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èng
guǒ

朝代:唐作者:处默浏览量:2
zhōng
fēng
shàng
pán
huí
chū
luó
dào
jiāng
jìn
àn
yuè
shān
duō
cóng
qīng
ǎi
yáo
tiān
jìn
bái
xià
fāng
chéng
guō
jìn
zhōng
qìng
shēng

译文

凤凰山主峰有通往寺院的小路山坡,石径盘旋回绕布满了薜荔女萝。山下的钱塘江是吴越分界的地方,江的彼岸是越国一望无际的山河。满山的古老林丛被朦胧的云气笼罩,滔滔白浪在远天与云空吞吐吻合。凭轩俯望可见附近城郭历历在目,阵阵钟磬声中夹杂着城内的笙歌。

逐句剖析

"路自中峰上":凤凰山主峰有通往寺院的小路山坡,

# 中峰:山的主峰。唐沈佺期《辛丑岁十月上幸长安时扈从出西岳作》诗:“诸岭皆峻秀,中峰特美好。”

"盘回出薜萝":石径盘旋回绕布满了薜荔女萝。

# 薜萝:薜荔及女萝,两者皆野生植物,常攀缘于山野林木或屋壁之上。《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王逸注:“女萝,兔丝也。言山鬼仿佛若人,见于山之阿,被薜荔之衣,以兔丝为带也。”,盘回:盘旋回绕。《汉武帝内传》:“宫中嫔御望阁上有丹霞蓊蔚而起,霞灭,见赤龙盘回栋间。”

"到江吴地尽":山下的钱塘江是吴越分界的地方,

# 吴地:春秋时吴国所辖之地域,包括今之江苏、上海大部和安徽、浙江、江西的一部分。《汉书·东方朔传》:“今先生率然高举,远集吴地,将以辅治寡人。”,江:指钱塘江。

"隔岸越山多":江的彼岸是越国一望无际的山河。

"古木丛青霭":满山的古老林丛被朦胧的云气笼罩,

# 青霭:指云气。因其色紫,故称。南朝宋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左右青霭,表里紫霄。”

"遥天浸白波":滔滔白浪在远天与云空吞吐吻合。

# 白波:白色波浪。唐杜甫《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白波吹粉壁,青嶂插雕梁。”,遥天:犹长空。三国魏阮籍《咏怀八十二首》之三十二:“遥天耀四海,倏忽潜濛汜。”

"下方城郭近":凭轩俯望可见附近城郭历历在目,

# 城郭:城墙。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逸周书·籴匡》:“宫室城廓脩为备,供有嘉菜,于是日满。”

"钟磬杂笙歌":阵阵钟磬声中夹杂着城内的笙歌。

# 笙歌:合笙之歌。亦谓吹笙唱歌。《礼记·檀弓上》:“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钟磬:钟和磬,古代礼乐器。《周礼·春官·小胥》:“凡县钟磬,半为堵,全为肆。”郑玄注:“钟磬者,编县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谓之堵。钟一堵,磬一堵,谓之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圣果寺》是唐末诗僧处默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以圣果寺为描写对象,首联点明寺庙高峻崎岖的位置;颔联描绘望中山水,展现吴、越地界的地理风貌;颈联细腻勾勒越山古木、远水长天的景致;尾联以西湖笙舞与庙内钟磬声相杂,从反面衬托寺庙地势之高。全诗运用动静结合、声色交织的手法,境界开阔,将圣果寺周边的山水景色与氛围生动呈现,既有对景物的细腻描摹,又巧妙融入情感,情景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浙江杭州西湖畔的凤凰山上,坐落着圣果寺。僧人处默沿蜿蜒山路拾级而上,步步攀登终至寺院。立于寺中,他极目远眺,四野风光尽收眼底,万千思绪涌上心头,有感而发,挥笔写下这首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诗。诗歌描绘了圣果寺周边的山水景色,通过对山路、江景、越山、古木、青霭、遥天、白波等自然景观的描写,营造出宁静悠远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与欣赏之情。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首联“路自中峰上,盘回出薜萝”写圣果寺位于中峰,山路盘回,突出其高峻崎岖。尾联“下方城郭近,钟磬杂笙歌”,通过写山下城郭的临近和世俗声音的传来,从反面衬托出圣果寺所处位置的高远清幽,暗示出寺庙虽处尘世附近,却有着独特的宁静与超凡脱俗。

