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黄云合":夕阳西下黄云聚合,
"年深白骨稀":岁月久远白骨稀疏。
# 年深:时久。
"旧村乔木在":旧日村庄乔木仍在,
# 乔木:指故里树木。
"秋草远人归":秋草之中远人归来。
"废井莓苔厚":废弃井台莓苔厚密,
"荒田路径微":荒芜田地路径依稀。
"唯余近山色":只剩近处山峦之色,
"相对似依依":相对而立似有情意。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耿湋(736?~787),唐代诗人。字洪源,河东(今山西)人,宝应元年进士,历任左卫率府仓曹、许州司仓等职。耿湋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擅长写诗,与钱起、卢纶、司空曙诸人齐名。其诗大多为酬赠送别之作,偶尔也写乱世之后的社会状况。后人称其“重芳叠业,特生才子;抱明禀秀,卓膺诗人”,在当时,他就有“才子”“诗人”的美称。代表作品有《春日即事》《凉州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战争的五言律诗,诗中通过描绘战乱后荒凉破败的景象,表达了对战争创伤的深切哀悼、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和平生活的隐晦向往。
2. 写作手法
白描:全诗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年深白骨稀”一句中,“白骨”直写战乱或后的遗迹,年深日久,白骨变得稀少,这正说明当年曾是白骨累累。“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写废井被苔藓覆盖的细节,以及田中路迹模糊的模样,描绘出村内、村边荒凉景象。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日暮黄云”“旧村乔木”“废井莓苔”等衰败景象,营造出萧瑟荒凉的氛围,借此抒发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与哀愁。意象组合:选取“日暮黄云”“白骨”“旧村”“秋草”“废井”“荒田”等一系列带有荒凉、萧瑟色彩的意象,从天空到地面、从自然景物到人文场景,构建出乡村荒废凋敝的图景,强化了昔盛今衰的悲凉氛围。渲染:“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首句先交代了时间是傍晚,接着描绘了黄云层层叠叠、天色昏暗的景象,渲染了一种萧瑟苍凉的画面,让整首诗从一开始就带上了种悲戚的味道。虚实结合:“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和“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远人归”像是一种联想,可能是诗人看着满地秋草,恍惚间想起了这里曾经有人烟的光景,是虚写、“废井莓苔厚”是实写,废弃的井台上,青苔长得厚厚的,说明早已无人使用。一实一虚,不光让眼前的荒凉更具体,还藏着对过往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首联“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诗人便将时间定格在日暮时分。暮色四合,大片浑浊的黄云仿佛被无形的力量聚合在一起,铺天盖地压下来,天地间满是昏暗与压抑,这样惨淡的景象,瞬间为全诗渲染出一种苍凉悲怆的氛围,奠定了悲剧的基调。次句视角陡然转变,诗人将目光投向大地,聚焦于战争遗留的痕迹。“年深”二字,意味着时光已悄然流逝许久,而“白骨稀”看似在说历经漫长岁月后白骨数量的减少,实则暗含曾经此地白骨累累、尸横遍野,惨烈的战争场景不言而喻。上句“日暮”写当下天色将晚的情事,下句“年深”则将时间拉伸至久远的过去;上句“黄云合”是诗人仰观天际所见,下句“白骨稀”是俯身俯视大地所得,将战争带来的创伤以独特视角展现出来。颔联“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交代了诗人在秋天回到宋中的情境。“旧村”“远人归”等字眼,透露出诗人曾在此地生活过,此番归来,心中想必满是感慨。诗人着重描写旧村里高大的乔木依然挺立,秋草在风中摇曳,然而村落却不见往日的生机与热闹。这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司马光曾评价杜甫这两句诗“‘国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城春草木深’,明无人迹矣”,此评价同样适用于“旧村”一联。旧村如今只剩乔木和秋草,既无人烟,也无屋舍,俨然一片废墟。诗人以疏淡的笔墨,勾勒出荒废之景,看似轻描淡写,却更能触动人心,将物是人非的凄凉之感展现得淋漓尽致颈联“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诗人用工笔细致描绘村内和村边的荒凉景象。曾经供人们汲水饮用的水井,如今早已被废弃,井边和井中都结了厚厚的一层绿苔,这表明水井已经很久无人使用,失去了原本的功能。而田园也早已荒芜,曾经阡陌纵横的田间小路,因为长时间无人打理,长满了杂草,加之岁月的侵蚀,变得模糊不清,几乎难以辨认,由此可见这里久已无人耕作。诗人选取“废井”“荒田”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意象,将旧村的荒废、凄清展现得细致入微。如果说颔联是以淡笔虚写勾勒出旧村的大致轮廓,那么此联则是浓墨重彩地进行实写,让旧村的衰败之状跃然纸上。这两联与首联对大环境的总括性描写相结合,一幅完整的“山村劫后图”便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尾联“唯余近山色,相对似依依”,诗人的笔触从对村落荒芜景象的描写,转入内心感慨的抒发。此时,诗人放眼望去,眼前是一片满目疮痍,曾经熟悉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只剩下附近的山峦,依旧静静地伫立在那里。青山依旧,而人事却已全非,诗人心中充满了对这种变化的无可奈何,万般愁绪也在这山色的相对中愈发浓重,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上一篇:唐·王翰《子夜春歌》
下一篇:唐·秦韬玉《寄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