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知诸相皆非相":应当知晓,世间一切现象都不是真实不变的实体,
"若住无余却有余":如果执着地认为达到了无余,却反而会产生新的执着和有余。
# 有余:有余涅槃。,无余:无余涅槃。
"言下忘言一时了":在言语的启示下,如果能忘却言语本身,那么就能在一瞬间领悟到真理,
"梦中说梦两重虚":就像在梦中谈论梦境,这本身就是两重虚幻。
"空花岂得兼求果":空中虚幻的花朵,又怎能期望它能结出真实的果实呢,
# 空花:空中之花。
"阳焰如何更觅鱼":阳光下的热气蒸腾形成的幻影,又怎能从中寻觅到真实的鱼儿呢。
# 阳焰:大乘十喻之一。即阳焱、阳炎。佛经称日光下旷野中所见水相幻影为阳焰。
"摄动是禅禅是动":摄持内心的波动就是禅定,而禅定本身也包含着一种动态的平衡。
# 摄:摄念、摄心,禅法修行的主要内容。
"不禅不动即如如":如果不执着于禅与不禅、动与不动,就能达到无分别、无执着的境界。
# 如如:又称如、真如,指法性真实。,动:指动心。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象征:“诸相皆非相”使用了象征手法,将世间万物(诸相)比作虚幻不实之物,强调其本质的非真实性。对比:“若住无馀却有馀”通过对比“无馀”(即无余、无执着)与“有馀”(即有余地、有执着),突出执着于某一观念或事物所带来的局限和束缚。
2. 分段赏析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馀却有馀。”这句话强调了佛教中的“无相”观念。在佛教看来,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即“诸相皆非相”。若执着于某一相,认为它是真实存在的,就会产生迷惑和烦恼。这里的“若住无馀却有馀”可以理解为,如果执着于“无相”这一观念,认为它已经完全超越了所有相,那么这种执着本身又成为了一种新的“相”,因此还是有“馀”。“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这句话表达了言语的局限性以及梦境的虚幻性。在佛教中,真正的悟道是无法用言语来完全表达的,因为言语本身只是现象的反映,而非本质。所以,“言下忘言”意味着在言语的启示下,要超越言语的局限,直接体悟到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而“梦中说梦两重虚”则比喻了执着于梦境(或现象世界)的虚幻性,认为梦境是真实的,那么在梦境中谈论梦境,就如同在虚幻中再添一层虚幻,更加远离了真实。用“空花”(空中虚幻的花朵)和“阳焰”(阳光下因热气蒸腾而形成的幻影,看起来像水)来比喻虚幻不实的事物。它告诉我们,追求虚幻的事物是无法得到真实结果的,就像追求空中的花朵或阳焰中的鱼一样,都是徒劳无功的。这进一步强调了佛教中“空”的观念,即一切现象都是空幻不实的,不应执着于它们。“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这句话探讨了禅与动的关系。在佛教中,禅定并不意味着完全的静止不动,而是指心念不随外境波动,保持一种内心的平静与专注。这里的“摄动是禅禅是动”可以理解为,能够摄持住内心的波动(即不被外境所动)就是禅定,而禅定的本质也包含着一种动态的平衡与和谐。而“不禅不动即如如”则强调了超越禅与动的二元对立,达到一种无分别、无执着的境界,即“如如”之境。在这种境界中,没有禅与非禅、动与非动的分别,一切都是平等无二的。
上一篇:唐·杜甫《望岳三首》
下一篇:唐·白居易《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