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ēn
yuàn

朝代:唐作者:韩偓浏览量:2
é
ér
shà
dié
zhī
huáng
fèng
qīng
yíng
fěn
yāo
shēn
yuàn
xià
lián
rén
zhòu
qǐn
hóng
qiáng
wēi
jià
jiāo

译文

小鹅儿张开栀子一般的黄嘴巴发出吃食声,凤蝶扭动粉色的细腰在空中飞舞轻盈。院子因为主人拉下窗帘睡眠而变得更清静,红色的蔷薇和碧绿的芭蕉叶相互衬映。

逐句剖析

"鹅儿唼啑栀黄觜":小鹅儿张开栀子一般的黄嘴巴发出吃食声,

# 栀黄:栀子一般的黄色。,唼啑:形容鱼或水鸟吃食的声,也指鱼或水鸟吃食。,鹅儿:指鹅雏。

"凤子轻盈腻粉腰":凤蝶扭动粉色的细腰在空中飞舞轻盈。

# 腻粉:白色而光滑、亮泽。,轻盈:这里指粉蝶轻盈飞舞。,凤子:粉蝶的爱称。

"深院下帘人昼寝":院子因为主人拉下窗帘睡眠而变得更清静,

# 昼寝:白天睡觉,这里指午睡。,下帘:放下遮日的软帘。

"红蔷薇架碧芭蕉":红色的蔷薇和碧绿的芭蕉叶相互衬映。

# 架:一作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深院》是晚唐诗人韩偓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主题围绕对深院景致的细腻刻画。首联“鹅儿唼啑栀黄觜,凤子轻盈腻粉腰”,诗人以工笔描绘雏鹅悠闲呷水、蛱蝶轻盈飞舞之态,色彩明艳。颔联“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笔锋一转,写深院主人下帘昼寝,营造出静谧氛围,红蔷薇与碧芭蕉相映成趣,展现出庭院的清幽与生机。诗人善用细腻笔触勾勒景物,色彩搭配巧妙,动静结合,将庭院的景致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韩偓(842~923),唐代诗人。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昭宗龙纪进士及第,初佐河中幕府,后历任左拾遗、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等职。因不肯依附朱全忠,被贬为邓州司马,后依附王审知,寓居福建泉安的九日山延福寺。其与姜公辅、秦系、欧阳詹被称为“南安四贤”。韩偓的诗风因时期而异。早年多写艳情,词藻华丽,有香奁体之称;晚年多写唐末变乱及个人遭际,感时伤怀,风格慷慨悲凉。主要作品有《伤乱》《春尽》《安贫》等。今传《香奁集》《韩内翰别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深院》由晚唐诗人韩偓创作,当时,韩偓因拒绝依附朱温而遭忌恨。晚唐政局动荡,战乱频仍,朱温势力崛起,政治环境险恶。韩偓身处“桃源望断无寻处”的乱世,难以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在此情境下,“深院”这一相对静谧、与外界喧嚣隔绝的空间,成为他心灵的避风港,仿佛是乱世中的避难之地。他借此诗描绘深院的宁静美好,寄托自己对安宁生活的向往,以及在乱世中寻求一方净土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诗。诗中描绘了深院之内鹅儿嬉戏、蛱蝶飞舞,以及红蔷薇与碧芭蕉相映的明艳景致,营造出一种看似热烈活泼的氛围。同时,通过“下帘人昼寝”展现出庭院的幽静冷落。借对深院景物的刻画,反映出唐末知识分子在乱世中寻求宁静又难掩内心波澜的复杂心境。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对鹅儿的“嘴”、蛱蝶的“腰”进行细节刻画,如“唼喋”写鹅儿呷水之态,“轻盈”状蛱蝶飞舞之姿,还通过缀化词“鹅儿”“凤子”增添亲切之感,展现小生命的可爱,体现对景物观察入微。渲染:对形相、色彩进行细腻的渲染。通过使用“鹅儿”“凤子”这样带有亲切情感色彩的缀化词,以及“唼喋”“轻盈”这样的迭韵字,从形相、声音等方面对景物进行渲染。如“唼喋”描绘鹅儿呷水的声音,“轻盈”体现蛱蝶飞舞的姿态,“于鹅儿写其‘嘴’,则其呷水之声可闻;于蛱蝶写其‘腰’,则其翩跹舞姿如见”,使读者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庭院中的热闹景象。色彩:诗人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字,如“栀黄”“腻粉”“红”“碧”,这些色彩的搭配使画面显得繁丽。“栀黄”比简单的“黄”更具体地描绘出颜色,“腻粉”比“白”更能传达出一种色感,通过这些色彩的描绘,展现出一幅盛唐诗作中罕见的色彩绚烂的庭院小景。对比:诗中描绘的庭院内禽虫花卉的热闹景象与庭院中“下帘人昼寝”的安静形成对比。如鹅儿“唼喋”嬉戏、蛱蝶“轻盈”飞舞、红蔷薇与碧芭蕉交相辉映,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而“深院下帘人昼寝”则体现出人的安静状态,通过这种对比,更凸显出庭院的幽静。衬托:以动衬静,诗中鹅儿的嬉戏、蛱蝶的飞舞等动态描写,衬托出庭院的安静。这些小生命的活动没有被人打扰,是因为“下帘人昼寝”,用动态的景物来衬托出整体环境的静谧。

