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ān

朝代:唐作者:万楚浏览量:2
西
shī
màn
dào
huàn
chūn
shā
jīn
shí
dòu
huá
méi
dài
duó
jiāng
xuān
cǎo
hóng
qún
shā
shí
liú
huā
xīn
lìng
rén
yàn
zuì
shuāng
móu
liǎn
bìn
xié
shuí
dào
néng
mìng
què
lìng
jīn
jūn
jiā

译文

乍一看她,好像是在越溪浣纱的美女西施,又宛如碧玉,媲美美人丽华。那深翠色的黛眉,使萱草相形失色,那火红的裙裾,让五月的石榴花嫉妒。她善唱新歌,甜润的歌喉,美妙的旋律,令人艳羡不已,她醉而起舞,双眸含情,云鬓微乱,娇媚之态令人心动神摇。谁说那端午节避邪的五色丝线能救人性命,现在我的魂魄已被这位乐伎勾走,今日怕是要死在主人家里了。

逐句剖析

"西施谩道浣春纱":乍一看她,好像是在越溪浣纱的美女西施,

# 春纱:生丝织成的薄纱。,浣:洗。,谩道:空说或莫说的意思。,西施:春秋时越国绝色多女。

"碧玉今时斗丽华":又宛如碧玉,媲美美人丽华。

# 丽华:美人名。古代名叫“丽华”的美人有两个,一个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阴丽华,另一个是张丽华,南朝陈后主的妃子。一说丽华即“华丽”之意。,碧玉:南朝宋汝南王宠爱的美妾,出身微贱,南朝民歌《碧玉歌》中有“碧玉小家女”之说。这里用以借指乐伎。

"眉黛夺将萱草色":那深翠色的黛眉,使萱草相形失色,

# 萱草:俗称金针菜、黄花菜、多年生宿根草本。古人以为种植此草,可以使人忘忧,因亦称“忘忧草”。,夺将:从……夺得。,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

"红裙妒杀石榴花":那火红的裙裾,让五月的石榴花嫉妒。

# 妒杀:让……嫉妒而死。,红裙:红色裙子,亦指美女。

"新歌一曲令人艳":她善唱新歌,甜润的歌喉,美妙的旋律,令人艳羡不已,

# 艳:即艳羡。

"醉舞双眸敛鬓斜":她醉而起舞,双眸含情,云鬓微乱,娇媚之态令人心动神摇。

# 敛:收束,这里指拢发的动作。,双眸:两颗眼珠。

"谁道五丝能续命":谁说那端午节避邪的五色丝线能救人性命,

# 五丝:即五色丝,又叫“五色缕”“长命缕”“续命缕”。端午时人们以彩色丝线缠在手臂上,用以辟兵、辟鬼,延年益寿。

"却令今日死君家":现在我的魂魄已被这位乐伎勾走,今日怕是要死在主人家里了。

# 君家:设宴的主人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五日观妓》是唐代诗人万楚创作的七言律诗。此诗以端午节观看乐妓表演为题材,首联借西施、碧玉等历史美人作比,侧面烘托乐妓的姿容;颔联通过拟人手法,以萱草、榴花的自然意象渲染其眉黛之翠、红裙之艳,展现其服饰与容貌的夺目;颈联转写乐妓新歌清艳、醉舞娇媚的动态风姿;尾联则以“五丝续命”的端午习俗反衬乐妓摄魂魅力,暗含“死君家”的夸张喟叹。全诗聚焦人物形神刻画,语言秾丽明快,尤以颔联的拟人化描写独树一帜,虽思想性有限,但艺术表现力颇受后世称道。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作者万楚为唐玄宗开元年间进士,此诗当作于盛唐时期,具体创作年份已不可考。诗题明确指向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期间,诗人观看乐妓表演的情景。唐代端午节既有龙舟竞渡、食粽等传统习俗,亦有宴饮欢聚的社交活动,此诗即以朋友间端午宴饮为背景,通过描绘乐妓的姿容、歌舞与魅力,展现当时文人雅士节庆生活的闲适场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节庆宴饮题材诗。描绘了端午节宴饮间观赏乐妓表演的场景,通过历史美人比拟、拟人化妆饰描写及歌舞动态刻画,展现了唐代文人雅士节庆生活的闲适雅趣。

