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西
liú
bié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zhēng
xíng
cǎn
fēng
yān
zhàng
shēng
guǎn
xián
cuì
dài
liú
huáng
ēn
zhǐ
zhù
sān
nián
绿
téng
yīn
xià
hóng
ǒu
huā
zhōng
chuán
chǔ
chù
huí
tóu
jìn
kān
liàn
jiù
zhōng
nán
bié
shì
biān

译文

即将踏上征途,风烟弥漫,景色惨淡,饯行的营帐中,管弦之声也因离别而呜咽。西湖的美景啊,你不必苦苦挽留我这刺史,皇恩只允许我在此任职三年。曾记得在绿藤的阴凉下铺设歌席,在红藕花丛中停泊着妓船。离开的路上,每一处回头望去都充满留恋,而其中最难以离别的就是这西湖边。

逐句剖析

"征途行色惨风烟":即将踏上征途,风烟弥漫,

"祖帐离声咽管弦":景色惨淡,饯行的营帐中,管弦之声也因离别而呜咽。

# 祖帐:古代送人远行,在野外路旁为饯行而设的帷帐。

"翠黛不须留五马":西湖的美景啊,你不必苦苦挽留我这刺史,

# 五马:古制,州郡长官乘四马之车,出巡时,可用五马。这里是作者自指。,翠黛:古时女子用青黛画眉,故称眉为“翠黛”。这里代指歌妓。

"皇恩只许住三年":皇恩只允许我在此任职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曾记得在绿藤的阴凉下铺设歌席,

# 铺:铺设。

"红藕花中泊妓船":在红藕花丛中停泊着妓船。

# 泊:停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离开的路上,每一处回头望去都充满留恋,

"就中难别是湖边":而其中最难以离别的就是这西湖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西湖留别》出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之手。长庆四年(824),时年五十三岁的白居易,即将结束杭州刺史任期。离任之际,他最后一次游览西湖,心中感慨万千,遂作此诗。彼时,西湖的一草一木皆为旧识,却因即将分别而被染上别样情愫。白居易在杭州任职期间,对西湖悉心治理,留下诸多功绩,与西湖建立了深厚情感。此刻,熟悉的景色映入眼帘,往日的美好回忆纷至沓来,可离别在即,他满心皆是不舍。那弥漫在诗中的,是对西湖的眷恋,更是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每一处景致都触动着他的心弦,让他在即将离去之时,对西湖的离愁别绪愈发浓烈,借由诗句将这份复杂情感传递给后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开篇“征途行色惨风烟”,通过“惨风烟”这一阴沉的景色描写,营造出离别时压抑、哀伤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尾联“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以“回头尽堪恋”的动作和对西湖的不舍之情,借景抒情,强化了对西湖的眷恋。拟人:“祖帐离声咽管弦”中,“咽”字将管弦拟人化,仿佛管弦之声也因离别而哽咽,生动地表现出离别的哀伤氛围,从侧面烘托出诗人与众人的不舍之情。对比:“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翠黛”(指代西湖美景)希望留下诗人(五马指代州郡长官,这里指白居易自己),但“皇恩”却只允许他在此任职三年,通过这一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不得不离开西湖的无奈。

2. 分段赏析

首联开篇描绘出一幅充满哀伤的离别画面。即将踏上征途,风烟惨淡,为整个场景奠定了低沉的基调。饯行的营帐中,管弦之声也仿佛因离别而呜咽,生动地渲染出离别时的凄苦氛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沉重。颔联诗人以幽默又略带无奈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离开的不舍。西湖的美景似乎在挽留他,可皇命难违,他只能在此任职三年就要离去,展现出诗人在个人情感与皇恩之间的无奈挣扎。颈联诗人回忆起在西湖的美好时光。在绿藤的阴凉下铺设歌席,在红藕花丛中停泊着妓船,描绘出西湖曾经的热闹与欢乐,与当下的离别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西湖的眷恋。尾联直抒胸臆,诗人表示在离开的路上,每一处回头望去都充满留恋,而其中最难以离别的就是西湖边。这两句诗将诗人对西湖的深情眷恋推向高潮,使读者深刻感受到他内心的不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柳宗元《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下一篇:唐·白居易《赠苏少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