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西山下":依依西山之下,
# 依依:草木茂盛貌。隐约。西山:《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不然买山田,一身与耕凿。”此西山即别业附近之“山田”。
"别业桑林边":有别业在桑林旁边。
"庭鸭喜多雨":庭院中的鸭子喜欢多雨,
"邻鸡知暮天":邻舍的鸡群知道暮天。
"野人种秋菜":农夫在种秋菜,
# 野人:田野之民,农人。此为作者自况。菜:《文苑英华》作“果”。
"古老开原田":老人在开原田。
# 古老:即故老,老年人。古,通“故”。开:《文苑英华》作“看”。原田:原野上的田地。
"且向世情远":且把世情抛远,
# 世情远:世态炎凉。世情,世俗之情。
"吾今聊自然":我如今聊且听任自然。
# 自然:任情自适。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田园诗。此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淇水畔乡村的自然景致,展现了一种淡泊宁静、顺应自然的生活哲学。诗中,对农村风光的刻画疏朗而不失温情,质朴中蕴含着动人的美感,洋溢着浓郁的田园气息,令人心生向往。
2. 写作手法
白描:全诗纯用白描,语言平淡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渲染。“依依西山下,别业桑林边”,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别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依依西山下,别业桑林边”勾勒出一幅宁静优美的乡村画面,西山依偎、别业隐于桑林之畔,奠定了全诗清静无为的情感基调。颔联“庭鸭喜多雨,邻鸡知暮天”运用拟人手法,生动描绘出庭鸭在雨中嬉戏、邻鸡傍晚啼鸣的欢快场景,营造出充满生机与和谐的乡村意境。颈联“野人种秋菜,古老开原田”则真实写照了田野间农民种植秋菜、开垦原野的质朴勤劳生活,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生产状况。尾联“且向世情远,吾今聊自然”直抒胸臆,表明诗人愿远离世俗纷扰,在自然中寻求心灵慰藉,享受当下自然生活,将乡村景物、农人生活与内心感受紧密结合,升华了全诗对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之主题。
4. 作品点评
全诗纯以白描技法展开,语言质朴无华,却与乡村那优美静谧的风光、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完美交融,毫无雕琢之感。诗中的中间两联,“喜”“知”“种”“开”四个动词的运用尤为精妙,它们清新自然,精准地捕捉到了乡村生活的细微动态,仿佛信手拈来,却又恰到好处。透过这些诗句,我们得以窥见高适诗歌创作的别样风格,那是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
# 钟云:“喜”字、“知”字,妙于体物。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此即从别业地名起,“依依”犹言依恋也。(“依依”二句下)前解是别业实事,后解是住此别业者之闲情。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与摩诘《终南别业》等诗一样清旷,然口气却足不同,如“喜”字、“知”字,摩诘便不耐烦如此体贴。盖摩诘实与世情远,是真自然,而达夫“且向世情远”,是“聊自然”也。达夫表里洞彻,此诗可见。以视宋之问“无能愧此生”句,真龌龊心肠矣。
清顾安、何文焕《唐律消夏录》
上一篇:唐·王昌龄《青楼曲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