2. 写作手法

联想:“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以历史美人西施、碧玉、丽华触发以美人比美人的联想,又巧妙将眼前乐妓置于传统美人序列中。拟人:“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用拟人手法,赋予眉黛、萱草、红裙、榴花以生命张力。夸张:“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用夸张手法,“夺将”与“妒杀”的动态冲突,既突显乐妓眉目如黛、红裙似火的视觉冲击,又暗合端午时节萱草青翠、榴花明艳的时令特征。渲染:“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眸敛鬓斜”以歌舞为纽带,串联起观者的艳羡之情,渲染了乐妓的灵动神采。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历史美人西施、碧玉、丽华为比兴,通过“谩道”二字转折,既触发以美人比美人的联想,又巧妙将眼前乐妓置于传统美人序列中。这种迂回比拟手法,既避免直白描述,又以“斗丽华”的意象凸显其姿容出众,省却繁复刻画而令形象跃然纸上。颔联运用夸张与拟人手法,赋予眉黛、萱草、红裙、榴花以生命张力。“夺将”与“妒杀”的动态冲突,既突显乐妓眉目如黛、红裙似火的视觉冲击,又暗合端午时节萱草青翠、榴花明艳的时令特征。自然物象与人物妆饰的互动,形成双重审美意趣。​​颈联由静态形貌转向动态表演,通过“新歌”“醉舞”展现乐妓才艺。末句“敛鬓斜”的细节捕捉,既暗示醉态的慵懒风情,又以“双眸”点睛,强化其顾盼生辉的摄魂魅力。此联以歌舞为纽带,串联起观者的艳羡之情与乐妓的灵动神采。​​尾联以端午“五色丝续命”的民俗为反衬,用“死君家”的惊人之语收束全篇。既呼应首联的历史比拟,又以夸张语气将乐妓魅力推向极致,形成戏剧性张力。民俗意象与个人情态的碰撞,既显狂放,又暗含对宴饮欢愉的沉醉。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凝练笔触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乐妓形象,笔力纵横间尽显其浓艳流丽的风采。全篇可以称以诗塑人之作,尤以“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二句出色,以拟人笔法赋予物象生命张力,借萱草之翠、榴花之艳暗写眉眼与裙裾的摄魂之美,终成广为传诵的诗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王元美曰:中联真婉丽,有梁陈韵致。结语宋人所不能作,然亦不肯作。于鳞严刻、收此,吾所不解。又“西施”句与“五日”无干,“碧玉今时斗丽华”又不相比。

明李攀龙《唐诗广选》

# 李维桢曰:开山破险,振拔一时,“夺将”“妒杀”甚奇。周敬曰:通篇就观妓发挥,鲜艳古劲。结用五日事,巧切有情。蒋一葵曰:“敛鬓斜”对法不同。结用事得趣,苟非狂客不能有此风调。周珽曰:善描善谑,狂而欲死,亦趣人也。然丝能续命,适以伤身,妆服歌舞,真伐性之斧,人何多中其饵乎?此诗别有讽刺。王元美谓西施浣纱与“五日”无干,“碧玉”“丽华”又不相比,余玩“谩道”“今时”四字,必非无指。唐仲言云“于鳞取其高华耳”,似也,但谓“刺明皇贵妃时事”,而自恐失之凿。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眉黛、裙红、萱草、榴花,写得妓与“五日”交光连辉,欲离欲合。五丝续命者,恰用“五日”事翮成妙结。宋人不是不肯作,直是不能作也。

明末清初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千秋绝艳语,却不泛下,故妙(“红裙妒杀”句下)。“双眸”二字插入无理,然故有初唐生塞之气(“醉舞双眸”句下)。虽涉轻薄,然绾合相联处,直是《子夜》快笔,不知者以无赖弇语目之,谬矣。元、长后刘、白俳调全仿此。

清毛奇龄、王锡​​《唐七律选》

# 此诗无不视为拱璧、何也?“夺将”“妒杀”,开后人多少俗调!末结竟似弋阳场上曲矣。唐人俗诗甚多,不胜枚举,独举此者,以诸家所赞羡者也。

清周容《春酒堂诗话》

# 此等诗更无深意。看六朝人此类甚多,凡强为之说者,皆缘不识诗之源流故也。既自误,又以惑后生,岂不可恨!万之倾倒于此妓,何若此之甚?然固非诗之所禁也。“何事世人偏重色,真娘墓上独题诗”岂非良箴?然入诗,则煞风景矣。

清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

# 容与跌宕,自是盛朝之文。

清谭宗​​《近体秋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高适《田家春望》

下一篇:唐·冯延巳《更漏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