场景。“野日分戈影”细致地刻画了野外的光线与戈矛影子的关系,富有动态感。“天星合剑文”则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壮烈的色彩,将天上的星星与剑上的纹路联系起来,仿佛星辰也在为战士助威,使画面更加宏大。“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继续描写征战画面。“弓弦抱汉月”将弓弦与月亮结合,表现出战士在边塞之地,心怀故乡(汉代指代中原王朝)的情感。“马足践胡尘”生动地描绘出战士骑马征战,踏破胡地尘土的场景,体现出征战的动态与激烈。“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战士的决心。“不求生入塞”体现出战士们不惧牺牲,不贪生怕死的高尚品质。“唯当死报君”进一步强调战士们对君主的忠诚,愿意以死相报,这种忠诚与英勇无畏的精神是全诗的高潮部分。
4. 作品点评
尽管此诗直抒胸臆,尽显恢宏气势,可联系诗人的生平经历,却令人心生悲叹。彼时武后专政,李唐正统摇摇欲坠,自顾不暇,诗人一心期盼君王垂顾,终是落空。他满心热忱,渴望奔赴边塞,保家卫国,最终却在内战的漩涡中,沦为唐王朝宫廷斗争的牺牲品。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本诗凭借刚健雄浑的独特风格,与诗人的其他作品一道,为唐诗开创了一个清新且伟大的崭新时代。
# 此篇同语不卜杨炯,而意气胜之。
宋魏庆之《唐诗分类绳尺》
上一篇:唐·陈后主《戏赠陈应》
下一篇:唐·张九龄《湘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