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于犯蓟壖":匈奴进犯蓟北边境,
# 蓟:蓟州之地。蓟,蓟州,今河北蓟县一带。,单于:古代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全称为“撑犁孤涂单于”。匈奴语“撑犁”为“天”,“孤涂”为“子”,“单于”是“广大”的意思。
"虏骑略萧边":胡骑劫掠西北边疆。
# 萧边:泛指边关。萧,谓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略:经略。,虏骑:一作骠骑,亦作“票骑”,汉代将军名号。这里是指掌军将领。
"南山木叶飞下地":南山的树叶纷纷飘落,
"北海蓬根乱上天":北海的蓬草根须被狂风卷上天空。
"科斗连营太原道":太原古道布满连营,
# 科斗:亦作“蝌蚪”,蛙类两栖动物的幼体。这里用以形容军营密布,犹如密密麻麻的科斗一样。
"鱼丽合阵武威川":武威川谷列成鱼丽阵型。
# 武威:古县名。治所在今甘肃民勤东北。,鱼丽:古代车战的一种阵法。
"三军遥倚伏":大军遥相呼应设伏,
# 遥倚伏:遥相配合,互为依靠。倚,一作依。,三军:军队的总称。春秋时,大国多设上、中、下三军,而以中军之将为三军统帅。
"万里相驰逐":万里驰骋追逐敌军。
"旌旆悠悠静潮源":旌旗在潮源静静飘扬,
# 潮源:即瀚海。古代北方的湖海名。这里是泛指北方边地。,旌旆:旗帜的通称。旌,古代旗帜的一种。缀牦牛尾于竿头,下有五彩析羽,用以指挥或开道。旆,亦作旆。古时旗末状如燕尾的垂旒。
"鼙鼓喧喧动卢谷":战鼓在卢谷轰然震响。
# 卢谷:卢龙河谷。卢龙,古塞名。在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一带。古有塞道,自今蓟县东北经遵化,循滦河河谷出塞,折东趋大凌河流域,是从河北平原通向东北的交通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鼙:古代军中的一种小鼓。
"穷徼出幽陵":戍边将士踏出幽州边境,
# 幽陵:唐羁縻都督府名。贞观二十一年(647)以铁勒拔野古部置。故地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东方省一带。,徼:边界。
"吁嗟倦寝兴":日夜难眠忧心忡忡。
# 寝兴:卧起。
"马蹄冻溜石":马蹄冻在结冰的石块上,
"胡毳暖生冰":胡人毡裘竟被体温焐出冰霜。
"云沙泱漭天光闭":黄沙漫天遮蔽日光,
"河塞阴沉海色凝":黄河边塞阴沉如海。
"崆峒北国谁能托":北国之地难以托身,
# 崆峒:山名。在甘肃省平凉县西。
"萧索边心常不乐":边塞生活终日愁闷。
"近见行人畏白龙":行人畏惧白龙堆沙漠,
# 白龙:沙漠名。即白龙堆。
"遥闻公主愁黄鹤":公主远嫁哀鸣黄鹤楼。
"阳春半":暮春时节,
"岐路间":徘徊路口,
"瑶台苑":瑶台仙苑遥不可及,
# 瑶台:雕饰华丽、结构精巧的楼台。
"玉门关":玉门雄关近在眼前。
"百花芳树红将歇":百花芳树即将凋零,
"二月兰皋绿未还":兰草绿意尚未返青。
# 兰皋:即皋兰。山名,在今甘肃兰州市区南部。这里是泛指边塞关山。
"阵云不散鱼龙水":阴云笼罩鱼龙河谷,
"雨雪犹飞鸿鹄山":雨雪纷飞鸿鹄山巅。
"山嶂绵连那可极":山峦连绵望不到头,
"路远辛勤梦颜色":路途遥远思念亲人。
"北堂萱草不寄来":北堂萱草无人寄送,
# 萱草:是萱草科萱草属植物,旧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中属于百合科。
"东园桃李长相忆":东园桃李徒自相思。
# 桃李:比喻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
"汉将纷纭攻战盈":汉军将领频繁征战,
"胡寇萧条幽朔清":胡寇已被驱逐肃清。
# 幽朔:泛指北方。幽,幽州,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朔,朔州,今山西朔县一带。
"韩昌拜节偏知送":韩昌执节出使送礼,
# 韩昌:指汉初大将韩信。刘邦曾为他筑坛拜将。
"郑吉驱旌坐见迎":郑吉扬旗凯旋迎宾。
# 郑吉:西汉宣帝时,任侍郎,屯田渠犁(今新疆库尔勒和尉犁西),攻破车师,为卫司马。神爵二年(前60)率兵迎匈奴西部日逐王归汉,被任为西域都护,后封为安远侯。
"火绝烟沉左西极":西部边陲烽火熄灭,
# 西极:指西部边境。
"谷静山空右北平":北部山区重归宁静。
# 右北平:一作左北平。郡名。战国燕置。辖境相当今河北承德、天津市蓟县以东,辽宁大凌河上游以南、六股河以西地区。
"但得将军能百胜":只要将军百战百胜,
# 得:一作使。
"不须天子筑长城":何须劳民修筑长城。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也是一首边塞诗。作者细致的描绘了唐朝时期北方边境的战事与边塞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戍边将士的生活状态和思乡之情,营造出一种雄浑、悲壮、凄凉的氛围,展现出边塞环境的恶劣和戍边生活的艰辛。体现了战争的紧张激烈与残酷,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对他们长期征战、远离家乡的艰难处境的关切;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认为如果将军能够百战百胜,保卫边疆安宁,就不需要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去修筑长城,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安宁、百姓安居乐业的期盼。
2. 分段赏析
第一部分(从“单于犯蓟壖”至“吁嗟倦寝兴”)描绘了一场边塞战争的激烈场景。诗中写道,战场上的旗帜飘扬,战鼓声声震天,将士们奋勇追击,将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仓皇而逃,场面极其壮观。第二部分(从“马蹄冻溜石”至“萧索边心常不乐”)则聚焦于边塞地区的艰苦环境。诗人用“马蹄冻”“暖生冰”等词句,形象地展现了边关的严寒。同时,“云沙泱漭天光闭”“河塞阴沉海色凝”等描写,更是生动刻画了环境的恶劣与阴沉,让人感受到边关的艰苦。第三部分(从“近见行人畏白龙”至“不须天子筑长城”)则转向了戍边将士的内心世界。诗人写道,将士们长期身处边关,心情常常感到萧索、不快乐,也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但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奋勇作战,使得敌寇势力衰败,边境得以安宁。诗人感慨地说,如果边防将领们都能带领将士们百战百胜,那么又何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修筑长城呢?
下一篇:唐·李適之《罢相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