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īn
tóng
xiān
rén
hàn

朝代:唐作者:李贺浏览量:2
mào
líng
liú
láng
qiū
fēng
wén
xiǎo
huà
lán
guì
shù
xuán
qiū
xiāng
sān
shí
liù
gōng
huā
wèi
guān
qiān
chē
zhǐ
qiān
dōng
guān
suān
fēng
shè
móu
kōng
jiāng
hàn
yuè
chū
gōng
mén
jūn
qīng
lèi
qiān
shuǐ
shuāi
lán
sòng
xián
yáng
dào
tiān
ruò
yǒu
qíng
tiān
lǎo
xié
pán
chū
yuè
huāng
liáng
wèi
chéng
yuǎn
shēng
xiǎo

译文

茂陵里埋葬的刘郎,好像秋风过客匆匆而逝。夜里曾听到他的神马嘶鸣,天亮却杳无踪迹,画栏旁边棵棵桂树,依然散发着深秋的香气。魏国官员驱车载运铜人,直向千里外的异地,刚刚走出长安东门,寒风直射铜人的眼珠里。只有那朝夕相处的汉月,伴随铜人走出官邸,怀念起往日的君主,铜人流下如铅水的泪滴。枯衰的兰草为远客送别,在通向咸阳的古道,上天如果有感情,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独出长安的盘儿,在荒凉的月色下孤独影渺,眼看着长安渐渐远去,渭水波声也越来越小。

逐句剖析

"茂陵刘郎秋风客":茂陵里埋葬的刘郎,

# 茂陵: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刘郎:指汉武帝。秋风客:犹言悲秋之人。汉武帝曾作《秋风辞》,有句云:“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夜闻马嘶晓无迹":好像秋风过客匆匆而逝。

# 夜闻马嘶:传说汉武帝的魂魄出入汉宫,有人曾在夜中听到他坐骑的嘶鸣。

"画栏桂树悬秋香":夜里曾听到他的神马嘶鸣,天亮却杳无踪迹,

# 桂树悬秋香:八月景象。秋香:指桂花的芳香。

"三十六宫土花碧":画栏旁边棵棵桂树,依然散发着深秋的香气。

# 土花:苔藓。,三十六宫:张衡《西京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魏官牵车指千里":魏国官员驱车载运铜人,直向千里外的异地,

# 千里:言长安汉宫到洛阳魏宫路途之远。

"东关酸风射眸子":刚刚走出长安东门,寒风直射铜人的眼珠里。

# 酸风:令人心酸落泪之风。,东关:车出长安东门,故云东关。

"空将汉月出宫门":只有那朝夕相处的汉月,伴随铜人走出官邸,

# 汉月:汉朝时的明月。,将:与,伴随。

"忆君清泪如铅水":怀念起往日的君主,铜人流下如铅水的泪滴。

# 铅水:比喻铜人所落的眼泪,含有心情沉重的意思。,君:指汉家君主,特指汉武帝刘彻。

"衰兰送客咸阳道":枯衰的兰草为远客送别,在通向咸阳的古道,

# 咸阳道:秦都城名,汉改为渭城县,离长安不远,故代指长安。咸阳道:此指长安城外的道路。,衰兰送客:秋兰已老,故称衰兰。客指铜人。

"天若有情天亦老":上天如果有感情,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

# 天若有情天亦老:意为面对如此兴亡盛衰的变化,天如果有人的情感,也会因为常常伤感而衰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独出长安的盘儿,在荒凉的月色下孤独影渺,

# 独出:一说应作“独去”。

"渭城已远波声小":眼看着长安渐渐远去,渭水波声也越来越小。

# 波声:指渭水的波涛声。渭城在渭水北岸。,渭城:秦都咸阳,代指长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金铜仙人辞汉歌》是唐代诗人李贺辞去奉礼郎职务,从长安前往洛阳途中创作的诗歌。作者借汉武帝时期金铜仙人迁移的典故,抒发了历史兴衰的感慨、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自身遭遇的哀伤。这首诗构思独特且情感深沉,塑造的形象生动多变,用词奇崛而不失严谨。全篇充满浪漫主义风格,是李贺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更是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后来被毛泽东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引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诗鬼”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不应进士科考试。世称李昌谷、李长吉。后世称李贺为“诗鬼”,其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李贺的诗长于乐府,多表现人生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熔铸辞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诗境,在中唐时代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代表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秦王饮酒》等。有《昌谷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朱自清《李贺年谱》推断,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唐元和八年(813年),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之职,由京城前往洛阳途中写下。彼时,诗人心中百感交集,故而有超现实的想象,将内心的悲怆寄予金铜仙人。这首诗写作时间距离唐王朝覆灭尚有九十余年,诗人产生兴亡之感,需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其个人境遇来理解。自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末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便一蹶不振。唐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可实际上,他在位时藩镇叛乱接连不断,西北边陲战事频仍,国土不断沦丧,一片疮痍景象,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李贺身为“唐诸王孙”,其贵族之家也早已衰败没落。面对如此严酷的现实,诗人心绪难平,既渴望建立功业,重振国威,也想借此光耀门楣,恢复宗室地位。然而进京之后,却四处碰壁,仕途无望,报国无门,最终只能含愤离去。此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创作而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诗。诗歌借汉武帝时期金铜仙人迁离汉宫的传说,描写了“魏官牵车指千里”的沧桑场景,通过“衰兰送客”“渭城波声”等意象,暗喻唐朝衰落的时局。诗人结合自身因病辞官的漂泊心境,既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慨叹,也流露出对家国命运的忧虑与身世飘零的孤寂。

