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
jī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3
zhī
zhū
xiàng
jiē
fēi
xiàng
ruò
zhù
què
yǒu
yán
xià
wàng
yán
shí
liǎo
mèng
zhōng
shuō
mèng
liǎng
chóng
kōng
huā
jiān
qiú
guǒ
yáng
yàn
gèng
shè
dòng
shì
chán
chán
shì
dòng
chán
dòng

译文

应当知晓,世间一切现象都不是真实不变的实体,如果执着地认为达到了无余,却反而会产生新的执着和有余。在言语的启示下,如果能忘却言语本身,那么就能在一瞬间领悟到真理,就像在梦中谈论梦境,这本身就是两重虚幻。空中虚幻的花朵,又怎能期望它能结出真实的果实呢,阳光下的热气蒸腾形成的幻影,又怎能从中寻觅到真实的鱼儿呢。摄持内心的波动就是禅定,而禅定本身也包含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如果不执着于禅与不禅、动与不动,就能达到无分别、无执着的境界。

逐句剖析

"须知诸相皆非相":应当知晓,世间一切现象都不是真实不变的实体,

"若住无余却有余":如果执着地认为达到了无余,却反而会产生新的执着和有余。

# 有余:有余涅槃。,无余:无余涅槃。

"言下忘言一时了":在言语的启示下,如果能忘却言语本身,那么就能在一瞬间领悟到真理,

"梦中说梦两重虚":就像在梦中谈论梦境,这本身就是两重虚幻。

"空花岂得兼求果":空中虚幻的花朵,又怎能期望它能结出真实的果实呢,

# 空花:空中之花。

"阳焰如何更觅鱼":阳光下的热气蒸腾形成的幻影,又怎能从中寻觅到真实的鱼儿呢。

# 阳焰:大乘十喻之一。即阳焱、阳炎。佛经称日光下旷野中所见水相幻影为阳焰。

"摄动是禅禅是动":摄持内心的波动就是禅定,而禅定本身也包含着一种动态的平衡。

# 摄:摄念、摄心,禅法修行的主要内容。

"不禅不动即如如":如果不执着于禅与不禅、动与不动,就能达到无分别、无执着的境界。

# 如如:又称如、真如,指法性真实。,动:指动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读禅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大和八年于洛阳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前半部分写他到禅院读经,指责世人追逐的那些荒诞的事情,而不去了解佛经的真正含义。后半部写虽他难以精熟于如何修养本性,但他认为佛家的精义与儒家之道有相通之处,通过描绘禅院的清静幽雅和流连之情,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象征:“诸相皆非相”使用了象征手法,将世间万物(诸相)比作虚幻不实之物,强调其本质的非真实性。对比:“若住无馀却有馀”通过对比“无馀”(即无余、无执着)与“有馀”(即有余地、有执着),突出执着于某一观念或事物所带来的局限和束缚。

2. 分段赏析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馀却有馀。”这句话强调了佛教中的“无相”观念。在佛教看来,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即“诸相皆非相”。若执着于某一相,认为它是真实存在的,就会产生迷惑和烦恼。这里的“若住无馀却有馀”可以理解为,如果执着于“无相”这一观念,认为它已经完全超越了所有相,那么这种执着本身又成为了一种新的“相”,因此还是有“馀”。“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这句话表达了言语的局限性以及梦境的虚幻性。在佛教中,真正的悟道是无法用言语来完全表达的,因为言语本身只是现象的反映,而非本质。所以,“言下忘言”意味着在言语的启示下,要超越言语的局限,直接体悟到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而“梦中说梦两重虚”则比喻了执着于梦境(或现象世界)的虚幻性,认为梦境是真实的,那么在梦境中谈论梦境,就如同在虚幻中再添一层虚幻,更加远离了真实。用“空花”(空中虚幻的花朵)和“阳焰”(阳光下因热气蒸腾而形成的幻影,看起来像水)来比喻虚幻不实的事物。它告诉我们,追求虚幻的事物是无法得到真实结果的,就像追求空中的花朵或阳焰中的鱼一样,都是徒劳无功的。这进一步强调了佛教中“空”的观念,即一切现象都是空幻不实的,不应执着于它们。“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这句话探讨了禅与动的关系。在佛教中,禅定并不意味着完全的静止不动,而是指心念不随外境波动,保持一种内心的平静与专注。这里的“摄动是禅禅是动”可以理解为,能够摄持住内心的波动(即不被外境所动)就是禅定,而禅定的本质也包含着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而“不禅不动即如如”则强调了超越禅与动的二元对立,达到一种无分别、无执着的境界,即“如如”之境。在这种境界中,没有禅与非禅、动与非动的分别,一切都是平等无二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望岳三首》

下一篇:唐·白居易《感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