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头杨柳春":扬子江边杨柳青青春意正浓,
# 杨柳:“柳”与“留”谐音,表示挽留之意。,扬子江:长江在江苏镇江、扬州一带的干流,古称扬子江。指江苏仪征市至扬州市的长江段。因扬子津、扬子县而得名。
"杨花愁杀渡江人":漫天飞扬的杨花使渡江之人非常的愁烦。
# 愁杀:愁绪满怀。杀,形容愁的程度之深。,杨花:柳絮。
"数声风笛离亭晚":微风轻拂,笛声幽咽,离亭渐渐染上暮色,
# 离亭:驿亭,长亭、短亭。亭是古代路旁供人休息的地方,人们常在此送别,所以称为“离亭”。,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
"君向潇湘我向秦":你就要南下潇湘我却奔向西秦。
# 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在今陕西境内。,向:奔向。,潇湘:潇水和湘水的合称,指今湖南一带。
晚唐诗人
郑谷(851?~910?),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僖宗时进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郑谷与张乔、周繇等合称“咸通十哲”,还被诗僧齐己称为“一字师”。他的诗作,多投赠唱和、写景咏物之作,然屡遭丧乱,能将个人忧愤与时代哀愁融铸其中,声调悲凉。其诗笔调清新,思致婉转,时有警句。《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往往于风调之中独饶思致”,堪为“晚唐之巨擘”。代表作品有《淮上与友人别》《席上贻歌者》《雪中偶题》《鹧鸪》等。著有《云台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诗歌展现了扬子江畔春日离别的场景,营造了杨柳青青、杨花纷飞与风笛呜咽交织的凄美意境,抒发了友人南北分途的怅惘与人生漂泊的孤寂等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扬子江头杨柳春句中,诗人以“杨柳”与“春”构建江畔春景,借“柳”谐音“留”的传统意象,将离别的不舍融入青青柳色,使自然春光成为情感载体。“杨花愁杀渡江人”句中,杨花(柳絮)的飘荡无根与“愁杀”直抒胸臆结合,以纷飞杨花隐喻漂泊无定的离情,物象与心境浑然相生。“数声风笛离亭晚”句中,风笛声与暮色笼罩的离亭构成视听交融的场景,笛音的幽咽与天色的渐暗共同渲染出缠绵悱恻的别离氛围。“君向潇湘我向秦”句中,潇湘与秦地的地理分野通过方位对比呈现,以空间阻隔的实景收束全诗,将抽象的离愁转化为具象的南北殊途。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以即景起兴,笔致洒脱而情致宛然。画面呈现扬子江渡口:青青杨柳在晚风中摇曳,柳丝轻拂,杨花飘散,待发小舟静泊岸边,友人即将南渡。寥寥数笔勾勒出清新淡雅的水墨意境,景中深蕴离情。依依柳丝牵动惜别深情,引发“柳丝长,玉骢难系”的怅惘;纷扬杨花撩拨漂泊愁绪,勾起羁旅苍茫之思。明媚春光在此恰成离情触媒,故曰“愁杀渡江人”。诗人以淡墨绘景,重彩抒怀,初看似不协调,细味方觉和谐统一。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复沓运用,形成轻灵流转又回环往复的韵律,既传达深挚情愫,又避免过度沉郁。次句虽单言“渡江人”,然南北睽隔的离思已尽在不言中。后两句“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将场景收束至离亭宴别,正面摹写分手时刻。驿亭夜宴,酒酣之际凄清笛韵响起,或许是象征别离的《折杨柳》曲。笛声承载着未尽的离衷,令即将分袂的友人默然相对,思绪萦回。暮色渐浓中,离笛声催人行别,最终在沉沉暮霭里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全诗至此戛然而止。
4. 作品点评
这种留白式结尾的成功,正得益于前文的多层次铺垫。表面看末句仅是行程交代,既无景物烘托,亦少抒情咏叹,但恰因前文对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的反复渲染,此刻的突兀收束反而凸显出深长余韵。在诸多意象的反激与对照下,这看似朴拙的结句实蕴含着丰厚的未尽之意。
# 调逸。郑谷亦有此作,不多见。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君向潇湘我向秦”,不言怅别,而怅别之意溢于言外。
明王鏊《震泽长语》
# 周云:茫茫别意,只在两“向”字写出。
明郭濬《增订评注唐诗正声》
# (绝句)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馀。郑谷《淮上别友》诗“君向潇湘我向秦”,此结如爆竹而无馀音,予易为起句,足成一绝曰:“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长笛离亭晚,落日空江不见春。”
明谢榛《四溟诗话》
# 何新之为掉句体。杨慎列为神品。吴山民曰:末以一句情语转上三句,便觉离思缠绵,佳。唐汝询曰:尔我皆客,偶集离亭,笛罢各向天涯,离愁已在言外,不必更相妆点。断茂榛以落句太直,颠倒其文,反成套语。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结句最佳。后人谓宜移作首句,强作解事,可嗤,可鄙!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诗有极寻常语,以作发局无味,倒用作结方妙者。如郑谷《淮上别故人》诗……盖题中正意,只“君向潇湘我向秦”七字而已,若开头便说,则浅直无味,此却倒用作结,悠然情深,令读者低回流连,觉尚有数十句在后未竟者。唐人倒句之妙,往往如此。
明末清初贺贻孙《诗筏》
# 后二语真若听离亭笛声,凄其欲绝。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
# 以第三句衬起末句,所以有馀响,有馀情。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此诗偏以重犯生趣。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 落句不言离情,却从言外领取,与韦左司《闻雁》诗同一法也。谢茂秦尚不得其旨,而欲颠倒其文,安问悠悠流俗!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七言绝句)李沧溟推王昌龄“秦吋明月”为压卷,王凤洲推王翰“蒲萄美酒”为压卷,本朝王阮亭则云:“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秦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沧溟、凤洲主气,阮亭主神,各自有见,愚谓……郑谷之“扬子江头”,气象稍殊,亦堪接武。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 不用雕镂,自然意厚。此盛唐风格也,酷似龙标、左丞笔墨。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风韵绝佳。
清李锳撰、李兆元补《诗法易简录》
# 笔意仿佛青莲,可谓晚唐中之空谷足音矣。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情致微婉,格调高响。
清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丰神骀荡,写别意迥不犹人。
清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 王济之曰:“读《诗》至《绿衣》、《燕燕》、《硕人》、《黍离》等篇,有言外无穷之感。唐人诗尚有此意,如“君向潇湘我向秦”,不言怅别,而怅别之意溢于言外。
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 首二语情景一时俱到,所谓妙于发端;“渡江人”三字,已含下“君”字、“我”字。在三句用“风笛离亭”点缀,乃拖接法。末句“君”字、“我”字互见,实指出“渡江人”来,且“潇湘”字、“秦”字回映“扬子江”,见一分手便有天涯之感。
清郭兆麒《梅崖诗话》
# 送别诗,惟“西出阳关”,久推绝唱,此诗情文并美,可称嗣响。凡长亭送客,已情所难堪,况楚泽扬舲,秦关策马,飘零书剑,各走天涯,与客中送客者,皆倍觉魂销黯黯也。
近现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明胡元瑞称此诗有一唱三叹之致,许学夷不以为然,谓“‘渭城朝雨’自是口语,而千载如新”,并谓此诗“气韵衰飒”。按气韵衰飒,乃唐末诗人同有之病,盖唐末国势衰微,乱祸频繁,反映入诗,自然衰飒也。
近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上一篇:唐·王勃《滕王阁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