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陵刘郎秋风客":茂陵里埋葬的刘郎,
# 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刘郎:指汉武帝。秋风客:犹言悲秋之人。汉武帝曾作《秋风辞》,有句云:“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夜闻马嘶晓无迹":好像秋风过客匆匆而逝。
# 夜闻马嘶:传说汉武帝的魂魄出入汉宫,有人曾在夜中听到他坐骑的嘶鸣。
"画栏桂树悬秋香":夜里曾听到他的神马嘶鸣,天亮却杳无踪迹,
# 桂树悬秋香:八月景象。秋香:指桂花的芳香。
"三十六宫土花碧":画栏旁边棵棵桂树,依然散发着深秋的香气。
# 土花:苔藓。,三十六宫:张衡《西京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魏官牵车指千里":魏国官员驱车载运铜人,直向千里外的异地,
# 千里:言长安汉宫到洛阳魏宫路途之远。
"东关酸风射眸子":刚刚走出长安东门,寒风直射铜人的眼珠里。
# 酸风:令人心酸落泪之风。,东关:车出长安东门,故云东关。
"空将汉月出宫门":只有那朝夕相处的汉月,伴随铜人走出官邸,
# 汉月:汉朝时的明月。,将:与,伴随。
"忆君清泪如铅水":怀念起往日的君主,铜人流下如铅水的泪滴。
# 铅水:比喻铜人所落的眼泪,含有心情沉重的意思。,君:指汉家君主,特指汉武帝刘彻。
"衰兰送客咸阳道":枯衰的兰草为远客送别,在通向咸阳的古道,
# 咸阳道:秦都城名,汉改为渭城县,离长安不远,故代指长安。咸阳道:此指长安城外的道路。,衰兰送客:秋兰已老,故称衰兰。客指铜人。
"天若有情天亦老":上天如果有感情,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
# 天若有情天亦老:意为面对如此兴亡盛衰的变化,天如果有人的情感,也会因为常常伤感而衰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独出长安的盘儿,在荒凉的月色下孤独影渺,
# 独出:一说应作“独去”。
"渭城已远波声小":眼看着长安渐渐远去,渭水波声也越来越小。
# 波声:指渭水的波涛声。渭城在渭水北岸。,渭城:秦都咸阳,代指长安。
中唐著名诗人,“诗鬼”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不应进士科考试。世称李昌谷、李长吉。后世称李贺为“诗鬼”,其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李贺的诗长于乐府,多表现人生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诗境,在中唐时代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代表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秦王饮酒》等。有《昌谷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诗。诗歌借汉武帝时期金铜仙人迁离汉宫的传说,描写了“魏官牵车指千里”的沧桑场景,通过“衰兰送客”“渭城波声”等意象,暗喻唐朝衰落的时局。诗人结合自身因病辞官的漂泊心境,既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慨叹,也流露出对家国命运的忧虑与身世飘零的孤寂。
2. 写作手法
拟人:“忆君清泪如铅水”以金铜仙人垂泪的拟人化描写,将铜像赋予人性化的哀伤。泪水“如铅水”的比喻既具金属的沉重质感,又暗含历史凝固的悲凉,使物象与情感浑然一体。此句称呼汉武帝,打破物我界限,凸显金铜仙人承载的王朝记忆与离别之痛。侧面描写:“东关酸风射眸子”侧面映射金铜仙人被迫离汉的悲怆心境。“酸”字既写关东风沙的凛冽,使情感表达含蓄而具张力。“衰兰送客”则以凋零兰草的意象,暗写金铜仙人途中的孤寂。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茂陵刘郎”直接点明了汉武帝刘彻,“秋风客”则赋予了他一种如秋风般转瞬即逝的形象。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追求长生不老,炼丹求仙,然而最终还是像秋风中的落叶一样,匆匆离去。“夜闻马嘶晓无迹”运用夸张的手法,仿佛在寂静的夜晚能听到汉武帝魂魄归来的马嘶声,可到了清晨却什么痕迹都没有了,生动地显示出生命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这两句诗将汉武帝从威风凛凛的一代天骄拉回到现实,他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偶然闪现的泡影,表现出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同时也暗示了人生在时间长河中的渺小与无奈。而且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体现出李贺傲兀不羁的性格,他不拘泥于封建等级观念,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看待历史人物。“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此句描绘了曾经繁华的汉宫如今的荒凉景象。“画栏桂树”本是宫廷中美好的景致,桂树散发着秋天的香气,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十六宫土花碧”。“三十六宫”代表着汉宫的宏大与奢华,曾经这里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如今却布满了惨绿色的苔藓,“土花”即苔藓,暗示着宫殿的荒废已久。诗人通过这种今昔对比,进一步强调了时光的无情和历史的沧桑。这里其实也有金铜仙人的“观感”,金铜仙人作为汉武帝时期建造的物件,见证了汉宫从昌盛到衰败的全过程,眼前的景象让它感慨万千。中间四句:“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魏官牵车”点明了事件的起因,魏明帝派遣官员前来拆移金铜仙人。“指千里”形象地说明了迁移的路途遥远,从长安到洛阳,千里迢迢,这一路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东关酸风射眸子”则从侧面烘托出金铜仙人依依不舍的心情。“酸风”不仅描绘了关东霜风的凄紧寒冷,更通过“酸”字将金铜仙人内心的痛苦和悲伤具象化。这种寒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感受,更是心灵上的创伤,“射眸子”则生动地表现出风的尖利和寒冷对金铜仙人的刺激,仿佛连眼睛都被刺痛了。同时,这句诗也蕴含着对汉宫、对长安的深切依恋之情,就像“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所表达的那种不舍。“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空将汉月”表明金铜仙人在魏官的驱使下,只能与天上旧时的明月相伴。“汉月”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景象,更是一种怀旧的象征。王琦在《李长吉歌诗汇解》中解释:“因革之间,万象为之一变,而月体始终不变,仍似旧时,故称‘汉月’。”