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虏已合":城南敌军已合围,
"一夜几重围":一夜之间层层包围。
"自有金笳引":军中金笳声响起,
# 引:乐曲体裁的一种,有序奏之意。,金笳:即胡笳,古管乐器,汉时即流行于西域和塞北一带。
"能沾出塞衣":泪水浸湿战袍,
# 能沾出塞衣:一作能令出塞飞。
"听临关月苦":边关冷月下听来分外凄苦,
"清入海风微":乐声随海风轻轻飘散。
"三奏高楼晓":高楼上三度吹奏至破晓,
# 三奏高楼晓:这两句典出《世说新语·雅量》:“刘琨为并州刺史,胡骑围之数重。琨夕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皆流涕,人有怀土之思;向晚又吹之,贼并弃围奔走。”
"胡人掩涕归":胡人闻声掩泪解围归去。
# 涕:一作“泪”。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1. 写作手法
承上启下:“自有金笳引,能沾出塞衣”此句上承“城南虏已合”的围城危机,下启音乐对战士情绪的触动(“听临关月苦”)。其中“金笳引”从军事行动转向音乐描写,“沾出塞衣”则通过泪水沾衣的细节,自然过渡到将士的悲苦心境。用典:“三奏高楼晓,胡人掩涕归”这两句化用《世说新语·雅量》中刘琨的典故:东晋名将刘琨被胡骑围困时,月夜登楼吹奏胡笳,使胡兵思乡流泪而退。王昌龄借此典既点明胡笳音乐的感染力,又暗喻边塞将士以智退敌的悲壮,将历史与现实勾连,增强诗歌的厚重感。
2. 分段赏析
首联“城南虏已合,一夜几重围”:开篇直接描绘敌军围城的紧迫场景,“城南虏已合”点明战事爆发,“一夜几重围”以“几重”夸张敌军攻势之迅猛,凸显守军危局。此联未直接描写音乐,却以“惊疑情态”侧面烘托胡笳声的震撼力,为全诗奠定悲壮基调。颔联“自有金笳引,能沾出塞衣”:此句上承“城南虏已合”的围城危机,下启音乐对战士情绪的触动。“金笳引”点明前联虚景的源头,揭示紧张氛围实由乐声触发;“沾出塞衣”以泪水浸湿征衣的意象,自然过渡到对乐声情感的具体刻画。颈联“听临关月苦,清入海风微”:“关月苦”将乐声与边关冷月勾连,展现征人望乡之痛;“清入海风”赋予乐声流动感,似随海风飘散,凸显苍凉意境。尾联“三奏高楼晓,胡人掩涕归”:明写刘琨月夜三奏胡笳、胡兵泪退的史实,暗喻音乐超越战争的感染力。“掩涕归”与“沾出塞衣”形成闭环,以胡人落泪强化乐声的悲怆,侧面烘托唐军征人的哀痛。
# 是咏物体,清雅不纤,妙妙。
明唐汝询《唐诗解》
# 蒋一葵曰:气贯。无雕琢处。“关月”“海风”亦并乐府曲,用入此曲妙,而诗亦极工。结用事佳切。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此极状笳声之悲,一吹能令风月增愁,胡虏泣散,声之动物感人如此。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上一篇:唐·李中《渔父二首》
下一篇:唐·李世民《月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