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án
jiā
chūn
wàng

朝代:唐作者:高适浏览量:2
chū
mén
suǒ
jiàn
chūn
mǎn
píng
tàn
zhī
gāo
yáng
jiǔ

译文

出门看到了什么,只有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上的满眼春色。令人感慨的是没有知己相伴,只有我,高阳的嗜酒之徒一个。

逐句剖析

"出门何所见":出门看到了什么,

"春色满平芜":只有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上的满眼春色。

# 平芜: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

"可叹无知己":令人感慨的是没有知己相伴,

# 可叹:令人感慨。

"高阳一酒徒":只有我,高阳的嗜酒之徒一个。

# 高阳一酒徒:《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沛公(刘邦)引兵过陈留,高阳儒生郦食其求见。使者入通,沛公曰:“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使者出以告。郦食其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遂延入。终受重用。后以“高阳酒徒”指嗜酒而放荡不羁之人。一:(一作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田家春望》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五言绝句。通过简练的二十字展现其怀才不遇的失意心境。全诗以春日田园为背景,巧妙运用映衬、用典等手法,将个人境遇与历史隐喻交织。前两句看似描绘草木繁茂的平野春色,实则暗含荒芜意象。后两句诗人表面上自嘲混迹酒肆的颓废,实则借历史人物的命运落差。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彭兰将此诗系于天宝三载(744年)高适漫游至雍丘(今河南杞县高阳故城)时所作。天宝三载正值高适结束宋州闲居生活,开启第二次漫游时期,其诗中“避居穷巷”的凄凉景况或与此阶段漂泊状态相关。李丹认为彭说过于拘泥,提出此诗更可能作于天宝元年(742年)春。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至天宝元年(742年),高适曾寓居淇上(今河南淇县)农村,诗中“环堵蒿莱”的田园困顿之景,与其淇上耕读生活体验高度契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田家春望》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五言绝句。以“春色满平芜”的田园景象反衬“避居穷巷”的困顿处境,通过“高阳酒徒”的典故映衬,描绘了盛唐寒士在春日蓬勃生机中的精神荒芜,表达了诗人对功名未就的郁愤与对知遇之主的深切渴盼,在春草蔓生与史典回响的交织中,构筑起个体生命与时代洪流间的悲怆对话。

2. 写作手法

用典:“可叹无知己,高阳一酒徒!”在这里,诗人引用了“高阳酒徒”的典故。诗人引用典故里的人物郦食其得到刘邦的重用,而映衬自己如许多年的努力却仍然没有什么作为的凄惨处境。体现出在诗人内心深处十分期待能够遇到自己的“沛公”,可以施展自我伟大的抱负。

3. 分段赏析

第一句开头突破初唐田园诗“即物起兴”的定式,以缺失性视角切入,将“所见”的物理观察转化为心理叩问。“何”字的疑问代词消解了传统春望诗的色彩铺陈,暗示诗人与自然景物的疏离。通过发问瞬间将时间线拉长——“出门”是当下动作,“何所见”却暗含长久以来的观察经验,折射出怀才不遇的持续性焦虑。第二句,“春色”的生命力与“平芜”的荒芜性形成语义对冲。在唐人诗语中,“平芜”多指战乱后的野地,此处以植物野蛮生长暗喻仕途阻滞。绿色本象征希望,却因“满”字的过度性强调成为精神压迫的符号。“平芜”作为未被耕作的公共空间,与诗人“避居穷巷”的私人领域形成权力关系隐喻,暗示寒士在政治场域中的边缘地位。第三句,“无知己”超越个体抱怨,指向唐代举子“行卷无门”的群体困境。高适以代言人姿态发声,使私人情感获得公共意义。此句暗合陈子昂“前不见古人”的孤独呐喊,但将时间焦虑转化为空间隔绝,体现盛唐向中唐的精神转向。第四句,“高”姓与“高阳”构成谐音双关,类似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谐音隐喻;这实质上是诗人的一种无奈的自况之举动,在内心深处十分期待能够遇到自己的“沛公”,可以施展自我伟大的抱负。

4. 作品点评

高适以散文化句式解构格律束缚,开创“以枯淡写激越”的新范式。展现出盛唐诗向中唐转型的现代性焦虑。此诗通过自然与历史、语言与结构的立体映衬,将个人失意升华为对科举制度与文化秩序的叩问。正如罗兰·巴特所言:“最好的批评是对符号的解码”,高适的“酒徒”意象正是以符号裂变完成了对盛唐文化密码的终极诠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肮脏在言外。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蔓草得春,群小用事之象。

明李攀龙、袁宏道《唐诗训解》

# 所见唯草间存色,不复有知已,安得不混迹于酒徒?

明唐汝询《唐诗解》

# 豪壮(末句下)。

明邢昉《唐风定》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昚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下一篇:唐·万楚《五日观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