金铜仙人亲身感受过汉武帝的爱抚,亲眼目睹过汉宫当年的繁荣昌盛,如今却要被迫离开,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无奈。“忆君清泪如铅水”运用了奇妙的比喻,将金铜仙人的泪水比作铅水,绘声绘色地写出了它悲痛的神情。铅水沉重而有质感,泪水落地有声,生动地表现出金铜仙人内心的痛苦之深。同时,“铅水”一词也与金铜仙人的身份相适应,既体现了它的“物性”,又展现了它的“人性”,成功塑造了一个物而人、物而神的独特艺术形象。末四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衰兰送客”写形兼写情,以写情为主。兰花在秋天本就容易凋零,而这里的“衰兰”更是在咸阳道旁,与金铜仙人一同经历着离别的痛苦。“衰”不仅是因为秋风的无情摧残,更是愁苦的情怀所致。诗人用衰兰的愁来映衬金铜仙人的愁,也就是作者自己的愁。这种愁绪比《开愁歌》中“我生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更加婉曲新奇。“天若有情天亦老”则是全诗的千古名句,设想奇伟,司马光称其为“奇绝无对”。诗人突发奇想,如果上天也有感情,那么它也会像人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老。这句诗有力地烘托了金铜仙人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意境辽阔高远,感情执着深沉。它不仅仅是在写金铜仙人的遭遇,更是在抒发诗人自己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携盘独出”进一步描绘了金铜仙人离开汉宫时的孤独情景。它手中只拿着承露盘,在荒凉的月光下独自前行。“月荒凉”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更加突出了金铜仙人的悲伤。“渭城已远波声小”从对面落笔,用“波声小”反衬出金铜仙人渐渐远去的身影。一方面,渭水的波声越来越渺远,另一方面,前方的道路却依然漫长。诗人借助于事物的声音和形态,委婉而深沉地表现出金铜仙人“思悠悠,恨悠悠”的离别情怀。而这何尝不是诗人自己在仕进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心境呢?诗人通过金铜仙人的遭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4. 作品点评
《金铜仙人辞汉歌》是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此诗设想奇创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且变幻多姿。“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以独特的想象开篇,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怅惘的氛围。“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描绘出汉宫昔日的繁华与如今的荒芜,对比鲜明。“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生动地刻画了金铜仙人被迫迁移时的痛苦与无奈。“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将金铜仙人的哀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遣词造句奇峭妥帖,刚柔相济,既表达了对兴亡的感慨,又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情感。“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以景结情,余韵悠长。整首诗怨愤之情溢于言外,并无怒目圆睁、气峻难平的表现,且参差错落而又整饬绵密,确是一首既有独特风格,又诸美同臻的佳作,在李贺的集子里也极为罕见。
# 李长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以为奇绝无对。曼卿对“月如无恨月常圆”,人以为劲敌。
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
# 《梁魏录》云:李贺歌造语奇特,首云“茂陵刘郎秋风客”,指汉武帝言也。又云“魏官牵车指千里”,此言魏明遣人迁金铜仙人予邺也。又云“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此语尤警拔,非拨去笔墨畦径,安能及此!
宋何汶《竹庄诗话》
# 杜牧之云:此篇求取情状,绝去笔墨畦径。刘云:此意思非长古不能赋,古今无此神妙。神凝意黯,不觉铜仙能言。奇事奇语不在言。读至“三十六宫上花碧”,铜人堕泪已信。末后三句可为断肠,后来作者无此沉着,亦不忍极言其妙。
明高棅《唐诗品汇》
# 寄意好,不无稚子气,而神骏已千里矣。
明王夫之《唐诗评选》
# 徽号甚妙,使汉化闻之,亦当哑然失笑(首句下)。老天有情,亦当潸然泪下。何但仙人(“天若有情”句下)。
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
# 仙笔(末句下)。
清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
# 本是铜人离却汉宫花木而去,却以衰兰送客为词,盖反言之。又铜人本无知觉,因迁徙而潸然泪下,是无情者变为有情,况本有情者乎?
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
# 泪如铅水,切铜人精妙。大放厥词,忽然收作,余音袅袅尚飘空。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此首章法正显,结得渺然无际,令人神会于笔墨之外。
清史承豫《唐贤小三昧集》
# 悲凉深婉。吴北江:“天若有情”句,古今兴亡之感,写来特别痛切,“月如无恨”句,义蕴甚浅,相去不可以道里计也。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词家妙语(“天若有情”句下)。
明钟惺《唐诗归》
# 古今奇语。
清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董懋策
# 唐云:创意极奥,摛词却质,乃长吉真妙处。今人拟其艳冶,反入魔境,殊不知此君呕心处,正不在此。敬夫云:缀事属言,多求其称,似此幽奇事,有长吉以绘之,仙人可以拭汨矣。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据朱自清《李贺年谱》推测这首诗大约是元和八年(813),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所作。其时,诗人“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
不详萧涤非、马茂元、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辞典》
# 深刻奇幻,可泣鬼神,后人效之,自伤雅耳。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上一篇:唐·李白《上李邕》
下一篇:唐·杜牧《赠别二首(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