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散漫落日下":牛羊在落日下散步,
# 散漫:散步。
"野草生香乳酪甜":空气中弥漫着野草的清香和乳酪的香甜。
# 乳酪:用牛、马、羊乳炼制成的一种食品,味甜美。俗称奶豆腐。
"卷地朔风沙似雪":忽然间狂风大作,沙尘像雪一般袭来,
# 朔风:北风。朔,一作旋。
"家家行帐下毡帘":家家都把帐篷的毡帘放下来。
# 下毡帘:蒙古包底部的圆壁以栅木做骨架,外面用毡帘围成。夏季白天,将毡帘向上卷起,可以通风采光,到晚上或刮风下雨的时候再放下来。毡帘:行帐上的毡制门帘。,行帐:即毡帐,又称旃帐。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牧民居住的毡制帐篷,类今之蒙古包。因易拆装,携带,便游牧迁移,故称行帐。
元代文学家
萨都剌(1307?~1359?),元代文学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人,一说西域答失蛮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进士,官至南台侍御史。萨都剌的诗词,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部分诗歌表达了为民请命、励精图治的政治思想。其山水诗颇见功力,不少作品富有生活实感,描写细腻,贴切入微。在诗歌技巧上,其作品截取平淡的生活片段;层层深入、凝练简洁;善于创造、形象生动;偶亦采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听觉、嗅觉等联通使用,互相比譬。主要作品有《雁门集》《萨天锡诗集》《天锡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题材的诗。描绘了塞外草原上,落日余晖下牛羊自在散漫,野草香气扑鼻,乳酪味道香甜的祥和画面,接着又呈现狂风卷沙似雪,牧民家家放下毡帘躲入行帐的场景,体现了塞外风光与生活的独特,表达了诗人对塞外风情的赞美与喜爱。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为我们展现出草原上温馨平和的暮景。夕阳将最后一抹余晖倾洒在广袤草原,牛羊沐浴着金色霞光,悠然自得地归来。它们圆滚滚的身躯,或漫步、或驻足,从草原各处缓缓向帐篷聚拢。此刻的草原,空气中飘散着青草的芬芳与乳酪的香甜,忙碌一日的牧人安坐于挂起毡帘的帐篷内,品着醇厚砖茶,尝着香甜奶食,惬意地透过木栅,静赏眼前的祥和之景,微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后两句笔锋陡然一转,瞬间切换至草原雄浑壮阔的另一面。呼啸的北风裹挟着漫天沙尘,如大雪般铺天盖地而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风暴,牧民们急忙收起毡帘,躲入帐篷避风。刹那间,天地间只剩狂风的怒吼与飞扬的沙砾。北方草原的“雪”独具特色,并非轻柔的雪片,而是如冰雹般的颗粒,“卷地朔风沙似雪”,这一奇景唯有熟悉草原的萨都剌才能精准捕捉、生动描绘。整首诗通过对草原风光、多变气候和独特民俗的刻画,将迥异于中原的塞外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带给读者新奇而震撼的审美体验。
3. 作品点评
此诗的场景描写恢弘大气,生动展现出广袤北国独有的地域风貌与人文风情。其对塞外景致的精彩描绘、对雄浑意境的出色营造,皆令人赞叹,足可与南北朝民歌《敕勒歌》相提并论,在诗歌艺术的长河中同样散发着璀璨光芒。
上一篇:元·王冕《次韵答樊山 其二》
下一篇:元·马致远《四块玉·马嵬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