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团团茎削削":荷叶圆圆茎纤弱,绿萍之上落红绡,
# 削削:瘦弱貌。,团团:原作“团圆”,据蜀本、卢本改。
"绿萍面上红衣落":绿萍覆盖的水面上,红色的荷花花瓣悄然飘落。
# 红衣:荷花花瓣之美称。宋姜夔《惜红衣·荷花》:“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
"满池明月思啼螀":满池洒满明亮的月光,不禁让人想起蟋蟀的鸣叫,
# 螀:寒蝉,身小,黑色,有黄绿色斑点,深秋鸣叫。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部·蚱蝉》:“弘景曰:‘寒螀九月十月中鸣,声甚凄急。”
"高屋无人风张幕":高大的房屋里空无一人,只有风吹动着帷幕。
# 风张幕:风将帘幕吹得鼓起来。
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诗歌领域,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称“元白”,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暴露。在小说领域,《莺莺传》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刻画,影响了后世的《西厢记》。在散文领域,元稹的制诰创作最值得关注。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描写秋夜池景的诗。描绘了月下池塘的秋夜景象,表达了无人相伴的孤独,以及对秋夜衰败景象的淡淡怅惘。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诗中“荷叶、荷茎、绿萍、红衣、明月、高屋、风、幕”等意象相互勾连,构成完整的秋夜图景。荷叶与荷茎是近景特写,绿萍与落花铺展水面,明月洒下清辉笼罩全局。意象从植物到光影,从池塘到屋宇,由近及远、由静及动,自然融合:荷叶的圆与茎的细形成形态对比,绿萍的绿与红衣的红构成色彩碰撞,明月的亮与风幕的动增添虚实层次,共同营造出清幽萧瑟的夜池氛围,让孤寂感在意象交织中自然流露。拟人:“绿萍面上红衣落”中“红衣”用了拟人手法,指的是那些凋落的花瓣。把花瓣比作穿着红衣的人,这样的说法让凋零的花瓣有了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了花瓣飘落的样子。化用:“满池明月思啼螀”中“啼螀”一词,出自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寒蝉的记述。此语借用典籍中寒蝉的记载,既点出“啼螀”所指的虫类,又因寒蝉多出现于秋季,自然带出时节的信息,让“思啼螀”的表述中暗藏秋的意味。反衬:以动衬静,“满池明月思啼螀”中“思啼螀”以对虫鸣的期待反衬无虫声的死寂,用听觉的“虚”衬环境的“实”静;“风张幕”以夜风的动态反衬高屋的空寂,用动作的“动”衬场景的“静”;“满池明月”的明亮反衬内心的孤寂,用光影的“明”衬情感的“暗”。这些反衬让“静”更显死寂,“空”更显深沉,将秋夜的萧瑟与无人的孤独层层放大,使含蓄的情感在对比中愈发鲜明。叠字:“团团”“削削”两组叠词精准传神。“团团”叠用,既写荷叶圆润的形态,又带视觉上的饱满感,叠字的韵律让静态的荷叶更显生动;“削削”叠用,状荷茎细长挺拔,既见质感的纤细,又含形态的利落,叠字强化了对荷茎特征的强调。两组叠词音韵和谐,口语化的表达贴合元稹“辞浅”的风格,既直白勾勒物象,又以叠字的节奏增添语言的韵律美,让开篇的景致描写既清晰可感,又富有音乐性。
3. 分段赏析
“荷叶团团茎削削”:开篇以叠词勾勒形态,“团团”写荷叶圆润饱满的静态,“削削”状荷茎细长挺拔的质感,一圆一细,一肥一瘦,对比鲜明却和谐,精准捕捉荷叶与荷茎的特征,语言直白如绘,为夜池景致铺就清丽底色。“绿萍面上红衣落”:“绿萍面”以“面”喻水面覆盖的萍叶,显其广阔;“红衣落”点出荷花凋零,红色花瓣飘落在绿萍上,红绿相衬,既见色彩对比,又藏时序衰败之叹。“落”字带动态,暗写秋意渐浓,画面静谧中含萧瑟。“满池明月思啼螀”:“满池明月”写月色洒满池塘的澄澈,营造空明夜景;“思啼螀”以“思”字牵出对蟋蟀鸣叫的期待,却无啼螀之声,以虚衬实,反衬夜的寂静。明月的清辉与无声的期待交织,添一层孤寂感。“高屋无人风张幕”:“高屋无人”直写环境空寂,“风张幕”以“张”字赋予夜风动态,风吹帷幕的声响在无人之境中更显清晰,以动衬静,强化空旷与萧瑟。末句将视角从池塘拉向高屋,让孤寂之情在夜色中蔓延,余味凄清。
# 语淡而味永,节短而韵长。
清冯班《钝吟杂录》
上一篇:唐·刘禹锡《韩信庙》
下一篇:唐·白居易《三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