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yáng
jiāng
mèng
hào
rán

朝代:唐作者:刘昚虚浏览量:2
fēn
fēn
xià
dōng
nán
yān
shuāng
lín
shān
xiāng
wǎn
tiān
hǎi
kōng
qīng
cāng
míng
kuàng
jiǔ
qiū
shēng
cháng
zhōu
jiān
wēi
yuè
réng
yuè
xiāng
hán
duì
jīng
kǒu
rén
zài
xiāng
yáng
yǒng
láo
jīn
jiāng
hàn
yáo
xiāng
wàng

译文

暮秋时节树叶凋落纷纷下坠,东南的日光山岚都染上薄霜。树林与山峦皆沉浸在暮色里,天空江海望去一片莽莽苍苍。暝色笼罩着大地久久不消散,凄厉肃杀的秋声是如此悠长。微弱的月光孤舟缓缓行驶,独自一人在夜晚离开了故乡。凄凉悠长的笛声飘向了京口,我所思念的友人却远在襄阳。现在整夜都在这里咏叹思念,浩瀚的长江和汉水遥遥相望。

逐句剖析

"木叶纷纷下":暮秋时节树叶凋落纷纷下坠,

"东南日烟霜":东南的日光山岚都染上薄霜。

# 烟:一作“雨”。

"林山相晚暮":树林与山峦皆沉浸在暮色里,

# 晚:一作“晓”。

"天海空青苍":天空江海望去一片莽莽苍苍。

# 空:一作“深”。

"暝色况复久":暝色笼罩着大地久久不消散,

"秋声亦何长":凄厉肃杀的秋声是如此悠长。

"孤舟兼微月":微弱的月光孤舟缓缓行驶,

"独夜仍越乡":独自一人在夜晚离开了故乡。

"寒笛对京口":凄凉悠长的笛声飘向了京口,

# 京口:古地名,今江苏镇江。

"故人在襄阳":我所思念的友人却远在襄阳。

# 襄阳:在今湖北省,孟造然的故乡。

"咏思劳今夕":现在整夜都在这里咏叹思念,

"江汉遥相望":浩瀚的长江和汉水遥遥相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为唐代诗人刘慎虚所作的五言古诗。此诗以扬子江暮秋景致为开篇,描绘木叶纷落、烟霜笼罩、林山暮合、天海青苍的萧瑟画面。由苍茫暮色牵出客居越乡的孤寂愁绪,进而引发对远在襄阳友人孟浩然的深切怀念。全诗逐层推进,从景语过渡到情语,于景物的细腻勾勒中寄寓滞留异乡的客愁与故人之思,语言舒缓自然,情感绵密深长,读来如友人絮语,尽显深挚情谊。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是一篇借景抒怀、以诗代信的诗作。刘慎虚与孟浩然身为诗友,平日里常有诗歌唱和之举。当时诗人客居扬州,于长江北岸漫步时,远远望见京口方向,心中涌起对友人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属于写景怀人之作。诗中描绘暮秋扬子江木叶纷落、烟霜笼罩、林山暮合、天海青苍的景象,从中引出独居越乡的客愁,进而抒发对远在襄阳的友人孟浩然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倒装:“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采用因果倒装,先呈现木叶飘落之景,再点明东南地势低湿、暮秋霜雾重导致落叶的原因,逆笔突出秋景萧瑟,营造氛围。用典:“木叶纷纷下”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典故,原典以木叶飘落营造秋意萧瑟的怅惘意境。作者在“木叶下”中嵌入“纷纷”,既紧扣暮秋落叶纷飞的节候特征,又以叠字强化落叶繁多的视觉感,在保留原典凄清基调的同时,增添时光流逝的苍茫与游子漂泊的孤寂,遣字精准而意蕴深婉。间接抒情:情景交融,前四句客观写景暗示情绪,后四句“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等将暮色、秋声与愁绪交织,“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以孤舟、微月等景强化羁旅之思,情感逐步显露。反衬:“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以京口之近反衬襄阳之远,笛声仅能达对岸京口,却无法传递给远在襄阳的友人,凸显思念难寄的怅惘。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整体可清晰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篇“木叶纷纷下”至“独夜仍越乡”,着力描绘秋江暮色与月夜游子情思。彼时,诗人身处长江北岸,与京口隔江相望,孤身伫立江边,目睹经霜树叶纷纷飘落。“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运用因果倒装手法,东南地势低湿,暮秋多雾重霜,故而树叶凋零。如此逆笔构思,着重凸显“木叶纷纷下”这一饱含秋意的景象,渲染出萧瑟氛围。