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门频纳受降书":边塞军营之门频频接纳战败匈奴的归降书,
# 频纳:频频接纳。,军门:此指军营之门。古时行军,树两面旗为门。
"一剑横行万里余":将军仗剑纵横驰骋边塞万里。
# 横行:纵横驰骋,所向无阻。
"汉祖谩夸娄敬策":汉高祖空自夸赞娄敬的和亲之策,
# 娄敬策: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齐人娄敬以戍卒求见刘邦,建议入都关中有功,赐姓刘,后封关内侯。刘邦在白登(山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东)被匈奴打败后,他提出和亲政策,建议将鲁元公主嫁与匈奴单于,为刘邦采纳,并派他前往结约。他又曾建议刘邦迁徙山东诸侯后代及豪强大族十万余口充实关中,以削弱关东旧贵族豪强势力。因其数建奇谋,被封为建信侯。,谩夸:空夸,枉夸。谩:同“漫”,徒然。戴叔伦《过贾谊旧居》,谩有长书忧汉室,空将哀些吊沅湘。夸:夸赞,赞美。,汉祖:指汉高祖刘邦。
"却将公主嫁单于":却把汉朝的公主嫁给了匈奴单于。
# 却将公主嫁单于:讥讽和亲之策并未解决问题。单于:汉时匈奴称其君长为单于。
"汉家旌帜满阴山":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
# 阴山:西起河套,东抵小兴安岭,横跨今内蒙古,在汉代是北方的天然屏障。,旌帜:借指军队。旌:古代的一种旗子,旗杆顶上用五色羽毛做装饰。,汉家:借指唐朝。
"不遣胡儿匹马还":西域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
# 匹马还:春秋时,晋全歼秦军于崤山,“匹马只轮无反者”(《春秋公羊传》)。这里借用此典。匹马:一匹马。后常指单身一人。,胡儿:指胡人。多用为蔑称。,不遣:不使,不让。遣:使,令。
"愿得此身长报国":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
# 得:能。
"何须生入玉门关":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 何须生入玉门关:《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投笔从戎,在西域三十一年,立下了大功。年老思归,上疏曰:“臣不敢望到门关。”酒泉郡,但愿生入玉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表示决不贪生而还。生入:活着归来。玉门关:古关名,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这里泛指边塞。
中唐诗人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字次公;一说名融,字叔伦。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人。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等职。戴叔伦师从萧颖士,以文辞著称,作诗擅长五言律、绝。其五律长于言情,佳作颇多。《除夜宿石头驿》“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一联,被胡应麟《诗薮》许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诗虽“体格不越中格”(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尚未臻大家之境,但在盛唐向中唐的转折演变之际颇有意义。代表作品有《江乡逢故人偶集》《关山月》《女耕田行》等。著有《戴叔伦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边塞诗。诗中细腻勾勒出大唐边关之军事态势,既以铿锵笔触颂扬武力戍边之壮举,复以犀利言辞暗讽和亲绥边之策略,更以浓墨重彩之笔,刻画戍边将士矢志报国之忠贞。全篇洋溢着诗人对家国边陲安宁之深切期许,对守土卫国将士崇高爱国情怀之热烈讴歌,其间亦不乏对朝廷某些绥靖边疆之失当举措的含蓄针砭。
2. 写作手法
借古讽今:“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中,以汉代娄敬主张和亲的典故,暗讽唐代统治者对边疆问题的妥协态度。娄敬献策和亲虽被汉高祖采纳,但本质上是以牺牲女性尊严换取短暂和平,诗人借此批判唐代对外政策的软弱性。直抒胸臆:“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以斩钉截铁的语气,直接表达以身殉国的决心。此句化用班超“但愿生入玉门关”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凸显壮烈豪情。“一剑横行万里余”通过“横行”这一极具张力的动词,直白展现将士征战沙场的勇武形象,情感激昂。用典:“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则直接借用了汉朝和亲政策的典故。诗人在这里用“谩夸”一词,表达了对这一政策效果的质疑和讽刺,认为这并非真正的解决之道,反而有损国家尊严。
3. 分段赏析
