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uò
zhī
yuè

朝代:唐作者:孟浩然浏览量:2
huáng
huáng
sān
shí
zǎi
shū
jiàn
liǎng
chéng
shān
shuǐ
xún
yuè
fēng
chén
yàn
luò
jīng
piān
zhōu
fàn
hǎi
cháng
xiè
gōng
qīng
qiě
bēi
zhōng
shuí
lùn
shì
shàng
míng

译文

栖栖遑遑三十年,文名武功两个都没有有所成就。去吴越寻觅山水,厌倦洛阳京都满眼的风尘。乘一叶小舟去泛游镜湖,拱手作揖向公卿们告别。姑且享受杯中美酒,谁还去计较世间的虚名呢。

逐句剖析

"皇皇三十载":栖栖遑遑三十年,

# 皇皇:忙碌的样子。皇,一作遑。

"书剑两无成":文名武功两个都没有有所成就。

"山水寻吴越":去吴越寻觅山水,

# 吴越:今江苏、浙江地区,是古代吴国和越国所在地。

"风尘厌洛京":厌倦洛阳京都满眼的风尘。

# 洛京:又称京洛,指洛阳,是唐朝东都。,风尘:比喻世俗的纷扰。

"扁舟泛湖海":乘一叶小舟去泛游镜湖,

# 扁舟:小舟。

"长揖谢公卿":拱手作揖向公卿们告别。

# 长揖谢公卿:是委婉表示自己不屈服于权贵。长揖:古人拱手为礼称揖,作揖时手自上至极下称长揖。谢:辞别。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泛指朝廷高官。

"且乐杯中物":姑且享受杯中美酒,

# 杯中物:指酒。借用陶渊明《责子诗》中“且进杯中物”句意。物,一作酒。

"谁论世上名":谁还去计较世间的虚名呢。

# 论:计较。,谁:何,哪。这里的用法与指人的“谁”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自洛之越》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五言律诗。诗首两联开篇感慨自己三十年来功名未就,依然厌倦洛阳的风尘。末两联写乘舟离去,洒脱作别,干净利落地摒弃尘俗,不论功名,树立了一个落拓不羁,傲岸不群的主人公形象。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怀才不遇的失意愤懑之情以及追求超脱生活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自洛之越》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五言律诗。公元728年(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赶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遗憾落榜。之后,他于这一年前往东都洛阳游览,在洛阳停留了长达半年有余。到了次年秋天,孟浩然决定从洛阳启程,前往吴越(现今江苏、浙江一带)游历。这首《自洛之越》便作于从洛阳往吴越前夕,故诗题作“自洛之越”。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记游感怀诗。这首诗既写了自洛赴越之事,又抒发了失意愤懑之情,刻画出了一个落拓不羁,傲岸不群的主人公形象。

2. 写作手法

倒装:“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两句前后倒装,每句句中又倒装。这一倒装结构,使得诗句读来顿时劲健,符合格律,更加富于表现力。化用:“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化用陶渊明的《责子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意思是我且喝酒乐我的,管他什么名不名,反映出诗人已经放下功名心,一心只求寻觅名山佳水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自洛之越》首联“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回顾自己的过去,表达诗人对时光流逝、一事无成的感慨。“遑遑三十载”,诗人已经四十一岁,自启蒙读书到举成正好为三十载。“书剑两无成”诗人用以自况,说自己三十多年辛苦地读书,结果一事无成,实是愤激之语。颔联“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两句前后倒装,每句句中又倒装。正常表达原为因为“厌洛京风尘”,所以“寻吴越山水”。这一倒装结构,使得诗句读来顿时劲健,符合格律,更加富于表现力。一个“厌”字,生动展现出诗人于长安、洛阳旅居时的厌烦之情。彼时,孟浩然身处长安,一心求仕,而在洛阳期间,从他与公卿们频繁的交往便能看出,其求仕之心并未消散,仍在仕途之路上努力探寻。然而,长达半年多的四处奔走,却未能换来任何成果。一次次的碰壁,让诗人内心的期待逐渐消磨,最终滋生出难以抑制的厌烦情绪。于是,他转而将目光投向吴越之地,期望在那片山水之间,寻得心灵的慰藉,涤荡胸中因求仕无果而郁积的烦闷。颈联“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描绘出诗人乘舟离去,向公卿辞别的洒脱姿态。诗人自洛阳踏上行程,乘坐船只沿着汴河前行,由此进入运河航道,一路顺流而下,最终抵达杭州(即古时的越中)。按照诗人的出游计划,他不仅打算游览风光旖旎的太湖,还准备泛海前往永嘉(现今浙江温州地区)游玩。鉴于行程安排丰富,湖海仅作为途经之地,故而在相关叙述中并未过多着墨。“公卿”指代的是那些达官显贵。通常情况下,普通百姓见到公卿时,需行叩拜这样的大礼来表示尊崇。然而,诗人在告别这些公卿时,采用的却是平辈之间交往的礼节——长揖,仅仅是大大地作了个揖。这一行为,充分展现出诗人平交王侯的非凡气概,从诗人“长揖谢公卿”的举动中,能深刻感受到他一生为人所秉持的傲岸风骨。尾联“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化用陶渊明的《责子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大意指,我且喝酒乐我的,管他什么名不名,当然这也是愤激之辞。孟浩然心中一直有着强烈的功名渴望,他期望能如鸿鹄展翅,在广阔天地间施展抱负、实现宏图。然而现实却是空自才华横溢,却始终未得赏识,空有一腔报国热忱,却无路请缨,无奈之下,只能转身投入山水之间。此次他辞别洛阳奔赴吴越,决然地抛开了尘世的繁杂,对功名不再眷恋,一心只为寻觅那钟灵毓秀的名山佳水,渴望在自然的怀抱中忘却尘世纷扰,寻得心灵的安歇之所。孟浩然一生未曾入仕,身为一介布衣,可内心对于进取仕途与退而归隐的矛盾,却从未平息,并且延续到晚年。但这首诗里,他字里行间,却干净利落地摒弃尘俗,不论功名,皆是他在这一特定时期真实心境的映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何等气魄。

明文学家李梦阳《孟浩然诗集》评点

# 诗写作者功业无成的感慨和入吴越寻幽访胜的愿望,也表现了其对干谒求仕的厌倦与脱略世俗功名的旷放情怀,从而塑造了一个落拓不遇、傲岸独立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该诗出语沉痛,词旨深厚,状似自怨自艾,实则愤懑之极。且以广大时空为背景,境界开阔,气象苍茫,故李梦阳对其有“何等气魄”之叹。

现代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所长张忠纲《全唐诗大辞典》

# 表现出对洛京风尘的厌弃。但当他泛舟湖海时,又不能放弃对仕宦的渴求。

现代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师华《孟浩然研究论丛》

# 虽情词响亮,怒气张扬,但在用语上却把怨气限制在一己之私怨上,亦即限制在对自己个人怀才不遇的范畴之内。

现代襄樊学院文学教授宁松夫《孟浩然研究论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祜《相和歌辞·雁门太守行》

下一篇:唐·齐己《桃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