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势如涌出":宝塔宛如平地涌出,
# 涌出:形容拔地而起。
"孤高耸天宫":孤高巍峨耸入天宫。
"登临出世界":登上去像走出人间,
# 出世界:高出于人世的境界。世界,人世的境界。
"磴道盘虚空":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 盘:曲折。,磴道:磴道:一作“蹬道”。磴:石级。
"突兀压神州":高峻突出镇定神州,
# 突兀:高耸貌。
"峥嵘如鬼工":峥嵘胜过鬼斧神工。
# 鬼工:非人力所能。,峥嵘:形容山势高峻。
"四角碍白日":四角伸展挡住白日,
# 碍:阻挡。,四角:塔的四周。
"七层摩苍穹":七层紧紧连着苍穹。
# 七层:塔本六级,后渐毁损,武则天时重建,增为七层。
"下窥指高鸟":下看飞鸟屈指可数,
"俯听闻惊风":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 惊风:疾风。
"连山若波涛":山连山如波涛起伏,
"奔凑似朝东":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 似:一作“如”。,凑:一作“走”。
"青槐夹驰道":青槐夹着笔直驰道,
# 驰道:可驾车的大道。
"宫馆何玲珑":楼台宫殿何等玲珑。
# 宫馆:宫阙。馆,一作“观”。
"秋色从西来":秋天秀色从西而来,
"苍然满关中":苍苍茫茫弥漫关中。
# 关中:指今陕西中部地区。
"五陵北原上":长安城北汉代五陵,
# 五陵:指汉代五个帝王的陵墓,即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及昭帝平陵。
"万古青濛濛":万古千秋一片青葱。
"净理了可悟":清净佛理完全领悟,
# 净理:佛家的清净之理。
"胜因夙所宗":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 夙:素来。,胜因:佛教因果报应中的极好的善因。
"誓将挂冠去":立誓归隐辞官而去,
# 挂冠:辞官归隐。
"觉道资无穷":信奉佛道其乐无穷。
# 觉道:佛教的达到消除一切欲念和物我相忘的大觉之道。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此诗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登临写景诗。描写了登塔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佛理的领悟以及辞官归隐的心境,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及无奈之情。
2. 写作手法
景中含情:“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北面的渭水之滨,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座汉代帝王陵墓静静伫立,昔日帝王们开疆拓土、叱咤风云,如今却沉睡于青松之下,只留下一片苍茫。这四方之景,或雄浑壮阔,或富丽堂皇,或苍凉萧瑟,或苍茫空寂,景中含情,隐隐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国运兴衰的深沉忧虑。直抒胸臆:“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直抒胸臆,流露出欲辞官向佛的念头。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以“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破题,视角自下而上仰观,慈恩寺塔巍峨之姿跃然纸上。那古塔仿若破土而出,拔地而起,直插云霄,以傲然之态屹立人间。一个“涌”字极具动态张力,不仅生动勾勒出宝塔孤绝高峻的外形轮廓,更赋予其蓬勃的生命力,将塔的雄浑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紧接着“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句,细致描绘诗人登临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步入塔身,沿着盘旋曲折的石阶拾级而上,恍若踏入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每一步都似在虚空中穿行。待驻足回望,只见宝塔气势磅礴,仿佛凭借着鬼斧神工之力拔地而起,其巍峨之势震撼人心,让人难以相信竟出自人力建造,尽显慈恩寺塔的雄伟精妙。随后“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四句,聚焦登上塔顶后的景象。诗人以极度夸张的笔触,极言宝塔之高耸入云,仿佛四角能遮蔽白日,七层可触碰苍穹。低头俯瞰,高飞的鸟儿在脚下掠过,呼啸的风声在耳畔轰鸣。