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送别":自从那天送你远去,
"心难舍":我心里总是对你难分难舍,
"一点相思几时绝":一点相思情在心中萦绕不绝。
# 绝:断。
"凭阑袖拂杨花雪":倚靠栏杆,衣袖轻拂如雪的杨花。
# 凭阑袖拂杨花雪:写主人公靠着阑干,用袖拂去如雪的飞絮,以免妨碍视线。杨花雪,语出苏轼《少年游》:“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如雪花般飞舞的杨花。
"溪又斜":只见弯弯曲曲的小溪向东流去,
# 斜:此处指溪流拐弯。
"山又遮":重重的山峦遮住了你远行的道路,
"人去也":我才意识到心上的人,真的走远了。
元代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关汉卿(1230?~1300?),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又有祁州(今河北安国)人、解州(今山西运城市西南解州镇)人诸说。约生于金末,卒于元。关汉卿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其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方面地揭示了金元时代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斗争精神,塑造了窦娥、赵盼儿、王瑞兰等多种典型的妇女形象。剧作大多结构完整,情节生动,曲词本色而精练。所作杂剧今知有六十余种,现存《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等十多种,《哭香囊》《春衫记》《孟良盗骨》三种仅存残曲。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离别情绪的小令。描述了女子自送别爱人后,内心满是不舍,相思之情萦绕心头,难以断绝。通过“凭阑袖拂杨花雪”的动作细节,展现女子的惆怅。而“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描绘出眼前山水阻隔的景象,强化了爱人离去的无奈与女子的相思之痛,生动地刻画了闺中女子送别后的深情与哀怨。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直接表明女子送别后难以割舍的情感和无尽的相思,直白地抒发内心的痛苦,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她的深情。情景交融:“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借溪流曲折、山峦遮挡的景象,暗示爱人渐行渐远,难以相见,抒发女子因爱人离去而产生的无奈和失落之情,情景交融。细节描写:“凭阑袖拂杨花雪”,通过女子凭栏而立,用衣袖拂去杨花的细节,细腻地表现出她在思念时的惆怅与百无聊赖,以小动作展现大情感。
3. 分段赏析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以女子独白的方式,将离别后的眷恋与不舍娓娓道来。自与爱人分别,那份牵挂便萦绕心头,看似轻描淡写的“一点相思”,却如抽丝剥茧般,不知何时才能斩断。这种表达跳出传统直陈相思沉重的窠臼,以绵长、缠绕的情丝,展现别情藕断丝连的特质,成为贯穿全曲的情感主线,奠定了缠绵悱恻的抒情基调。“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有二重意味。其一,暮春时节杨花纷飞如雪,既点明时令,又暗合苏轼“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的离别意境,渲染出浓浓的相思氛围;其二,勾勒出女子独自倚栏远眺的画面。她伫立高楼许久,任杨花沾满衣袖,需不时抬手拂拭,细腻刻画出女子在相思中望眼欲穿的深情姿态。“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描绘的离别场景,与前文形成耐人寻味的呼应。从顺承角度解读,女子凭栏凝望爱人离去方向,蜿蜒的溪流、阻隔的山峦,让她徒生无奈,“人去也”三字饱含肝肠寸断的悲怆;若从逆挽视角分析,这是作者采用倒叙手法,如同晏几道“从别后,忆相逢”的创作构思,回溯离别的瞬间。两种不同的解读路径,赋予作品丰富的艺术张力与多维度的审美空间,尽显元曲含蓄隽永、余韵悠长的艺术魅力。
4. 作品点评
整首作品将景致与情感巧妙交融,浑然天成,构建出悠远深邃的意境,字里行间含蓄蕴藉,余韵绵长。
# “袖拂杨花雪”,一方面写出女子唯恐杨花挡着视线的微妙心理,另一方面也含有“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之意。末尾三句“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别有风致,女子满希望能再看到离人,但溪水、高山将离人遮挡,那种失望后的怅惘之情,都凝聚在“人去也”这无可奈何的长叹之中,她这时完全陷入痛苦的沉思之中。这支曲语句平易,自然朴实,末句饶有意味,发人深省。
信阳师范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原所长王忠阁
上一篇:元·蒲道源《木兰花慢 寿刘邢公》
下一篇:元·迺贤《答禄将军射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