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èr
fēng
shī
·
·
zhì
fēng
shī
piān
·
·
zhì

朝代:唐作者:元结浏览量:3
wéi
xiū
wén
jiā
zhī
qīng
shùn
xíng
shè
huà
rén
zhì
shǐ
使
zhī
ér
huà
chún
suǒ
wèi
dài
xíng
dào
shā
rén
chá
yǒu
wáng
néng
shǒu
qīng
zhì
xíng
wéi
zhì
zhī
shī
zhāng
sān
yùn
shí
èr

译文

治理国家靠什么呢,关键在于修养文德。再加上秉持清正纯一的理念,民众没有不顺从法则的。刑法的本意,是为了感化人而设立。若能达到无需动用刑法的地步,那么感化的效果就会更加纯粹。这就是所说的以德化取代刑罚,以道德来消除杀戮。唉!唉!人们却不能洞察这个道理。古代有贤明的君主,能够坚守清正纯一的治国理念,从而达到不用刑罚的境界,因此创作了《至理》这首诗,共一章,用了三个韵脚,共十二句

逐句剖析

"理何为兮":治理国家靠什么呢,

# 理:治。

"系修文德":关键在于修养文德。

# 文德:礼乐教化。

"加之清一":再加上秉持清正纯一的理念,

# 清一:清净纯一。

"莫不顺则":民众没有不顺从法则的。

# 顺则:顺从法则。

"意彼刑法":刑法的本意,

"设以化人":是为了感化人而设立。

"致使无之":若能达到无需动用刑法的地步,

"而化益纯":那么感化的效果就会更加纯粹。

"所谓代刑":这就是所说的以德化取代刑罚,

# 代刑:谓以德化取代刑罚。

"以道去杀":以道德来消除杀戮。

"呜呼呜呼":唉!唉!

"人不斯察":人们却不能洞察这个道理。

"古有理王":古代有贤明的君主,

"能守清一以致无刑":能够坚守清正纯一的治国理念,从而达到不用刑罚的境界,

"故为《至理》之诗一章三韵十二句":因此创作了《至理》这首诗,共一章,用了三个韵脚,共十二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理》是唐代元结创作的四言诗。该诗围绕治国理政展开,运用直陈观点的写作手法,清晰阐述了通过修养文德、以道代刑的治国理念。从提出理念,到阐述刑法与感化的关系,再到点明观点并感叹,层次分明。作品在唐代诗歌中,具有一定的政治思想价值,体现了元结对理想政治治理模式的思考与追求,展现了唐代文人对国家治理问题的关注与见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

元结(719~772),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河南鲁山人。天宝进士,乾元二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元结作诗几乎不写近体,内容富有现实性。其诗以五言古风为主,质朴淳厚,笔力遒劲,颇具特色。其散文亦多涉及时政,风格古朴。代表作品有诗《舂陵行》《贼退示官吏》,散文《右溪记》《菊圃记》。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开篇“理何为兮,系修文德。加之清一,莫不顺则”,诗人提出治理国家靠的是修养文德,秉持清正纯一,如此民众就会顺从法则,点明理想的治国理念。“意彼刑法,设以化人。致使无之,而化益纯”,进一步阐述刑法应是用来感化人,若能达到无需刑法的境界,感化效果会更加纯粹,强调道德感化的重要性。“所谓代刑,以道去杀。呜呼呜呼,人不斯察”,诗人明确提出以道德之道代替刑罚杀戮的观点,并对人们不能洞察此理发出感叹,表达惋惜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高适《淇上别业》

下一篇:唐·张祜《赠窦家小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