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ò
yuán
dēng
péi
gōng
tíng
yòng
xián
xián
lǎo
rén
yùn

朝代:元作者:耶律楚材浏览量:3
shān
jiē
qīng
xiāo
shuǐ
jìn
kōng
shān
guāng
yàn
yàn
shuǐ
róng
róng
fēng
huí
jìng
róu
lán
qiǎn
guò
qiān
fēng
dài
nóng

译文

山水远接青天,青天倒映水中,山光闪耀,水波溶溶。清风吹过镜子一样的水面,倒映着青天的湖水显得更加清浅,重重叠叠的山峰在雨后就像涂了青黑色的颜料一样。

逐句剖析

"山接青霄水浸空":山水远接青天,青天倒映水中,

# 水浸空:水浸渍天空,形容水连天,一片辽阔。

"山光滟滟水溶溶":山光闪耀,水波溶溶。

# 溶溶:流动貌。,滟滟:水波闪动的样子。

"风回一镜揉蓝浅":清风吹过镜子一样的水面,倒映着青天的湖水显得更加清浅,

# 蓝:一种草本植物,可提取青蓝色染料。,揉:一作揉。,镜:此指平静的水面。

"雨过千峰泼黛浓":重重叠叠的山峰在雨后就像涂了青黑色的颜料一样。

# 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过济源登裴公亭用闲闲老人韵》是元代耶律楚材创作的诗。诗中描绘了山接青霄、水浸天空的壮阔景象,山光潋滟,水波荡漾。风吹过时,水面如镜,呈现出浅蓝之色。写作手法运用比喻,将水面比作镜子,生动展现水的平静与色泽。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还通过动静结合,风动水、雨润山,使画面富有变化。首联总体勾勒山水相连的宏大场景;颔联从动态和色彩变化角度,进一步描绘山水在不同情境下的美妙姿态。此诗通过多种手法营造出立体鲜活的山水画卷,在元代写景诗中,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敏锐的观察力与表现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政治家、文学家

耶律楚材(1190~1244),元代政治家、文学家。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湛然居士,蒙古名吾图撒合里,出生于燕京(今北京)。出身契丹贵族家庭,蒙古成吉思汗十年,应成吉思汗之招至漠北,随成吉思汗西征。窝阔台汗三年,任中书令,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创举颇多,在蒙元初期起到了重要作用。后因受排挤悲愤而死。文宗至顺元年,谥文正。耶律楚材文学主张承金而来,善诗文。他既崇尚古雅、古朴、自然、简淡的诗风,也推崇清新雄奇。亦能词,格调清放俊健,意境深远。著有《湛然居士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首写景诗。诗中描绘了山接青霄、水浸天空,山光滟滟、水溶溶的景色,以及风拂水面、雨润千山后的美妙景致,营造出清新明丽且富有立体感的山水画面,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灵动与美丽。

2. 分段赏析

“山接青霄水浸空,山光滟滟水溶溶”:从形象塑造上,构建出山与天相接、水与空相融的开阔画面,将读者带入宏阔的自然景致之中。语言方面,“接”“浸”二字精准炼字,生动呈现出山与天、水与空的交融状态。“滟滟”“溶溶”则增添了语言的韵律感与美感。在表达技巧上,运用视觉描写,从整体上勾勒出山水的静态之美,为后文进一步描绘山水变化做铺垫。“风回一镜揉蓝浅,雨过千峰泼黛浓”:从表达技巧看,运用比喻和动态描写。把水面比作镜子,“揉蓝浅”形象写出风拂水面泛起浅蓝涟漪的动态;“泼黛浓”以泼墨作比,描绘出雨后千峰浓绿的色彩变化。在内容主题上,通过风雨后山水的变化,展现出自然景色的灵动与美妙,传达出诗人对山水美景的喜爱与赞叹之情,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与魅力。

3. 作品点评

《过济源登裴公亭用闲闲老人韵》是耶律楚材写景诗中的作品。此诗以独特视角描绘山水景致,展现了元代诗歌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捕捉。诗人顺着视线移动布局谋篇,先写远山后写近水,层次分明,使读者如临其境。语言风格清新自然,动静结合。风动水、雨润山,在动态变化中展现山水之美,又不失整体的和谐宁静。诗中虽未直接抒情,但对山水美景的描绘中,饱含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刘敏中《满江红·病中呈诸友》

下一篇:元·周棐《西津夜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