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孟郊浏览量:2
mèi
piàn
yuè
qiū
shāo
hóng
鸿
shuāng
qún
jiào
yún
yuàn
huā
xīn
piāo
piāo
dìng
suǒ
gāo
zhāng
fān
yuǎn
guò
méi
gēn
zhǔ
huí
zhī
bié
shēng
yǒu
suān
chǔ

译文

难以入眠,也不说话,一片秋月刚刚升起。孤独的鸿雁回忆起在寒霜中一起的雁群,孤单的鹤对着云中的伴侣鸣叫。埋怨那像浮花一样的心,四处飘荡没有固定的居所。高高挂起系着绳索的船帆,织布机的声音里饱含着酸楚之情。织布机上的梭子来回交织出别离的字,织布机的声音里饱含着酸楚之情。

逐句剖析

"不寐亦不语":难以入眠,也不说话,

"片月秋稍举":一片秋月刚刚升起。

# 稍举:渐渐升起。

"孤鸿忆霜群":孤独的鸿雁回忆起在寒霜中一起的雁群,

# 霜群:秋空的雁群。

"独鹤叫云侣":孤单的鹤对着云中的伴侣鸣叫。

# 云侣:云中的伴侣。

"怨彼浮花心":埋怨那像浮花一样的心,

# 浮花心:喻指感情无定的浮薄之心。浮花:易谢不结果的花。

"飘飘无定所":四处飘荡没有固定的居所。

"高张系繂帆":高高挂起系着绳索的船帆,

# 系繂:系着粗绳。繂:用以系帆或挽船的粗绳。

"远过梅根渚":织布机的声音里饱含着酸楚之情。

# 梅根渚:梅根监的江渚。梅根:即梅根监。在池州秋浦县(今安徽贵池县)东长江南岸,六朝以来在此冶炼铜铁。

"回织别离字":织布机上的梭子来回交织出别离的字,

# 别离字:伤别之诗。,回织:指织回文诗。

"机声有酸楚":织布机的声音里饱含着酸楚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离思》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情感和孤独的内心世界。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主人公难以入眠、默默无语的状态,以及刚刚升起的秋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离别的基调。第三、四句诗人借孤鸿对霜群的回忆、独鹤对云侣的鸣叫,暗示自己对离别的伴侣或友人的思念。第五、六句则表达了对离人漂泊不定、心思不专的埋怨,进一步深化了离别的愁苦。第七、八句描绘了离人远去的情景,挂起船帆驶向远方,加重了离别的伤感。最后两句以织布机来回交织仿佛写出“别离”二字,机声中饱含酸楚,将离别的痛苦具象化,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痛苦与不舍。这首诗通过对离别情感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离别的深刻思考,意境深远,语言优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苦吟诗人代表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隐居嵩山,近五十岁中进士,任溧阳县尉。元和间,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卒后友人私谥贞曜先生。孟郊与韩愈齐名,并称“韩孟”。又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其现存诗500多首,以短篇五古最多。虽然题材内容不同,但都显示出思深意远、造语新奇、骨寒神清、峭崛瘦硬的总体风格,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意识和独特的审美特征。代表作品有《感怀》《伤春》《征妇怨》等。著有《孟东野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不寐亦不语,片月秋稍举。”开篇点题,描绘出一个因离别而难以入眠、默默无语的主人公形象。“片月秋稍举”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稍举”二字赋予画面一种动态感,仿佛月亮也在缓缓升起,见证着这份离别的愁绪,为全诗定下忧伤的基调。第三、四句:“孤鸿忆霜群,独鹤叫云侣。”运用比喻的手法,以孤鸿思念霜中的雁群、独鹤对着云中的伴侣鸣叫,来比喻主人公对离别的亲人或友人的思念之情。孤鸿、独鹤的形象本身就带有孤独、凄凉的意味,通过它们的行为,更加深刻地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不舍。第五、六句:“怨彼浮花心,飘飘无定所。”此句直接抒发情感,“怨”字表达出主人公对离人漂泊不定、心思不专的埋怨。“浮花心”形象地描绘出离人如同浮花一般,随风飘荡,没有固定的方向和归宿,这种不确定性加重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无奈。第七、八句:“高张系繂帆,远过梅根渚。”描绘了离人远去的情景,“高张”表明船帆高高挂起,准备远行,“远过梅根渚”则强调离人越行越远,逐渐消失在远方。“远”字不仅体现了空间上的距离,更象征着情感上的隔阂,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哀伤。后两句:“回织别离字,机声有酸楚。”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诗人巧妙地将织布的场景与离别的情感相结合。“回织别离字”将无形的离别之情具象化,仿佛织布机上的经纬线交织出了“别离”二字,生动地表现出离别的痛苦深入人心。“机声有酸楚”则通过听觉描写,以织布机的声音衬托出主人公内心的酸楚,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那种刻骨铭心的离别之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冯延巳《更漏子》

下一篇:唐·李白《秋夕旅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