“木叶纷纷下”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作者于“木叶下”间添“纷纷”二字,精准勾勒出初冬时节落叶纷飞之态,遣词精妙。这起始两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暗藏巧思。紧接着,诗人眼中呈现“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之景:傍晚时分,两岸山林相依,暮色苍茫;江水与天空相接,一片青苍之色。“相”字让山林与暮色浑然一体,尽显暮色苍茫辽阔;“空”字则生动描摹出江面在余晖映照下的空明之态。两岸的苍茫与江面的空明,共同绘就一幅动人的秋江暮景图。前四句皆为客观写景,以景寓情,后四句则情、景交融,情感渐次显露。“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诗人临江凝望越久,暮色愈发浓重,耳畔唯余江上秋风呼啸、江水奔涌,声音浩大苍凉。“暝色”与“秋声”,从视觉、听觉双重维度引发愁绪,“况复久”“亦何长”的反复咏叹,更强化了愁绪的沉重感,情感宣泄直抒胸臆。“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诗人凝望良久,见江边升起朦胧明月,江上漂荡一叶孤舟,瞬间勾起客居他乡的孤苦愁绪。“微月”描绘出月光在江雾中朦胧之态,与孤舟相映,将羁旅之思烘托得更为浓烈;“仍”字表明诗人久居此地,独对漫漫长夜,乡愁难耐。这四句情景交融,在前四句基础上更进一层,清晰展现出诗人情感的变化脉络,为后文抒发对故人的思念做好铺垫。第二部分即诗的最后四句,抒发了对襄阳故人孟浩然的深切思念,是前八句情与景的自然升华,亦是全诗主旨所在。这四句中,诗人不断转换视角与手法,将思友之情抒发得酣畅淋漓。“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诗人月下吹笛,借笛声倾诉对友人的思念,然而这笛声仅能传至对岸京口,远在湖北襄阳的孟浩然却无法听见。此两句从自身角度出发,诉说对襄阳故人的牵挂。“寒笛”既点明夜深天寒,也暗示笛声凄婉,思念之情已现端倪。同时,以京口之近对比襄阳之远,笛声难达,思念之情难以传递,怅惘之意油然而生。最后两句“咏思劳今夕,江汉遥相望”,视角一转,从孟浩然对自己的思念落笔,展现两地友人的相互牵挂。诗人想象孟浩然此刻也在赋诗,抒发久别思念之情,身处汉水之畔(襄阳位于汉水之侧)与长江之滨的二人,正隔江遥相凝望。“咏思劳今夕”既点明孟浩然的诗人身份,以诗寄情尽显文人风雅,一个“劳”字,更体现出孟浩然思念之深切。通过设想对方对自己的思念,进一步凸显自身思念之浓烈,诗意委婉深沉。“遥相望”三字余韵悠长,仿佛诗人在喟叹不知何时才能重逢,结句余音袅袅,情思绵绵不绝。全诗由景入笔,继而情景交融,最终抒发怀人之情,层层递进、衔接自然,在从容叙事中尽显变化之妙,充分彰显出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4. 作品点评

相较短札而言,这首诗还多了一层诗歌所独具的诗情之美与声情之美。此诗为五言古诗,从平仄安排上来说本可较为随意,但诗中诸如“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寒笛对京口,故人在襄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平)等句子,却与律诗的句式较为相近,且大致形成对仗,使得音调和谐悦耳。全诗自始至终押同一个韵脚,读起来自然流畅;前五个韵脚为平声,而最后一个韵脚却使用仄声,平仄相互交替,在流畅之中又增添了变化。古诗的句法原本注重散行,但从“林山相晚暮”到“故人在襄阳”这八句,每两句在文字上都大致呈现出对偶的形式,初看之下好似排律,作为一首古诗却能给人一种整饬严谨的感觉,充分展现了诗人的创作独创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寒笛对京口”以上,一字不及孟浩然,读其诗已有一孟襄阳立其前矣。此法深妙,浅人不知。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起语结撰奇隽,一篇景色鲜新。

明邢昉《唐风定》

# 前写暮秋江景,寄孟浩然意于末四语一点,无限深情。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转接无痕,裁对亦稳,字字用意。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态度轻盈,如芙蓉着剑,宜乎东南高唱,无出其右。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司空图《故乡杏花》

下一篇:唐·高适《田家春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