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āng
diào
·
·
xiāo
shí
shǒu
shí

朝代:元作者:关汉卿浏览量:3
xiào
xuān
huá
qiáng
nèi
shèn
rén
jiā
liǔ
chuān
穿
huā
yuàn
hòu
jiāo
mèi
zhěng
jiàng
shā
chàn
wēi
wēi
chā
cuì
huā
shà
qiǎo
nán
miáo
huà
kùn
zài
qiū
qiān
jià

译文

欢声笑语十分热闹,墙里面是哪户人家呢?只见有人穿过柳树、绕过花丛,那是院子后面的娇美姑娘。她娇媚地整理着红色纱衣,头上颤巍巍插着翡翠花朵。真是让人喜爱极了,再好的画笔也难以描绘她的美。你看她,正困倦地倚靠在秋千架上。

逐句剖析

"笑语喧哗":欢声笑语十分热闹,

"墙内甚人家":墙里面是哪户人家呢?

# 甚:谁,那。

"度柳穿花":只见有人穿过柳树、绕过花丛,

"院后那娇娃":那是院子后面的娇美姑娘。

# 娇娃:美丽的少女。唐刘禹锡《馆娃宫》诗:“宫馆贮娇娃,当时意太夸。”

"媚孜孜整绛纱":她娇媚地整理着红色纱衣,

"颤巍巍插翠花":头上颤巍巍插着翡翠花朵。

"可喜煞":真是让人喜爱极了,

# 可喜:可爱。

"巧笔难描画":再好的画笔也难以描绘她的美。

"他":你看她,

"困倚在秋千架":正困倦地倚靠在秋千架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双调·碧玉箫十首(十)》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所作的一首双调散曲小令,被收录在《全元散曲》中。这首作品以春日庭院为场景,通过墙内少女的嬉笑情景来展现生活的趣味。全曲围绕少女的形象展开描写:墙外的行人被院子里的笑语声吸引,娇俏的少女穿花过柳走来,整理着红纱裙、插戴上翠花,最后慵懒地倚靠在秋千架上。作品化用了苏轼“墙里秋千墙外道”的意境,打破传统的视角,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少女天真娇憨的神情,借助“媚孜孜”“颤巍巍”等细节增强了动态的画面感。语言风格明快清新,体现出元代散曲早期自然率真的艺术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杂剧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关汉卿(1230?~1300?),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又有祁州(今河北安国)人、解州(今山西运城市西南解州镇)人诸说。约生于金末,卒于元。关汉卿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其戏曲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方面地揭示了金元时代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斗争精神,塑造了窦娥、赵盼儿、王瑞兰等多种典型的妇女形象。剧作大多结构完整,情节生动,曲词本色而精练。所作杂剧今知有六十余种,现存《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等十多种,《哭香囊》《春衫记》《孟良盗骨》三种仅存残曲。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情生活曲。借春日庭院里墙内少女嬉笑、穿花度柳、整理红裙、插戴翠花、慵倚秋千的景象,写出了少女的天真娇憨与生活意趣,体现出自然率真的艺术风格。

2. 写作手法

白描:“度柳穿花,院后那娇娃”以简练笔墨勾勒少女穿花过柳的动态;“困倚在秋千架”直写其慵懒姿态,不加修饰地展现天真娇憨神态。细节描写:“媚孜孜整绛纱,颤巍巍插翠花”中“媚孜孜”“颤巍巍”细化整理纱裙、插戴翠花的动作神态,强化少女娇俏的动态画面感。化用:“笑语喧哗,墙内甚人家?”化用苏轼《蝶恋花·春景》中“墙外行人,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的原句意境。原句通过“墙外行人”的视角,写“墙里佳人”的笑声隔着围墙传来,以空间阻隔与声响呼应营造出朦胧的欣赏氛围;此曲中“笑语喧哗”对应原句的“佳人笑”,“墙内甚人家”的问句则延续了原句“墙外行人”对墙内情景的好奇探寻视角,借围墙内外的空间分隔与笑语声响的关联,呼应原诗中因墙而产生的朦胧美感与欣赏情境。起兴:“笑语喧哗,墙内甚人家?”以墙外听到的热闹笑语声起兴,由具体声响触发对墙内情景的好奇,自然引出下文对墙内少女的描写。铺垫:“笑语喧哗,墙内甚人家?”以设问铺垫,三、四句“度柳穿花,院后那娇娃”顺势承接,不直接回答“甚人家”,而是通过“度柳穿花”的轻盈身姿暗示少女的闺秀身份,为后文“媚孜孜整绛纱,颤巍巍插翠花”等细节刻画做铺垫。设问:“笑语喧哗,墙内甚人家?”先叙墙外传来笑语之声,随即以“墙内甚人家”发问。此手法不直接交代墙内主体,而是借疑问引发关注,如同东坡词“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般,以墙外视角对墙内事物存疑,既突出了“笑语”引发的好奇,又用疑问吸引读者思绪,引导其随诗句进一步探寻墙内景象。

