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shān
yǒu
rén

朝代:唐作者:杜荀鹤浏览量:2
yín
chù
zuì
xiāng
chūn
jǐng
xuān
hǎo
shī
gāo
xià
mài
miáo
xīn
hòu
qiǎn
shēn
shān
wǎn
qíng
shí
bàn
yán
yún
jiǎo
fēng
qiān
duàn
píng
huā
zhī
niǎo
chuí
dào
zài
gān
shì
jìn
lái
鹿
xiāng
suí

译文

何处最适合在郊野吟咏诗篇,正是这温暖和煦的春日景致最堪入诗。新雨浸润后的麦苗参差摇曳,暮色初晴时的山峦层次分明。山腰云雾被山风撕扯成缕,原野花枝因鸟雀踩踏而低垂。何时能见干戈倒置战火平息,近日连麋鹿都愿与我亲近同游。

逐句剖析

"野吟何处最相宜":何处最适合在郊野吟咏诗篇,

"春景暄和好入诗":正是这温暖和煦的春日景致最堪入诗。

"高下麦苗新雨后":新雨浸润后的麦苗参差摇曳,

"浅深山色晚晴时":暮色初晴时的山峦层次分明。

"半岩云脚风牵断":山腰云雾被山风撕扯成缕,

"平野花枝鸟踏垂":原野花枝因鸟雀踩踏而低垂。

"倒载干戈是何日":何时能见干戈倒置战火平息,

# 倒载干戈:将武器收藏起来,不再打仗。

"近来麋鹿欲相随":近日连麋鹿都愿与我亲近同游。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日山居寄友人》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歌前三联通过描绘雨后新绿的麦田、鸟雀踏落花枝等自然景象,展现出山间生活的美好,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但到了最后一联,笔锋突转,通过描写战火纷飞的社会现状,连麋鹿都因恐惧而躲藏山中的细节,深刻表达了对战争的强烈反感。虽然诗中展现了山中闲居的悠然自得,但实际上这种闲适生活是迫于时局的无奈选择。表面的闲适愉悦之下,深藏着诗人对动荡时局的深切悲慨,这才是整首诗的情感核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现实主义诗人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早有才名却屡试不第,大顺进士,后为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杜荀鹤以诗为业,作诗主张“诗旨未能忘救物”,能继承杜甫、白居易关心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其诗短小精悍、语言浅近通俗,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后人称其诗为“杜荀鹤体”。代表作品有《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 今存有《唐风集》(又名《杜荀鹤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歌以春日山居为背景,前两联描绘雨后麦苗青翠起伏、晚晴山色明暗交错的田园画卷,颈联聚焦"风牵云脚""鸟踏花枝"的灵动细节,展现了美好的春日图景。尾联笔锋突转,借"倒载干戈"的典故与"麋鹿相随"的意象,在明丽春光中注入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也暗含诗人身处晚唐乱世却向往归隐林泉。

2. 写作手法

用典:“倒载干戈是何日,近来麋鹿欲相随。”倒载干戈意为倒着藏放兵器,表示不再打仗。《礼记·乐记》:“倒载干戈,包之以虎皮,将帅之士,使为诸侯,名之曰建櫜,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復用兵也。”,作者通过这个典故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拟人:”半岩云脚风牵断,平野花枝鸟踏垂。"“牵断”“踏垂”二词以拟人手法赋予自然动态生机,既表达出春日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又暗含作者对自由无拘的山居生活的喜爱。

3. 分段赏析

首联“野吟何处最相宜,春景暄和好入诗。”起兴设问,点明心境,诗人以自问自答开篇,在春日温暖和煦的天气中,山野吟诗成为最合时宜的雅事。“最相宜”既是对春日景色的赞美,亦暗含对友人相邀共赏的期待。开篇即奠定全诗闲适悠然的基调。颔联“高下麦苗新雨后,浅深山色晚晴时。”以工整的对仗勾勒出雨后田园的生机,麦苗高低错落,春雨后愈显青翠;暮色中远山因光线明暗呈现出深浅不一的层次。诗人巧妙捕捉”新雨“与”晚晴“两个瞬间,以色彩与光影的对比,展现春日山野的鲜活灵动,画面感极强。颈联”半岩云脚风牵断,平野花枝鸟踏垂。"聚焦山间细微之景,山腰云雾被山风撕扯成断续的丝缕,原野上的花枝因鸟雀停栖而微微低垂。“牵断”“踏垂”二词以拟人化手法赋予自然动态生机,既显诗人观察之细腻,又暗含对自由无拘的山居生活的陶醉。尾联“倒载干戈是何日,近来麋鹿欲相随。”笔锋陡转,借典故直抒胸臆。“倒载干戈”化用《礼记》中“倒载干戈,包以虎皮”的典故,表达对天下太平的渴望;诗人以战乱频仍的现实与眼前恬静山居对比,抒发了对安宁生活的珍视与对归隐的坚定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偓《守愚》

下一篇:唐·王维《新秦郡松树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