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kuài
·
·
wéi

朝代:元作者:马致远浏览量:3
shuì
hǎi
táng
chūn
jiāng
wǎn
hèn
míng
huáng
zhǎng
zhōng
kàn
cháng
biàn
便
shì
zhōng
yuán
luàn
yīn
zhè
huán
yǐn
shān
zěn
zhī
shǔ
dào
nán

译文

杨贵妃如沉睡的海棠,春天即将过去。唐明皇恨不得放在自己的手心里观赏把玩。那只《霓裳羽衣舞曲》便是中原最大的祸患。如果不是因为这个杨玉环,哪会引起安禄山的叛乱,唐明皇又怎么会尝尽蜀道上的艰难!

逐句剖析

"睡海棠":杨贵妃如沉睡的海棠,

# 睡海棠:比喻杨贵妃。

"春将晚":春天即将过去。

"恨不得明皇掌中看":唐明皇恨不得放在自己的手心里观赏把玩。

# 明皇:指唐玄宗。

"霓裳便是中原乱":那只《霓裳羽衣舞曲》便是中原最大的祸患。

#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相传杨贵妃善舞此曲。

"不因这玉环":如果不是因为这个杨玉环,

# 玉环:杨贵妃字玉环。

"引起那禄山":哪会引起安禄山的叛乱,

# 禄山:即安禄山。

"怎知蜀道难":唐明皇又怎么会尝尽蜀道上的艰难!

# 蜀道难:指安禄山攻入潼关,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之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四块玉·马嵬坡》是元代马致远所作的一首曲。此曲以咏史为题材,通过杨贵妃与唐明皇的故事,斥责二人荒淫误国,发出兴亡之叹。运用借代与反问手法,“睡海棠”借代杨贵妃,反问句增强讽刺。前三句描绘杨李二人寻欢,唐明皇不理国事;后三句指责杨玉环,表达对亡国的惋惜痛恨。全曲造词清新自然,以简洁明快之笔,将历史教训融入其中,深刻揭示王朝兴衰与统治者荒淫的关联,在元曲作品中独具讽喻特色,流传广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曲四大家”之一

马致远(1251?~1321?),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其戏曲创作以格调飘洒脱俗,语言典雅清丽著称。杂剧或写历史兴亡之爱国主题,或写士人怀才不遇之穷愁困顿,多数则写隐居乐道、神仙道化,以寄孤愤。散曲多写景纪行、叹世归隐之作。风格皆豪放清逸。马致远终生致力于剧曲创作,所作杂剧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任风子》《陈抟高卧》《青衫泪》及与人合写的《黄粱梦》七种,其中《汉宫秋》最为著名。散曲有辑本 《东篱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代马致远创作此曲,因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致荒淫误国,引发“安史之乱”,马嵬驿之变杨贵妃被迫缢死。李杨故事在元代是文人热衷题材,如钟嗣成《录鬼簿》著录多部相关杂剧,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流传至今。马致远以曲写史,意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曲,也是一首咏史诗。描绘了杨贵妃与唐明皇整日寻欢作乐,致使唐明皇不理朝政,酿成大祸的情景,表达了对唐明皇和杨贵妃荒淫误国的斥责,以及对朝代兴亡的惋惜与痛恨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代:“睡海棠”借代杨贵妃,将杨贵妃比作睡海棠,形象展现出杨贵妃的妩媚动人,如海棠般娇柔,以花代人,生动且富有画面感。反问:“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通过反问,强调若不是杨贵妃,不会引发安禄山叛乱,也就不会有唐明皇入蜀之艰难,增强了对统治者荒淫误国行为的批判力度。用典​​:巧用《霓裳羽衣曲》典故,原为唐玄宗与杨贵妃定情乐舞,此处转化为政治崩坏的导火索。典故的戏剧性功能被重构,乐舞场景从浪漫记忆变为历史转折点的象征符号,实现艺术审美与政治批判的双重文本互文。

3. 分段赏析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这里把杨贵妃比作暮春时节的睡海棠,形容她姿态柔美、娇憨可爱,唐明皇恨不得把她当作掌上明珠,时刻捧在手心观赏。“睡海棠”是有出处的——《明皇杂录》里记载,唐玄宗曾登沉香亭召见杨贵妃,当时她宿醉未醒。高力士便让侍女搀扶着她过来。唐玄宗笑着说:“岂是妃子醇耶?海棠睡未足耳!”“恨不得”这三个字极为传神,展现了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爱。这三句揭示出杨贵妃恃宠生娇以及唐明皇荒淫好色。“霓裳便是中原乱”,好日子没过多久,安禄山发动了叛乱,就像“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描述的那样。《霓裳羽衣曲》原本是首表现仙境仙女的舞曲,据说杨贵妃最擅长此舞。这里化用了杜牧的诗句“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揭露唐明皇与杨贵妃只顾寻欢作乐、醉生梦死,不顾国家安危和百姓疾苦。正是他们的昏庸和政治腐败,给了野心家可乘之机,引发叛乱,导致中原沦陷,百姓陷入苦难。“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意思是说,如果不是杨贵妃的美貌,引得安禄山起兵造反,唐明皇也不会仓皇逃到四川,更不会体会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将安史之乱的罪责全推到杨贵妃头上,其实是传统的“女人祸水论”偏见。古人讲究“为尊者讳”,讽刺、针砭也常常是旁敲侧击。其实作者心里未必真这么认为——“恨不得”那句已经暗示了真正的关键,只是碍于忠君的传统观念,不好明说罢了。

4. 作品点评

《四块玉·马嵬坡》作为元代马致远以曲写史的佳作,具有独特价值。其借唐玄宗与杨贵妃故事,前叙事、后议论,集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仅三十六字便凝练地表达兴亡之叹,足见作者深厚文字功底。全曲造词清新自然,畅达明快。虽有人认为存在“女人祸水”的传统观念,但实则是借批判杨贵妃委婉痛斥统治者荒淫误国。该曲以小见大,以史为鉴,在元曲咏史作品中别具一格,流传广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萨都剌《上京即事五首(其三)》

下一篇:元·顾瑛《分题送周仕宣南台典吏 分得芙容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