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绪静愔愔":离别的愁绪悄然无声,
# 绪:一作情。
"牵愁暗入心":却如暗流般悄悄渗入心底。
"已回花渚棹":我曾乘船回到那繁花似锦的水边,
"悔听酒垆琴":如今却后悔在酒肆中聆听那琴音。
"菊露凄罗幕":秋菊上的露珠浸湿了罗幕,
"梨霜恻锦衾":梨花上的寒霜让锦被也显得凄凉。
"此生终独宿":我决心此生独自度过,
"到死誓相寻":至死不渝地追寻你的踪迹。
"月好知何计":月色如此美好,我却不知该如何是好,
"歌阑叹不禁":歌声停歇后,不禁长叹一声。
# 叹:一作欲,一作思。
"山巅更高处":在那更高的山巅之上,
# 高:一作何。
"忆上上头吟":我回忆起我们曾一同吟诗的时光。
晚唐诗人
韩偓(842~923),唐代诗人。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昭宗龙纪进士及第,初佐河中幕府,后历任左拾遗、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等职。因不肯依附朱全忠,被贬为邓州司马,后依附王审知,寓居福建泉安的九日山延福寺。其与姜公辅、秦系、欧阳詹被称为“南安四贤”。韩偓的诗风因时期而异。早年多写艳情,词藻华丽,有香奁体之称;晚年多写唐末变乱及个人遭际,感时伤怀,风格慷慨悲凉。主要作品有《伤乱》《春尽》《安贫》等。今传《香奁集》《韩内翰别集》。
1. 分段赏析
“别绪静愔愔,牵愁暗入心”,恰似寒潭落雪,将那份欲说还休的怅惘,无声浸透骨髓。为解这噬心之痛,他也曾强作欢颜,流连于脂粉香阵。酒肆歌楼中,他倚红偎翠,试图以笙歌艳舞麻痹神伤,然而“已回花渚棹,悔听酒垆琴”道尽荒唐:画舫笙歌终成过眼云烟,反让那支未竟的琴曲,如毒刺般扎进旧伤,徒留满襟悔恨与萧索。归途孤舟载满冷月清辉,独居的轩窗被秋霜染成银白。“菊露凄罗幕,梨霜恻锦衾”中,寒露浸透的何止是罗幕锦衾,分明是那颗被相思熬煎得千疮百孔的心。辗转难眠间,他忽如醍醐灌顶,对着冷月立誓:“此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这八字如金石掷地,在死寂的夜里撞出决绝的回响,将余生孤绝的轮廓,刻进苍茫天命。奈何月华如水,偏照无眠人。“月好知何计,歌阑叹不禁”里,他对着清辉引吭高歌,唱到星河低垂,唱到露水沾湿青衫。恍惚间又见伊人立于云巅,素手拂过嶙峋山石,余音漫过层峦:“山巅更高处,忆上上头吟”——这隔世的和鸣,终成他余生反复咀嚼的苦涩,在每一次月升时,化作心口滚烫的烙印。
上一篇:唐·罗隐《梅花》
下一篇:唐·麻温其《登岳阳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