3. 分段赏析

首联“路自中峰上,盘回出薜萝”,先点明圣果寺的地理位置,通过地势的崎岖高峻,勾勒出庙宇的巍峨之态。诗人远眺,可见江水尽头吴地渐隐,而江对岸则是古越国的疆界。前两句虽以写实为主,略显平淡,却为后文的精彩描写埋下伏笔。颔联“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钱塘江作为杭州城外的著名景观,以举世闻名的钱塘潮著称,诗人敏锐地抓住这一核心意象,以江水为线索,层层铺展对山下风光的描绘。以“江”为界,写出吴地到此为止,对岸越山连绵,既展现出地域的广阔,又从地理角度点明圣果寺位置的独特,蕴含着诗人对地理形势的慨叹与对景色的赞美。颈联“古木丛青霭,遥天浸白波”,承接第二联的山水景致,细致入微地刻画:远处越山之上,古木在青霭间若隐若现;辽阔江面上,水天相接,浑然一体。在这首仅有八句的五言律诗中,诗人不惜用四句笔墨来描绘钱塘江及其周边景色,足见其对这一景致的偏爱与重视。“古木”“青霭”“遥天”“白波”等意象组合,描绘出古木在青霭中若隐若现、天空倒映在江面的宏阔而清幽的画面,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凸显出环境的静谧悠远。尾联“下方城郭近,钟磬杂笙歌”,末联视角收束至近处,巧妙地将山下与山上(寺庙)的景象勾连起来。诗人既绘景又传声,俯瞰之下,城镇街市仿佛就在脚下,西湖边的笙歌乐舞与寺庙内的钟磬之音交织传来。这不仅与前三联的写景相互呼应,更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与立体感,余韵悠长。同时,这一联从反面呼应首联,以俯瞰的视角强化了圣果寺的高峻;而喧嚣与清幽之声的交融,更暗含“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神仙境界不必远离人间”的哲思,使诗歌在写景之外,更具思想深度。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宏阔之境、细腻之笔,融声与色、情与景为一体,尽显妙韵。虽诗题名为“圣果寺”,然除“钟磬”二字直接关联寺院外,通篇未再着墨寺院细节。诗人立足寺外,将目光投向远近四方,以展现空旷辽阔、宏大壮观的意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心择取与着重描绘,这一效果得以完美呈现。诗中次联“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笔触灵动自然,鲜活地勾勒出地域风貌。诗人的诗友罗隐见此句,惊叹道:“此吾句也,乃为师所得耶!”从其感慨中,足见对这联诗句的高度赞赏与由衷钦佩。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寺在钱塘,故有“吴地”、“越山”之联。或以田庄牙人讥之,似不害写物之妙。后山缩为一句“吴越到江分”,高矣。譬之“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山谷缩为一句,曰“话胜十年书”是也。因书诸此,以见诗法之无穷。

元方回《瀛奎律髓》

# 玉遮曰:即境殊切,而语行出人意表。

明李攀龙《唐诗选》

# 二语适武林与图,觉“楼观沧海”更深(“到江”二句下)。

明末清初叶羲昂《唐诗直解》

# 次联遂为武林佳偶。程泰之曰:“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陈后山鄙其语不文,曰:“是分界堠子耳。”及后山在钱塘,乃有句云“吴越到江分”。此如李光弼用郭子仪旗帜,士卒号令所及,精采皆变者也。

明李攀龙《唐诗训解》

# 唐人探物之作,惟右丞最深,他皆影响,独此出比丘之口,无一语及禅,落句又俗,人所不屑道。然则右丞固词坛之佛祖,处默为祇园之俗僧欤?

明唐汝询《唐诗解》

# 唐云:尚存盛唐风骨。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自宋有田庄牙人之说,诗流往往惑之;此大不解事者。盛唐“窗中三楚尽,林外九江平”,中唐“东屯沧海阔,南瀼洞庭宽”,晚唐“到江吴地尽,隔岸越山多”,皆一时警句。杜如“地利西通蜀,天文北照秦”,尤不胜数,何用为嫌?惟近时作者粘带皮骨太甚,乃反觉打味斯言耳。

明胡应麟《诗薮》

# 三四可作地志。

明陆时雍《唐诗镜》

# 唐汝询曰:三四尚有盛唐风骨。五六“丛”、“浸”二字有力。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只写寺景,不入粗禅语,一结纯净生色。僧诗第一首,足与李季兰《寄兄》作为格外双清。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先著“出薛萝”三字,从幽蔚中忽现出一片奇旷也,顿挫得妙。……中四句层次回环,第七恰落到城郭作结。

清何焯《唐三体诗评》

# “青霭”、“白波”,即是“吴地”、“越山”中间之江景,抽出另写,不但平实,连三四两句味亦浅薄矣。若二句转写中峰,便有变换,且与结句紧凑。

清顾安《唐律消夏录》

# 一二圣果寺。中四皆所见景。结尘市暄闹,是言寺之所嫌在此,而语气浑然不露。较“吴越到江分”各有好处,又无一语及禅。结句俗人亦不肯道。

清屈复《唐诗成法》

# 名贵语,不必尽合图经(“到江”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冯班:落句与承吉《金山》同格,语意转胜,陆贻典:题只《胜杲寺》,无“登”、“望”、“临”、“眺”等字,故但写景亲切,便是合作。纪昀:三四自佳,后四句无味。许印芳:此诗后四句虽不出色,而前后相称,晓岚斥为无味,亦是苛论。无名氏:接出第四句,自然缥渺。

现代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 唐人之诗,有清和纯粹可诵而可法者,如……僧处默之“路自中峰上,盘回出薜萝……”

清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柳宗元《驳复仇议》

下一篇:唐·韩愈《宿龙宫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