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国江山入战图":富饶的水域江山都已被战云笼罩,
# 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
"生民何计乐樵苏":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都不能实现。
# 樵苏:一作“樵渔”。指艰苦的生计。樵:砍柴。苏:割草。,生民:人民,百姓。
"凭君莫话封侯事":请你别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
# 封侯:指升官。附带的将帅在战争中立了大功的,都可以接受君王的封侯。,凭:请,求。
"一将功成万骨枯":你们可知,一将功成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
# 万骨枯:万人成为枯骨。这里指牺牲无数的战士和百姓。
"传闻一战百神愁":传说一旦开战连众神灵都发愁,
# 传闻:一作“波间”。
"两岸强兵过未休":两岸军队连年混战一直不停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谁还说沧江总是太平没有祸事,
# 无事:没有祸事。
"近来长共血争流":近来江水混着鲜血争先向东流。
晚唐诗人
曹松(830?~902?),唐代诗人。字梦徵,舒州(今安徽潜山)人。早年曾避乱栖居洪州西山,后依附于建州刺史李频,李频死后流落江湖。唐昭宗天复元年中进士,年已70余岁,特授校书郎,不久病卒。其诗学贾岛,取境幽深,多清苦澹宕风味,工于铸字炼句,如“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等句颇为脍炙人口。代表作品有《南海旅次》《中秋对月》。著有《曹松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战争诗。借江南战乱、生灵涂炭的景象,写出了晚唐战争对人民的深重浩劫,揭露了封建战争的残酷实质与对现实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对比:“一将功成万骨枯”中,“一将”与“万骨”、“功成”与“枯”形成对比,凸显将领封侯背后是无数士兵的牺牲,反差强烈,揭露战争残酷反衬:以乐衬苦。“生民何计乐樵苏”以“乐樵苏”反衬现实,和平时艰辛的樵苏生活,成了乱世中百姓奢望的平安,突出战乱下民不聊生的悲苦。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这两句先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征战不休、百姓难以生存的乱世图景。首句中的“泽国”,指的是江汉流域一带。这句诗说汉江流域都被纳入了作战地图,意思就是战火已从江北蔓延到了江南。由此,一个四处战乱的动荡时代被形象地展现出来,表达却含蓄委婉。次句通过刻画乱世中百姓的普遍心态,反映他们流离失所、无法维持生计的状况。“樵”是打柴,“苏”是割草。在和平年代,这本是两种十分辛苦的谋生方式,根本说不上快乐。但如今,它们却成了百姓心中的理想生活。为什么呢?因为在当下这样的乱世里,能平安地打柴、割草活下去就已是极大的幸福,除此之外,还能有什么更高的期盼呢?可即便这一微小的愿望,对百姓而言依然是种奢望,实在让人闻之落泪、见之伤心。这一句仅七个字,描述的事情也很简单,语意却几经转折,不得不让人赞叹诗人的写作功力。“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里的“封侯”之事有着现实指向:公元879年(乾符六年,也就是“己亥岁”),镇海节度使高骈凭借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功劳”获得封赏,这不过是“功在杀人多”罢了。这样的事让人听了发指,说起来齿冷。难怪诗人会闭目摇手说“凭君莫话封侯事”。一个“凭”字,意思介于“请”和“求”之间,语气比说“请”更柔和,意思是:行行好,可别再提封侯的事了。词句中的苦涩酸楚,全从这个字的推敲中体现出来。“一将功成万骨枯”更是全篇的警句。它用词简练而含义丰富。和“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张蠙《吊万人冢》)这句相比,字数减少一半而意味更加深厚。它不仅同样包含“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刘商《行营即事》)的现实内容,还多了一层“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李白《战城南》)的意味,也就是说将军封侯是用士兵的巨大牺牲换来的。此外,这句中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让人触目惊心。“骨”字极其形象刺眼。这里的对比手法和“骨”字的使用,都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惊人的诗句相近。它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前三句用意含蓄,语气委婉,而这一句则用意鲜明,掷地有声,对比之下更显得字字千钧。第二首“传闻一战百神愁”,以“传闻”起笔,渲染出战争的惨烈程度连神灵都为之哀愁,运用夸张的手法,从侧面烘托出战事的恐怖。“两岸强兵过未休”则描绘出两岸军队不断过境、战争持续不止的紧张局势,“过未休”三字凸显了战争的旷日持久。“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以“谁道”反问,打破人们对沧江平静的固有认知。“长共血争流”将江水与血水联系在一起,以沧江被血水染红的景象,形象地展现了战争的血腥残酷,进一步深化了对战争罪恶的控诉,与前首诗的主题相互呼应,使全诗的悲怆情感更为浓烈。
4. 作品点评
这组诗用干支作题,以显纪实,清楚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诗歌概括写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与浩劫,用冷峻深刻的眼光看穿千百年封建战争的本质,写得深刻有力,十分透彻。
# 此诗自来错会,用意深切尤在上。
宋周弼、释圆至《笺注唐贤三体诗法》
# 谢(枋得)云:仁人君子闻此诗者,必不以干戈立功名矣。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郭云:仁人之句,卫、霍亦当含愧(末句下)。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周弼为实接体。何新之为豪放体。敖英曰:千古滴泪,后之仗钺临戎者,读此诗而不感动者,是无人心也。吴山民曰:惨语动情。金献之曰:边城诗不过叙从军之苦而已。若此诗可写一通,置之人主座右。按唐史:僖宗乾符六年己亥春,高骈破黄巢于亳州。巢趋广南,十一月复趋襄阳,刘巨容又破之,所谓“江山入战图”也。时诸将多乐于贪功,忍视民肝脑涂地,故松发此叹。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曹松)集中之最,终当以《己亥岁》首篇为冠。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此即无定河边之骨也。一且不忍,何况于万!然则,此侯竟当封为“万骨侯”可矣。
清黄周星《唐诗快》
# 吴昌祺云:不及“无定河”二语,而亦足警世。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曹松之“一将功成万骨枯”……此粗派也。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 末句极沉痛,以万骨换侯封,是何政策!
清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上一篇:唐·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下一篇:唐·杜牧《鹭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