2. 写作手法

拟人​​:“忆君清泪如铅水”以金铜仙人垂泪的拟人化描写,将铜像赋予人性化的哀伤。泪水“如铅水”的比喻既具金属的沉重质感,又暗含历史凝固的悲凉,使物象与情感浑然一体。此句称呼汉武帝,打破物我界限,凸显金铜仙人承载的王朝记忆与离别之痛。侧面描写​​:“东关酸风射眸子”侧面映射金铜仙人被迫离汉的悲怆心境。“酸”字既写关东风沙的凛冽,使情感表达含蓄而具张力。“衰兰送客”则以凋零兰草的意象,暗写金铜仙人途中的孤寂。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茂陵刘郎”直接点明了汉武帝刘彻,“秋风客”则赋予了他一种如秋风般转瞬即逝的形象。汉武帝一生雄才大略,追求长生不老,炼丹求仙,然而最终还是像秋风中的落叶一样,匆匆离去。“夜闻马嘶晓无迹”运用夸张的手法,仿佛在寂静的夜晚能听到汉武帝魂魄归来的马嘶声,可到了清晨却什么痕迹都没有了,生动地显示出生命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这两句诗将汉武帝从威风凛凛的一代天骄拉回到现实,他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偶然闪现的泡影,表现出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同时也暗示了人生在时间长河中的渺小与无奈。而且诗中直呼汉武帝为“刘郎”,体现出李贺傲兀不羁的性格,他不拘泥于封建等级观念,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看待历史人物。“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此句描绘了曾经繁华的汉宫如今的荒凉景象。“画栏桂树”本是宫廷中美好的景致,桂树散发着秋天的香气,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十六宫土花碧”。“三十六宫”代表着汉宫的宏大与奢华,曾经这里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如今却布满了惨绿色的苔藓,“土花”即苔藓,暗示着宫殿的荒废已久。诗人通过这种今昔对比,进一步强调了时光的无情和历史的沧桑。这里其实也有金铜仙人的“观感”,金铜仙人作为汉武帝时期建造的物件,见证了汉宫从昌盛到衰败的全过程,眼前的景象让它感慨万千。中间四句:“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魏官牵车”点明了事件的起因,魏明帝派遣官员前来拆移金铜仙人。“指千里”形象地说明了迁移的路途遥远,从长安到洛阳,千里迢迢,这一路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东关酸风射眸子”则从侧面烘托出金铜仙人依依不舍的心情。“酸风”不仅描绘了关东霜风的凄紧寒冷,更通过“酸”字将金铜仙人内心的痛苦和悲伤具象化。这种寒冷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感受,更是心灵上的创伤,“射眸子”则生动地表现出风的尖利和寒冷对金铜仙人的刺激,仿佛连眼睛都被刺痛了。同时,这句诗也蕴含着对汉宫、对长安的深切依恋之情,就像“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所表达的那种不舍。“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空将汉月”表明金铜仙人在魏官的驱使下,只能与天上旧时的明月相伴。“汉月”在这里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景象,更是一种怀旧的象征。王琦在《李长吉歌诗汇解》中解释:“因革之间,万象为之一变,而月体始终不变,仍似旧时,故称‘汉月’。”金铜仙人亲身感受过汉武帝的爱抚,亲眼目睹过汉宫当年的繁荣昌盛,如今却要被迫离开,心中充满了悲痛和无奈。“忆君清泪如铅水”运用了奇妙的比喻,将金铜仙人的泪水比作铅水,绘声绘色地写出了它悲痛的神情。铅水沉重而有质感,泪水落地有声,生动地表现出金铜仙人内心的痛苦之深。同时,“铅水”一词也与金铜仙人的身份相适应,既体现了它的“物性”,又展现了它的“人性”,成功塑造了一个物而人、物而神的独特艺术形象。末四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衰兰送客”写形兼写情,以写情为主。兰花在秋天本就容易凋零,而这里的“衰兰”更是在咸阳道旁,与金铜仙人一同经历着离别的痛苦。“衰”不仅是因为秋风的无情摧残,更是愁苦的情怀所致。诗人用衰兰的愁来映衬金铜仙人的愁,也就是作者自己的愁。这种愁绪比《开愁歌》中“我生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更加婉曲新奇。“天若有情天亦老”则是全诗的千古名句,设想奇伟,司马光称其为“奇绝无对”。诗人突发奇想,如果上天也有感情,那么它也会像人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老。这句诗有力地烘托了金铜仙人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意境辽阔高远,感情执着深沉。它不仅仅是在写金铜仙人的遭遇,更是在抒发诗人自己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携盘独出”进一步描绘了金铜仙人离开汉宫时的孤独情景。它手中只拿着承露盘,在荒凉的月光下独自前行。“月荒凉”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更加突出了金铜仙人的悲伤。“渭城已远波声小”从对面落笔,用“波声小”反衬出金铜仙人渐渐远去的身影。一方面,渭水的波声越来越渺远,另一方面,前方的道路却依然漫长。诗人借助于事物的声音和形态,委婉而深沉地表现出金铜仙人“思悠悠,恨悠悠”的离别情怀。而这何尝不是诗人自己在仕进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心境呢?诗人通过金铜仙人的遭遇,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4. 作品点评