这些于地面本属高空之物,此刻却成为脚下之景,通过巧妙的反衬手法,更显宝塔的高耸入云、无与伦比。接下来八句,诗人运用排比句式,依次铺展东南西北四方景致。“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东面群山连绵起伏,恰似汹涌澎湃的波涛,浩浩荡荡向东奔涌;“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南面驰道两侧青槐葱郁,宫室楼阁错落有致,金碧辉煌,尽显皇家气象;“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西面秋风萧瑟,秋色渐浓,苍凉之气弥漫整个关中大地,肃杀之感扑面而来;“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北面的渭水之滨,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五座汉代帝王陵墓静静伫立,昔日帝王们开疆拓土、叱咤风云,如今却沉睡于青松之下,只留下一片苍茫。这四方之景,或雄浑壮阔,或富丽堂皇,或苍凉萧瑟,或苍茫空寂,景中含情,隐隐寄托着诗人对大唐王朝国运兴衰的深沉忧虑。诗至结尾“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直抒胸臆,流露出欲辞官向佛的念头。彼时,前方主将高仙芝西征大食受挫;唐玄宗日渐昏聩,怠于政事;朝廷内外,外戚宦官弄权,祸国殃民;安禄山、史思明等藩镇势力蠢蠢欲动,大唐王朝暗流涌动,危机四伏,恰似诗中“苍然满关中”所描绘的昏暗之象。面对如此乱象,诗人满心惆怅,深感佛家清净之理能启迪心智、令人彻悟,而殊胜的善因之道亦是自己素来尊崇的信仰。因此,他萌生效仿汉代逢萌挂冠归隐之意,决心远离尘世喧嚣,追寻那无穷无尽的佛门大道,以求解脱心中的苦闷与彷徨。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精妙笔触聚焦佛塔的孤耸高峻,通过细腻描绘登塔俯瞰时所见的壮阔景致,由景及情,自然生发。诗人于凭栏远眺间,忽而领悟佛理深邃,遂萌生辞官向佛之志,期冀以佛法济世安民。这份抉择背后,悄然隐匿着对国事衰微、无力回天的深沉喟叹。全诗在刻画佛塔巍峨之势与勾勒瑰丽景色方面尤为出色,将建筑之雄奇与自然之壮美融为一体,尽显唐诗的雄浑气象与哲思韵味。
# “从西来”妙,妙!诗人惯将此等无指实处说得确然,便奇(“秋色”句)。“万古”字入得博大,“青蒙蒙”字下得幽眇。秋色又四语写尽空远,少陵以“齐鲁青未了”五字尽之,详略各妙。(“万古”句)。岑塔诗惟秋色四语,吋敌储光养、杜甫,余写高远处俱有极力形容之迹。
明谭元春《唐诗归》
# 极状塔高,布势有驰骋。
明袁宏道《唐诗训解》
# 形状绝色,语气复雄。
明陆时雍《唐诗镜》
# “下窥”二句,调高而占,凄然不堪再读。
明李攀龙《唐诗选》
# 此等诗真狮子捉物,视兔如象。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四角”二语,拙不入古,酷为钝语。至“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词意奇工,陈隋以上人所不为,亦复不办,此处乃见李唐古诗真色。
明毛先舒《诗辩坻》
# 形容处皆板拙可憎(“峥嵘”句)。前幅尘气,后幅腐理,几不成诗。赖有“秋色”四语,一开眼界。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老杜、高、岑诸大家同登慈恩寺塔诗,如大将旗鼓相当,皆万人敌。
清吴煊《唐贤三昧集笺注》
# 岑有“秋色正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方古青濛渌”四语,洵称奇伟;而上下文不称,末乃逃入释氏,不脱伧父伎俩。
清黄子云《野鸿诗的》
# 登慈恩塔诗,少陵下应推此作,高达夫、储太祝皆不及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句亦如涌出(首二句)。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起句突兀。苍浑似刘司空、颜光禄,气更流逸。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雄浑悲壮,凌跨百代,而“秋色”四句,写尽空远之景,尤令人神往不已。
清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
# 唐人倡和之诗,多是感激,各臻其妙。……登慈恩寺塔诗,杜甫云:“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俯视同一气,焉能辨皇州。”高适云:“秋风昨夜至,秦塞多清旷。千里何茫茫。五陵郁相望。”岑参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此类甚多,是皆雄浑悲壮,足以凌跨百代。
明高棅《唐诗品汇》
上一篇:唐·高骈《锦城写望》
下一篇:唐·贯休《怀张为、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