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宿金山寺":在金山寺住了一夜,
# 寺:一作顶。
"超然离世群":超脱尘世,远离世俗人群。
# 超然离世群:一作微茫水国分。
"僧归夜船月":僧人在月光下乘船归来,
"龙出晓堂云":清晨龙仿佛从堂前云气中腾起。
"树色中流见":在河流中央可以看到岸边树的颜色,
# 色:一作影。
"钟声两岸闻":寺庙的钟声在两岸都能听到。
"翻思在朝市":回想当初在朝廷和市井的生活,
# 朝:一作城。,翻思:反复思考。一作因悲。
"终日醉醺醺":整天都醉醺醺的。
晚唐诗人
张祜(785?~852?),唐代诗人。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一说南阳(今河南邓州)人。早年浪迹江湖,狂放不羁。元和十五年,令狐楚(一说裴度)表荐张祜,令其入朝献诗,然为权贵所抑。后至淮南,晚年喜爱曲阿(今江苏丹阳)风物,隐居以终。张祜的诗多写落拓不遇的情怀和隐居生活,对时政有所谏讽,又以咏史诗及宫词著名。代表作品有《宫词二首》《惠山寺》《题金山寺》《孤山寺》等。有南宋蜀刻本《张承吉文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了诗人夜宿金山寺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金山寺清幽环境的喜爱,以及对尘世喧嚣生活的厌倦和反思,展现出对宁静、超脱生活的向往。
2. 分段赏析
首联:“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直接表明诗人夜宿金山寺的经历。“一宿”点明时间,“超然离世群”则直抒胸臆,表达出金山寺环境带给诗人的独特感受,为全诗定下了清幽、超脱的基调,让读者对金山寺充满好奇。颔联:“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描绘了金山寺早晚不同的奇幻景象。夜晚,僧人在月光下乘船归来,画面静谧而祥和,展现出金山寺夜晚的宁静氛围;清晨,云雾缭绕在堂前,诗人想象仿佛有龙从中腾起,给人一种神秘奇幻之感。这两句诗通过对不同时间场景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金山寺的清幽与神秘。颈联:“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诗人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金山寺周边景色。从江中能看到两岸的树色,使画面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而钟声在两岸都能听到,以钟声的传播之远,暗示金山寺的影响力,同时也增添了寺庙的庄严感。这两句诗动静结合,树色为静景,钟声为动景,将金山寺的独特景致生动地展现出来。尾联:“翻思在朝市,终日醉醺醺”,诗人由眼前金山寺的超脱宁静,联想到过去在朝廷和市井的生活。“翻思”一词将前后内容连接起来,形成鲜明对比。“终日醉醺醺”形象地描绘出过去生活的浑浑噩噩、醉生梦死,与在金山寺的清醒、超脱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出对尘世生活的反思和对金山寺清幽生活的向往。
3. 作品点评
与众多诗评家着眼于意境不协调的传统视角不同,从思想内容切入,能更透彻地理解这首诗。此诗真切地映射出中晚唐时期佛教世俗化的发展轨迹。诗中既饱含着诗人对佛寺清幽静谧环境的向往,又鲜明地凸显出对喧嚣尘世生活的厌弃,这种情感的交织正是张祜当时心境的真实映照。《题润州金山寺》在佛教界和普通民众群体中,都引发了热烈的反响,收获了极高的赞誉。众多史志如《金山龙游禅寺志略》等,在选录诗歌时,都将这首诗置于首位,足见其在当时的地位之重。唐代以后,众多文人墨客在题诗中提及张祜及其作品,如史良臣、丘浚、杨镠、李东阳等,从他们的诗句中,不难看出对张祜诗歌才华的钦佩与赞赏。此外,还有二十余首从唐代至清代依张祜金山诗韵唱和之作,彰显了此诗在后世流传的广度。这首诗对个体心灵的如实反映,引发了后世众多诗人的共鸣,这种现象在文学史上实属少见。
# 白乐天典杭州,江东进士多奔杭取解。时张祜自负诗名,以首冠为己任。既而徐凝后至。会郡中有宴,乐天讽二子矛盾。祜曰:“仆为解元,宜矣。”凝曰:“君有何嘉句?”祜曰:“《甘露寺》诗有‘日月光先到,山河势尽来’;又《金山寺》诗有‘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五代十国王定保《唐摭言》
# 润州金山寺,张祜、孙鲂留诗,为第一。山居大江中,迥然孤秀,诗意难尽。……孙生句云“……谁言张处士,题后更无人。”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 此诗金山绝唱。大历十才子以前,诗格壮丽悲感。元和以后,渐尚细润,愈出愈新。而至晚唐,以老杜为祖,而又参此细润者,时出用之,则诗之法尽矣。
元方回《瀛奎律髓》