《金铜仙人辞汉歌》是李贺的代表作之一。此诗设想奇创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且变幻多姿。“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以独特的想象开篇,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怅惘的氛围。“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描绘出汉宫昔日的繁华与如今的荒芜,对比鲜明。“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生动地刻画了金铜仙人被迫迁移时的痛苦与无奈。“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将金铜仙人的哀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遣词造句奇峭妥帖,刚柔相济,既表达了对兴亡的感慨,又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情感。“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以景结情,余韵悠长。整首诗怨愤之情溢于言外,并无怒目圆睁、气峻难平的表现,且参差错落而又整饬绵密,确是一首既有独特风格,又诸美同臻的佳作,在李贺的集子里也极为罕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李长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以为奇绝无对。曼卿对“月如无恨月常圆”,人以为劲敌。

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

# 《梁魏录》云:李贺歌造语奇特,首云“茂陵刘郎秋风客”,指汉武帝言也。又云“魏官牵车指千里”,此言魏明遣人迁金铜仙人予邺也。又云“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此语尤警拔,非拨去笔墨畦径,安能及此!

宋何汶《竹庄诗话》

# 杜牧之云:此篇求取情状,绝去笔墨畦径。刘云:此意思非长古不能赋,古今无此神妙。神凝意黯,不觉铜仙能言。奇事奇语不在言。读至“三十六宫上花碧”,铜人堕泪已信。末后三句可为断肠,后来作者无此沉着,亦不忍极言其妙。

明高棅《唐诗品汇》

# 寄意好,不无稚子气,而神骏已千里矣。

明王夫之《唐诗评选》

# 徽号甚妙,使汉化闻之,亦当哑然失笑(首句下)。老天有情,亦当潸然泪下。何但仙人(“天若有情”句下)。

明末清初黄周星《唐诗快》

# 仙笔(末句下)。

清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

# 本是铜人离却汉宫花木而去,却以衰兰送客为词,盖反言之。又铜人本无知觉,因迁徙而潸然泪下,是无情者变为有情,况本有情者乎?

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

# 泪如铅水,切铜人精妙。大放厥词,忽然收作,余音袅袅尚飘空。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 此首章法正显,结得渺然无际,令人神会于笔墨之外。

清史承豫《唐贤小三昧集》

# 悲凉深婉。吴北江:“天若有情”句,古今兴亡之感,写来特别痛切,“月如无恨”句,义蕴甚浅,相去不可以道里计也。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 词家妙语(“天若有情”句下)。

明钟惺《唐诗归》

# 古今奇语。

清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董懋策

# 唐云:创意极奥,摛词却质,乃长吉真妙处。今人拟其艳冶,反入魔境,殊不知此君呕心处,正不在此。敬夫云:缀事属言,多求其称,似此幽奇事,有长吉以绘之,仙人可以拭汨矣。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据朱自清《李贺年谱》推测这首诗大约是元和八年(813),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所作。其时,诗人“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

不详萧涤非、马茂元、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辞典》

# 深刻奇幻,可泣鬼神,后人效之,自伤雅耳。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上李邕》

下一篇:唐·杜牧《赠别二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