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péng
lái
·
·
zèng
zhào
gōng

朝代:元作者:马钰浏览量:3
dāng
zhōu
guàn
céng
wéi
piān
lián
piān
lián
chéng
rén
zhī
měi
zhàng
hǎo
jīng
wēi
zhěng
wēi
jiù
chí
chí
rán
tōng
dào
shén

译文

赵公时常周济急难之人。向来习惯与我等为友,格外怜惜漂泊的客子。格外怜惜漂泊客子。助力他人成就美事,自然没有阻碍隔阂。赵公遇到我,喜好探究精微道义。拯救危难、救助困苦,扶持陷入困境之人。扶持陷入困境之人,行事自然契合正道,气息与心神和谐安宁。

逐句剖析

"当周急":赵公时常周济急难之人。

"惯曾为侣偏怜客":向来习惯与我等为友,格外怜惜漂泊的客子。

"偏怜客":格外怜惜漂泊客子。

"成人之美":助力他人成就美事,

"自无障隔":自然没有阻碍隔阂。

"遇予好把精微测":赵公遇到我,喜好探究精微道义。

"拯危救苦扶持溺":拯救危难、救助困苦,扶持陷入困境之人。

"扶持溺":扶持陷入困境之人,

"自然通道":行事自然契合正道,

"气神和息":气息与心神和谐安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蓬莱阁赠赵公》是金代马钰创作的一首词,属赠答题材作品。围绕赞颂赵公助人急难、成人之美、探究精微道义及拯危救溺的德行,传递出对道义、修行的推崇。写作运用复沓、直抒胸臆等手法。上片写赵公习惯周济急难,怜惜漂泊之人,成人之美毫无阻碍;下片写赵公遇“我”喜好探究精微,且能拯危救苦,助人后可自然契合正道,气息心神和谐。作品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塑造赵公乐善好施、修道向道的形象,体现马钰诗词中劝善修道的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道教全真道第二代掌教,“北七真”之一

马钰(1123~1183),道教全真道第二代掌教。原名从义,字宜甫,入道后更名为钰,字玄宝,号丹阳子,山东宁海(今山东烟台牟平区)人。出身地方大族,富甲州里,人称“马半州”。海陵王贞元间进士,家豪富,大定八年从王喆出家学道。在王重阳仙逝后执掌全真道门。蒙古至元六年,敕封“丹阳抱一无为真人”。元武宗加封其为“丹阳抱一无为普化真君”。马钰是全真道“北七真”之一,继承王重阳性命双修理论,以清静、无为而定全真修炼风貌,以心合性,以神气释性命而终以静净无为统道,被后人赞评为“启迪全真,发挥玄教者也”。主张“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净为基”。著作有《洞玄金玉集》《丹阳神光灿》《渐悟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片中,“当周急”,开篇简洁直白,点明赵公具有周济急难之人的品性,这是对其德行的直接赞颂。“惯曾为侣偏怜客”,“惯曾”说明赵公长期如此,习惯与他人为友,尤其怜惜漂泊在外的“客子”,突出赵公的仁爱与对漂泊者的共情。“偏怜客”重复,运用复沓手法,强化对赵公怜惜客子这一德行的强调,让情感表达更浓烈。“成人之美,自无障隔”,写赵公助力他人成就美事,内心自然没有阻碍隔阂,展现出赵公乐于助人且心境豁达、契合道义的形象,从成人之美的角度,进一步丰富赵公的德行内涵。下片中,“遇予好把精微测”,写赵公遇到“我”时,喜好探究精微的道义、修行等内容,体现赵公对修道、对高深道义的追求与钻研,让人物形象增添了向道、好思的维度。“拯危救苦扶持溺”,描绘赵公拯救危难、救助困苦之人,扶持陷入困境如同溺水般的人,突出赵公在实际行为中践行道义,积极助人脱离苦难,是对其德行在实践层面的拓展。“扶持溺”重复,再次用复沓手法,强化赵公拯危救溺的行为与精神,加深读者印象。“自然通道,气神和息”,说明赵公如此助人、修道后,行事自然契合正道,气息与心神都能和谐安宁,展现出一种因践行道义、修道而达到的理想境界,收束下阕,也传递出词作劝善修道的主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刘秉忠《浣溪沙》

下一篇:元·赵孟《巫山一段云 松鹤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