# 此唐人韩垂《题金山寺》诗也,当为第一。张祜诗虽佳,而结句“终日醉醺醺”已入“张打油”、“胡钉铰”矣。
明杨慎《升庵诗话》
# 唐人登眺之诗,皆与山川相称,中间联句,真是移动不得。如《题杭州天竺寺》二语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题金山寺》云:“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后人摘为对联,绝与景称。
明江盈科《雪涛小书》
# 律诗无好结句,谓之虎头鼠尾。即当摆脱常格,复出不测之语,若天马行空,浑然无迹。张祜《金山寺》之作,则有此失也。
明谢榛《四溟诗话》
# 晚唐有一首之中,世共传其一联,而其所不传反过之者。如张祜“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虽工密,气格故不如“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也。
明胡应麟《诗薮》
# 何新之为奇隽体。刘辰翁曰:“微茫水国分”便似。陈继儒曰:张处士山寺诸什,皆神于诗,非工于诗者能及也。三、四写朝夜幽隐之奇,五、六摹见闻请远之异。金山寺,古今最号胜景,得此诗而益显。自后诗人搁笔,岂我欺哉!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后人不复能措手,几同崔颢《黄鹤》矣。
明邢昉《唐风定》
# 王山阴曰:结句允入打油、钉铰,然前六句可以鼻祖此山。而予极爱其“微茫”一语,声到界破,明沈石田“过江如隔世”惚恍敌之矣。
不详不详《唐风怀》
# 张承吉风流之士,而《金山寺》诗“因悲在城市,终日醉醺醺”,村鄙乃尔,不脱善和坊题帕手段。
明末清初毛先舒《诗辩坻》
# 三、四清迥,五、六工秀。“悲”字从“钟声”生下,细深。破题“一宿”,中二连一昏一晓,此昔人诗律之细。
清何焯《唐三体诗评》
# 《金山寺》作真佳,祜自谓可敌綦毋潜《灵隐寺禅院》诗,余则谓正与王湾《北固山下》作并驱耳。结语稍凑,不能损价也。升庵又以韩垂作胜之。垂中二联曰:“盘根大江底,插影浮云间。”金山一拳,苦不甚高,安能插影云间?此可言匡庐耳。下曰“雷霆常间作,风雨时往还”,又可移入罗浮矣。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谦曰:中二联独切金山,移易不动,仍有妙极自然、无迹可求处。
清不详《碛砂唐诗》
# 妙处在自然,他人未免有意铺张。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写景真确不易,第结欠佳,然此韵颇窘,凡寓窘韵,虽有佳语,无所可用,当为作者恕之。
清黄生《唐诗摘钞》
# 胜地名作,后无及者,一结何草草乃尔!
清屈复《唐诗成法》
# 张承吉以《金山寺》折服徐凝,然中唯颔联稍胜。“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写景太窄。结语“因悲在城市,终日醉醺醺”、何村俗也!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 冯舒:中二联极重难结,故以“一宿”结之,非凑语也。冯班:第七句紧应“一宿”。落句直似换不得,然格调颇俗。陆贻典;五、六更切景,“因悲”二句遥映“一宿”句,言非此一宿,则终日城市耳,安能得此情景乎?查慎行:妙处在自然,他人未免有意铺张。纪昀:沈归愚谓此诗庸下,所见最高。末二句殆不成语。无名氏(乙):次句尤发露金山之胜。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四语加力刻削。常游金山寺,流览古今人题什,无如二句之高妙,方叹此诗真不可及也(“僧归”二句下)。祜自谓此诗可敌綦毋潜《灵隐寺禅院》诗,按綦句“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与此有盛衰之分,不可强也。
清李怀民《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 亦未见切金山,而自负何也(“树影”二句下)?
清王闿运《王闿运手批唐诗选》
上一篇:唐·温庭筠《遐方怨·花半拆》
下一篇:唐·李商隐《石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