3. 分段赏析

首句“鹅儿唼啑栀黄觜,凤子轻盈腻粉腰”,诗人开篇就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鹅儿”“凤子”(即蛱蝶)的称呼,亲昵可爱,传递出诗人对这些小生命的喜爱。“栀黄觜”描绘出鹅雏黄色的嘴,颜色鲜亮具体,“唼啑”这个叠韵词,生动模拟出鹅儿呷水的声音,让人如闻其声。“腻粉腰”细腻展现蛱蝶粉白柔美的身姿,“轻盈”一词则凸显其飞舞时的轻快姿态。这两句通过对禽虫细致入微的刻画,从视觉和听觉等角度,营造出庭院中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氛围,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生命的敏锐观察和细腻描摹能力。末句“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架碧芭蕉”,笔锋一转,描绘出深院主人放下帘子,在白天安然入睡的情景。“深院”强调空间的幽深静谧,“下帘”“昼寝”进一步渲染出一种安静闲适的氛围。此时,鲜艳的红蔷薇与碧绿的芭蕉相互映衬,色彩对比鲜明,展现出庭院景色的美丽与和谐。表面上看,这是一幅无人打扰、自然自在的画面,实际上,诗人虽未直接出现,但对景物的选择和描绘中,处处透露出他对这一静谧美好场景的喜爱与沉醉。以动衬静,前面禽虫的活泼与此处的安静形成对比,更凸显出庭院的清幽宁静,也委婉传达出诗人在乱世中对一方宁静天地的向往。

4. 作品点评

表面热烈、内里冷落的诗境,映照出封建社会衰微时期知识分子的普遍心境。韩偓身处唐末,坚守气节,因不愿依附“逆臣”而遭忌恨。在“桃源难觅”的乱世,这“深院”宛如他的避风港。读者不能仅着眼于诗中平和艳丽的景致,更应洞悉作者内心的波澜。诗中“昼寝”之人,或许是借酒消愁后入眠。恰似晏殊《踏莎行》中所写:“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二者意境相通,都流露出在喧嚣世事中,寻求内心安宁而不得的惆怅与落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感慨悲凉,凄恻深婉,柔中带刚。

元赵龙祥《唐诗通》

# 辞藻富艳,色彩浓烈,对形象和色彩有细腻的体味和表现。

现代管士光《唐宋诗选》

# 精工的造境,情感隐然不漏。

现代周啸天《唐绝句史》

# 物是景中之物,景则考务映带。景物繁华艳丽,声色俱在。

现代乔继堂《国人必读唐诗手册》

# 诗意朦胧而不确指。

现代姜小青《古典文学知识》

# 李义山云:“小亭闲眠微醉消,山榴海柏枝相交。”韩致尧云:“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映碧芭蕉。”皆微词也

宋吴聿《观林诗话》

# 《文昌杂录》云:《古今注》:蛱蝶大者名“凤子”,偓诗用此。

明胡震亨《唐音戊签》

# 写深闺昼寝,而以妍丽之风景映之,静境中有华贵气。唐树义诗:“行近小窗知睡稳,湘帘如水不闻声。”虽极写静境,而含情在言外,与韩诗略同。

明末清初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群玉《赠花》

下一篇:唐·元稹《织妇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