在第一首诗中,诗人刻画了一位威猛无匹的将军形象,同时巧妙运用历史典故,对当时朝廷采取的妥协投降政策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第一、二句“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余”,即以一组扣人心弦的场景吸引读者:军营大门前,旌旗招展,刀枪如林;在雄壮的鼓角声中,匈奴败军络绎不绝地前来投降,他们神色惶恐,态度恭顺。而汉军将领则身披战甲,英姿勃发地站在受降台上,代表国家庄严地接受敌军的降书。这一幕是诗人精心选取的典型场景,犹如从波澜壮阔的边战历史长河中截取的一个精彩瞬间。这“频纳受降书”的胜利场景,足以激发读者去想象那背后无数场艰苦卓绝的战斗,以及汉军将士挥刀舞剑、浴血奋战的英勇画面。“一剑横行万里余”,短短七字,便生动描绘出这位战场上的英雄,他在漫长的边境线上势不可挡,令敌人闻风丧胆,逃之夭夭。这寥寥数语,在读者心中树立起一个勇猛无敌、战无不胜的英雄典范。第三、四句“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诗人笔锋一转,从对战争的描绘转向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感慨:汉高祖虽为一代英豪,却因畏惧匈奴的强盛而采纳了娄敬的和亲之策,将公主远嫁单于,这怎能不令人扼腕叹息?显然,诗人并非单纯为了评价历史,而是借古喻今,抒发内心的愤懑。戴叔伦所处的唐代,正值社会动荡、疆域缩减的关键时期,面对外族的侵略,朝廷非但不积极抵抗,反而一再退让,如唐德宗时期将咸安公主嫁给回纥可汗,便是明证。当然,对于历史上封建统治者出于维护边境安宁而采取的和亲政策,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但若将其视为战败后的退路,则无疑为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所不齿。因此,诗人在诗中对此表达了深切的痛心与不屑,与前两句对边战的正面描绘形成鲜明对比,爱憎分明。第二首诗则直抒胸臆,热情歌颂了戍边将士英勇抗敌、誓死卫国的壮举,展现出崇高的爱国情怀和豪迈的英雄气概。第一、二句“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高度赞扬了边防将士的英勇行动和昂扬斗志。“汉家旌帜满阴山”,不仅描绘了唐军军容的严整、旗帜的鲜明,更彰显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阴山作为唐代西北边防的重镇,诗人以此为背景,强调了唐军在此地的强大声势和不可动摇的防御态势。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军队守卫边疆,才有了“不遣胡儿匹马还”的豪迈誓言,表达了唐军誓死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绝不让敌人有丝毫可乘之机的决心。第三、四句“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则从个体层面出发,抒发了戍边将士以身许国、矢志不渝的崇高情怀。“愿得此身长报国”,这铿锵有力的誓言,是每一位戍边将士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这里的“长”字寓意深远,生动展现了将士们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永恒热爱。正是基于这份深厚的爱国之情,他们才发出了“何须生入玉门关”的坚定誓言。这里借用了东汉名将班超的典故,但并非为了贬低班超的功绩,而是巧妙地反用其意,表达了将士们甘愿为国捐躯、誓死卫国的坚定信念。这两句诗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等爱国诗句遥相呼应,共同展现了戍边将士的英勇无畏和自我牺牲精神。
# 戴叔伦还有新乐府《塞上曲》反映将士反击匈奴贵族入侵的胜利和守卫边疆、舍身取义的昂扬斗志:“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雄豪之情,气冲霄汉:“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余。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这是为时为事、借古讽今之作,通过汉武帝错误估计形势,不听娄敬劝阻,导致军事失利,被迫以公主和亲的史事,隐讽德宗决策失误,重蹈历史覆辙,不得不将咸安公主嫁给回纥可汗的耻辱之举。报国之志与伤今之情融为一体,也是颇富时代色彩的佳构,闪耀着强烈的现实精神。
现代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钟优民《新乐府诗派研究》
# 首句写军容之盛大,次句写斗志之昂扬,反映了广大将士的决心:如果敌人敢来进犯,就要把他们彻底、干净地加以消灭。语言十分豪壮,激动人心。后两句以东汉时代一位著名人物班超来和诗中所歌颂的忠勇将士做比较。班超发愤要为统一祖国的事业做出贡献,投笔从戎,在西域工作数十年,深得各族人民的敬爱,立下了丰功伟绩。他晚年因为年老思乡,曾经上书朝廷,希望“生入玉门关”。当然,这也是人情之常,并无损于这位历史人物的形象。但此诗反用其意,显示了将士们为了崇高的事业,而不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甚至连“生入玉门关”都可以无须,这种忘我的精神就更加突出了。
现代古典文学研究家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
# 写出了边疆将士不惜以身殉国,义无反顾的气概,豪壮中已含衰飒。
现代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胡大浚《唐代边塞诗选注》
上一篇:唐·白居易《昼卧》
下一篇:唐·王维《辋川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