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āng
·
·
yàn
mén
tài
shǒu
xíng

朝代:唐作者:张祜浏览量:2
chéng
tóu
yuè
shuāng
shuǐ
shā
rén
guǐ
dēng
qián
shì
lèi
shì
xiāng
qiú
cháng
yǐn
shēng
cán
lòu
tuó
náng
xiè
jiǔ
jiǔ
bēi
qián
tóu
dié
xuè
xīn
huí
nián
shào
āi
jīn
zhú
tiān
shàng
lái
yàn
mén
shān
biān
chéng
huī

译文

城头月亮隐没,寒霜像水一样,急步踏沙的人如同鬼魅。在灯前擦拭眼泪,试穿华美的皮衣,悠长地传来一声更漏声。从驼皮袋中倒出一杯酒,就算前方流血牺牲,决心也不会动摇。闺中年轻的妻子不要哀伤,兵符是由朝廷下达的,在雁门山边就算身死骨化为灰也在所不惜。

逐句剖析

"城头月没霜如水":城头月亮隐没,寒霜像水一样,

# 月没:月亮落没。

"趚趚蹋沙人似鬼":急步踏沙的人如同鬼魅。

# 趚趚:象声词。轻步行走声。

"灯前拭泪试香裘":在灯前擦拭眼泪,试穿华美的皮衣,

# 香裘:芬芳的皮衣。妻子缝制的带着芬芳的皮衣。

"长引一声残漏子":悠长地传来一声更漏声。

# 残漏子:古诗歌歌名。残漏,残夜将尽时的滴漏。漏子,漏壶,古代计时器。,长引:长吟。引,唱引。吟咏歌曲;唱曲。

"驼囊泻酒酒一杯":从驼皮袋中倒出一杯酒,

# 泻酒:倾泻酒水。歃血盟誓时的倾倒酒水。,驼囊:用骆驼皮做的口袋。

"前头啑血心不回":就算前方流血牺牲,决心也不会动摇。

# 啑血:歃血。会盟时以牲血涂于口旁,表示诚信。啑,通“歃”。啑:集作滴。

"寄语年少妻莫哀":闺中年轻的妻子不要哀伤,

# 莫哀:不要悲哀。,寄语:寄信捎话。

"鱼金虎竹天上来":兵符是由朝廷下达的,

# 虎竹:铜虎符与竹使符的并称。虎符用以发兵;竹使符用以征调等。,鱼金:金质的鱼符。隋唐时朝廷颁发的符信,雕木或铸铜为鱼形,刻书其上,剖而分执之,以备符合为凭信,谓之“鱼符”,亦名鱼契。唐用铜鱼符,所以起军旅,易官长;又有随身鱼符,以金、银、铜为之,分别给亲王及五品以上官员,所以明贵贱,应征召。紫金鱼袋。唐代官吏所佩盛放鱼符的袋。

"雁门山边骨成灰":在雁门山边就算身死骨化为灰也在所不惜。

# 雁门山:山名。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唐于雁门山顶置雁门关,长城重要关口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相和歌辞·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张祜的诗作。诗中描绘了雁门边境的战争场景与征人思绪,通过刻画战士战前准备、饮酒壮行等画面,展现战争的紧张残酷。以对闺中少妇的劝慰,体现出征人视死如归的决心和对家人的牵挂,也反映出战争的无情。善用环境描写烘托气氛,“城头月没霜如水”营造出肃杀氛围;运用比喻,“趚趚踏沙人似鬼”写出战士在沙地上行进的诡秘紧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前四句写战士战前准备,从环境到拭泪整装,凸显凝重;后四句写饮酒壮行与对妻叮嘱,悲壮豪迈。这首诗不同于常见边塞诗的豪迈激昂,以细腻笔触展现征人复杂情感,从独特视角反映战争,既有对战士英勇的赞颂,也有对战争残酷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张祜(785?~852?),唐代诗人。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一说南阳(今河南邓州)人。早年浪迹江湖,狂放不羁。元和十五年,令狐楚(一说裴度)表荐张祜,令其入朝献诗,然为权贵所抑。后至淮南,晚年喜爱曲阿(今江苏丹阳)风物,隐居以终。张祜的诗多写落拓不遇的情怀和隐居生活,对时政有所谏讽,又以咏史诗及宫词著名。代表作品有《宫词二首》《惠山寺》《题金山寺》《孤山寺》等。有南宋蜀刻本《张承吉文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城头月没霜如水,趚趚踏沙人似鬼。灯前拭泪试香裘,长引一声残漏子。”诗人开篇用“城头月没霜如水”营造出一种清冷、肃杀的氛围,月亮隐没,寒霜似水,点明时间是深夜,为战事渲染紧张气氛。“趚趚踏沙人似鬼”运用比喻,将在沙地上急速行进的战士比作鬼,生动形象地写出战士们行动的诡秘和行军的紧张状态。后两句“灯前拭泪试香裘,长引一声残漏子”,描绘战士在出征前于灯前拭泪试穿香裘,伴随着残漏的悠长声音,细腻刻画了战士出征前复杂的心理,既有对家乡、亲人的不舍,又有即将奔赴战场的凝重。后四句“驼囊泻酒酒一杯,前头滴血心不回。闺中年少妻莫哀,鱼金虎竹天上来,雁门山边骨成灰。”“驼囊泻酒酒一杯,前头滴血心不回”写出战士们饮酒壮行,即便前方流血牺牲也绝不回头的决绝。“闺中年少妻莫哀,鱼金虎竹天上来,雁门山边骨成灰”则以对闺中妻子的劝慰,展现出战士视死如归的豪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无奈与悲壮。“鱼金虎竹天上来”暗示了战事是奉朝廷命令,“雁门山边骨成灰”直白地写出战场的残酷,表达出战士为国尽忠、不惜牺牲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山甫《早秋山中作》

下一篇:唐·孟浩然《自洛之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