3. 分段赏析

“笑语喧哗,墙内甚人家?”起首两句,用一个设问展开,带有东坡词里“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的意味,以疑问的形式引起了读者的注意。第三、四句顺势转向墙内,让曲中的女主角姿态优美地出场了。这两句看似作答又不像作答,不把重点放在“是什么人家”上,却能让人清楚知道“娇娃”是闺中女子的身份;“笑语喧哗”说明院子里的女子不止一个,而作者却专门为她描绘形象,这一切,都让开头的两句有了起兴和铺垫的双重作用。“度柳穿花”,既写出少女轻盈的身姿,也表明了花柳的存在,让人想到桃红柳绿的美好春光。美好的春天和美丽的女子,让小令的意境、情韵更加柔美动人。短短四句,充满着生活的明亮、欢快,作者确实称得上是散曲创作的能手。接下来的六句集中笔墨,进一步展现“院后那娇娃”的美好姿态。“媚孜孜整绛纱,颤巍巍插翠花。”先是一组动作描写:少女用手把红色的纱裙整理好,接着把鬓边的珠翠花饰插戴端正。这两句不是没有缘由的,实际上与上文的“笑语喧哗”相呼应,她的绛裙之所以凌乱,珠花之所以掉落,可想而知,都是之前和女伴们说笑打闹的结果。即便对这一“整理”一“插戴”的动作,作者也没有忽略修饰描写,前者是“媚孜孜”的样子,后者是“颤巍巍”的状态,都带着娇柔慵懒的气质。而经过“整绛纱”“插翠花”之后,少女的美好身影就更加迷人了,让作者发出了发自内心的赞叹。“可喜煞,巧笔难描画。”“可喜”是元代的方言,也写作“可戏”“忔戏”,《西厢记》中“颠不刺的看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罕曾见”,马致远《湘妃怨》中“可戏杀睡足的西施”都是例子,总之是非常可爱的意思。这让作者即便有高超的才华也难以细致描绘她的风采,“巧笔难描画”,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为了帮助读者完成这种想象,作品在虚写之后又接上一句实写。“他,困倚在秋千架”,“困倚”二字增添了少女天真娇憨的慵懒神态,也让人能就其原因产生进一步的联想。“他”这个一字句,在曲中正好起到了突出“困倚”形象的停顿强调作用。

4. 作品点评

这首小令明快流畅,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前人评价初唐诗,认为其特色就在于“清润”二字,如同刚研磨的初墨,清新自然,毫不费力便能达到美妙境界。散曲在发展初期,同样具备初唐诗的这种清润特点,这也成为它生命力旺盛的根源。这篇作品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后来像张可久的《锦橙梅》:“红馥馥的脸衬霞,黑髭髭的鬓堆鸦。料应他,必是个中人打扮的堪描画。颤巍巍的插着翠花,宽绰绰的穿着轻纱,兀的不风韵煞人也噤。是谁家,我不住了偷睛儿抹。”虽有模仿之意,却难免带有刻意用力和生硬滞涩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王逢《秋感(六首)》

下一篇:元·王哲《如梦令·如知九九妙中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