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uò
cháng
ān

朝代:唐作者:常建浏览量:2
jiā
yuán
hǎo
zài
shàng
liú
qín
chǐ
zuò
míng
shí
shī
rén
kǒng
féng
yīng
huā
xiào
qiě
xiàng
cháng
ān
chūn

译文

我的家园依旧还在长安附近的秦地,耻于政治清明之时仍是仕途不得意之人。回乡担心遭遇到莺与花的嘲笑,只能暂且在长安度过一个春天。

逐句剖析

"家园好在尚留秦":我的家园依旧还在长安附近的秦地,

# 秦:这里代指长安。,好在尚:好在:依旧。在尚:一作住上,一作往上。尚:常用在复句的上一分句中表示让步,以便引起下文,在此是“仍”、“还”的意思。

"耻作明时失路人":耻于政治清明之时仍是仕途不得意之人。

# 失路:指落第不得志,仕途不得意之人。,明时:指政治清明之时。,耻:此处是意动用法,“以…为耻”的意思。

"恐逢故里莺花笑":回乡担心遭遇到莺与花的嘲笑,

# 笑:嘲笑。一说为花开的意思。

"且向长安度一春":只能暂且在长安度过一个春天。

# 且:姑且,暂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落第长安》为唐代诗人常建所作。此诗首句直接回应他人可能提出的“为何滞留长安”之问;次句与第三句转写诗人落第后的心理活动,因担心重蹈覆辙而主动避让故园莺花盛放的春日景象,唯恐触景伤情影响再度应试;结句则表明诗人决意客居求静、闭门苦读的打算。全诗以白描手法记录了科举失意者滞留京城的复杂心绪,通过“不归—回避—苦读”的情感脉络,展现士人面对挫折时的理性抉择,立意别具一格,诗境清峻高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常建(?~?),唐代诗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开元进士,曾任盱眙尉。常建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其诗多为五言,兴旨幽远。语言上,沿用汉魏古诗平直质朴、浅显流畅的语言风格;手法上,继承了古乐府与古诗中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基本范式;内容上,也基本依照古乐府与古诗中表现游子愁绪、人生无常、伤时感怀等主题进行创作。常建也善作边塞诗。代表作品有《题破山寺后禅院》《吊王将军墓》。著有《常建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代科举考试科目中,进士科最受社会重视且难度最大,录取率极低,百人之中仅取一二人,因此当时人将进士及第喻为“登龙门”。据《唐诗纪事》记载:“开元中,进士唱尚书省,落第者至省门散去。”常建于开元十五年(727年)考中进士,此诗记载了他在进士及第前参加的一次考试经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羁旅诗。诗歌描写了科举失意者滞留京城的复杂心绪,通过“不归—回避—苦读”的情感脉络,展现士人面对挫折时的理性抉择,立意别具一格,诗境清峻高远。

2. 分段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科举落第后滞留长安时的内心独白,通过朴素的语言传递出复杂的情绪,既有对现状的无奈,也有对尊严的坚守。首句“家园好在尚留秦”平实道来,“家园好在”先交代家乡安好的背景,“尚留秦”则点出自己仍滞留长安的现实。“秦”代指长安,这一空间上的对比,暗含归乡不得的矛盾一家乡虽好,却因落第暂时无法回去。次句“耻作明时失路人”直抒胸臆,“耻”字是全诗情感的核心。诗人以“明时”(盛世)为背景,强调自己“失路人”的身份,这种自嘲式的表述里,既有对科举落第的羞愧,更有不甘于沦为时代弃儿的自尊。一个“耻”字,将个人际遇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让情感更显厚重。第三句“恐逢故里莺花笑”笔锋一转,从现实的滞留转向想象中的归乡场景。“恐逢”二字极妙,诗人仿佛已看见家乡的莺歌燕舞、花草繁茂,却担心这些生机盎然的春景会“笑”自己落第而归。这里的“莺花”被赋予人的情感,看似无理却极真实一连无知的草木都“笑”自己,更衬出诗人内心的煎熬与羞赧。尾句“且向长安度一春”收束全诗,“且”字道尽无奈:既然羞于归乡,又无力改变现状,只能暂且在长安再挨过一个春天。“度一春”的平淡表述里,藏着说不尽的怅惘一一既是对当下困局的妥协,也暗含着对来年再试的期待。这种矛盾的心理,正是古代落第文人真实的生存状态。全诗语言质朴如话,没有华丽辞藻,却通过“留秦”“耻”“恐逢”“且向”等关键词,将落第后的羞耻、不甘、羞赧与无奈层层铺展,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一位失意文人内心的挣扎与尊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诗:“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落第长安》)……写的是一个落第的举子羁留帝京的心情,具体情事交代得过于落实、真切,使诗情受到一些局限。

现代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顾况《行路难三首》

下一篇:唐·杜甫《野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