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何为兮":治理国家靠什么呢,
# 理:治。
"系修文德":关键在于修养文德。
# 文德:礼乐教化。
"加之清一":再加上秉持清正纯一的理念,
# 清一:清净纯一。
"莫不顺则":民众没有不顺从法则的。
# 顺则:顺从法则。
"意彼刑法":刑法的本意,
"设以化人":是为了感化人而设立。
"致使无之":若能达到无需动用刑法的地步,
"而化益纯":那么感化的效果就会更加纯粹。
"所谓代刑":这就是所说的以德化取代刑罚,
# 代刑:谓以德化取代刑罚。
"以道去杀":以道德来消除杀戮。
"呜呼呜呼":唉!唉!
"人不斯察":人们却不能洞察这个道理。
"古有理王":古代有贤明的君主,
"能守清一以致无刑":能够坚守清正纯一的治国理念,从而达到不用刑罚的境界,
"故为《至理》之诗一章三韵十二句":因此创作了《至理》这首诗,共一章,用了三个韵脚,共十二句
唐代文学家
元结(719~772),唐代文学家。字次山,号漫叟、聱叟,河南鲁山人。天宝进士,乾元二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史翙幕参谋,招募义兵,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十五城。元结作诗几乎不写近体,内容富有现实性。其诗以五言古风为主,质朴淳厚,笔力遒劲,颇具特色。其散文亦多涉及时政,风格古朴。代表作品有诗《舂陵行》《贼退示官吏》,散文《右溪记》《菊圃记》。
1. 分段赏析
开篇“理何为兮,系修文德。加之清一,莫不顺则”,诗人提出治理国家靠的是修养文德,秉持清正纯一,如此民众就会顺从法则,点明理想的治国理念。“意彼刑法,设以化人。致使无之,而化益纯”,进一步阐述刑法应是用来感化人,若能达到无需刑法的境界,感化效果会更加纯粹,强调道德感化的重要性。“所谓代刑,以道去杀。呜呼呜呼,人不斯察”,诗人明确提出以道德之道代替刑罚杀戮的观点,并对人们不能洞察此理发出感叹,表达惋惜之情。
上一篇:唐·高适《淇上别业》
下一篇:唐·张祜《赠窦家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