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夫何太忙":织妇为什么忙呢,
# 夫:一作妇。
"蚕经三卧行欲老":原来蚕种三卧之后就要老了。
# 蚕经三卧行欲老:蚕有眠性,文中的蚕种三卧之后进入四眠,四眠后即上簇结茧。古织妇往往亦为蚕妇,所以要提前做准备。即三眠。蚕自初生至成蛹蜕皮三次,蜕皮时不食不动,故称三眠。四眠后便上簇结茧。行:将。
"蚕神女圣早成丝":织妇们诚心祷告蚕神保佑蚕儿早点出丝,
# 蚕神女圣:古代传说黄帝妃嫘祖是第一个发明养蚕抽丝的人,民间奉之为蚕神,诗中称她为“蚕神女圣”。
"今年丝税抽征早":因为今年官家要提前抽征丝税。
# 抽征:提取征收。,丝税:唐代纺织业极为发达,荆、扬、宣、益等州均设置专门机构,监造织作,征收捐税。
"早征非是官人恶":今年提前征税并不是因为官员横征暴敛,
"去岁官家事戎索":而是去年发动了战争。
# 戎索:戎人之法。戎,古代泛指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索,法度。,事:从事。,官家:古代对皇帝的一种称呼。
"征人战苦束刀疮":打仗艰苦,丝织品可供伤兵包扎伤口,
# 疮:一作枪。,束:捆扎包裹。,征人:出征的军士。
"主将勋高换罗幕":也可制成丝罗帐幕赏给军功赫赫的将军。
# 罗幕:丝织的帷幕。,勋:功劳。,主将:军队的统帅。
"缫丝织帛犹努力":一般的缲丝织作本来已够费力的了,
# 努力:费力。,犹:尚且。,帛:丝织物的总称。,缫丝:抽茧出丝。
"变缉撩机苦难织":织有花纹的绫罗更是难上加难。
# 苦:极,最。,撩机:拨动织机。,变缉:纺织时变动丝缕。缉,缝织,一作䌰。
"东家头白双女儿":东邻白发苍苍的两个女儿,
# 东家:东邻。
"为解挑纹嫁不得":为了解决挑纹赋税的难题至今嫁不出去。
# 挑纹:挑花,纺织的专门技术,在织花布或锦缎时,依据花样设计,在经线上用钩针挑成花纹。元稹自注:“余掾(yuàn)荆时,目击贡绫户有终老不嫁之女。”,为解:在织品上。解:能、会。
"檐前袅袅游丝上":屋檐前袅袅飘动的游丝上,
# 袅袅:摇曳的样子。游丝蜘蛛等所吐的丝,因其飘荡空中,故称游丝。
"上有蜘蛛巧来往":蜘蛛来回爬动。
"羡他虫豸解缘天":羡慕这小虫儿纯出天性,
# 虫豸:泛指禽兽以外的小动物。有脚叫做虫,无脚叫做豸。
"能向虚空织罗网":可以自由编制罗网啊。
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诗歌领域,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称“元白”,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暴露。在小说领域,《莺莺传》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刻画,影响了后世的《西厢记》。在散文领域,元稹的制诰创作最值得关注。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织妇词》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通过描写织夫的劳作、丝税征收以及因赋税导致的社会现象,营造出一种对劳动人民悲惨境遇的同情氛围。表达了对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饱受压迫的同情,对战争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不合理赋税制度的批判。
2. 分段赏析
“织夫何太忙,蚕经三卧行欲老。蚕神女圣早成丝,今年丝税抽徵早”:开篇点明织夫的忙碌,以蚕经三次休眠就要老了,引出蚕神让蚕早早吐丝,进而导致丝税提前征收的情况。“何太忙”直接表达出织夫劳作的辛苦,“蚕神女圣”带有一种无奈的调侃,暗示官府不顾百姓死活,提前征收丝税,为下文织夫的艰难生活埋下伏笔。“早徵非是官人恶,去岁官家事戎索。征人战苦束刀疮,主将勋高换罗幕”:这两句解释了提前征收丝税的原因并非官吏凶狠,而是去年官家忙于军事事务。“征人战苦束刀疮”描绘了出征士兵的痛苦,“主将勋高换罗幕”则揭示了战争背后官员的奢华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批判和对百姓的同情。“缫丝织帛犹努力,变缉撩机苦难织。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具体描写织夫缫丝织帛的艰难,“犹努力”“苦难织”强调了他们劳作的辛苦。“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展现了织夫家庭因擅长挑花织纹而面临的困境,连女儿都无法正常出嫁,突出了织夫生活的悲惨。“檐前袅袅游丝上,上有蜘蛛巧来往。羡他虫豸解缘天,能向虚空织罗网”:结尾诗人看到蜘蛛在檐前灵巧织网,发出羡慕之情。这种羡慕实则是对自身无力改变织夫悲惨命运的一种无奈感慨,同时也通过蜘蛛的灵巧与织夫的艰难形成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悲剧色彩,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将荆州首府江陵作为背景,生动描绘了织妇遭受剥削与奴役的悲惨境遇。全诗篇幅短小,仅一百一十个字,然而其层次丰富,用词精当,语言极为凝练,蕴含着极为深厚的内涵,读来令人反复咂摸,韵味悠长。诗句以四句为一组进行换韵,诗意也随着韵脚的转换而层层推进,从整体来看,全诗的诗意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 “今年丝税抽征早”,此作祝神之词。“变缉撩机苦难织”,花纹不用旧样,尤少解挑纹者。
清钱良择《唐音审体》卷三
上一篇:唐·韩偓《深院》
下一篇:唐·李贺《画角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