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生蘋末":夕阳升起在蘋草末端,
# 蘋末:苹的叶尖。蘋:一作“苹”。
"摇扬遍远林":摇曳飘荡遍布远林。
# 摇扬:飘荡的样子。
"带花疑凤舞":花枝招展疑似凤凰起舞,
# 凤舞:意谓微风带动花枝,频频摇摆,如鸾凤起舞。,疑:一作“迎”。
"向竹似龙吟":风吹向竹林像龙的叫声。
# 似龙吟:像龙的叫声。
"月动临秋扇":月光流转拂动秋天的扇子,
# 秋扇:秋天的扇子,比喻过时之物。
"松清入夜琴":风吹过松林,林涛清冷,好似琴声。
# 松清入夜琴:风吹过松林,林涛清冷,好似琴声。
"若至兰台下":要是风到了兰台之下,
# 若至兰台下:一作“兰台宫殿峻”。兰台:战国时楚国台名。
"还拂楚王襟":还会吹拂楚王的衣襟。
# 还拂楚王襟:宋玉《风赋序》说楚王在台上,当风披襟。此处借来咏风。
唐武后及唐中宗时期的文学领袖之一
李峤(645?~714?),唐代诗人。字巨山,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二十岁举进士,曾三次拜相,也曾数次贬官,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官至中书令。李峤与同乡苏味道齐名,合称“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并称“文章四友”。他的诗作以五言诗成就最高,作诗讲求声律,多咏物之作,《汾阴行》感慨遥深,玄宗许为“真才子”之作。其诗多应制、咏物之作,词采典丽,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明人辑其诗为《李峤集》3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风》是初唐诗人李峤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其咏物组诗中的一篇。此诗围绕“风”展开,描绘了风从落日下的蘋草间生起,摇荡于远林,吹花似凤舞、拂竹如龙吟,还能临秋扇、入琴音,甚至拂楚王衣襟的情景。
2. 分段赏析
首联“落日生蘋末,摇扬遍远林”,以细腻笔触写风之起源与动态,“落日”点明时间,“蘋末”写出风从细微处而生,“摇扬遍远林”则通过风在远林中的吹拂,展现出风的动态与力量,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风过树林、枝叶摇曳的画面。颔联“带花疑凤舞,向竹似龙吟”,将风吹花动比作凤凰起舞,形象地写出风携花舞动的优美姿态;把风吹竹林的声音比作龙吟,生动地表现出风声在竹林间的清脆与响亮,给人以丰富的联想。颈联“月动临秋扇,松清入夜琴”,通过“月动”“松清”等景象,从光影和声音的角度进一步描写风的影响,月光因风而动,松涛因风而响,如琴音般清幽,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氛围。尾联“若至兰台下,还拂楚王襟”,将风与楚王联系起来,增添了风的历史文化底蕴,使风具有了一种高贵、神秘的色彩。
上一篇: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下一篇:唐·李中《渔父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