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í
shàng

朝代:唐作者:赵嘏浏览量:2
zhèng
lián
jiā
yuè
shēn
zuò
chí
shàng
nuǎn
huí
yàn
yàn
shēng
yóu
yǒu
zhōu
jiāng
àn
rén
guī
jìn
qíng

译文

正怜爱这轮美好的月色,深夜独自静坐池边,池面上暖意回升,传来燕雁的叫声。江岸边仍系着几叶渔舟,可故人都已归去,独留我一人,心中是怎样的孤寂之情。

逐句剖析

"正怜佳月夜深坐":正怜爱这轮美好的月色,深夜独自静坐池边,

"池上暖回燕雁声":池面上暖意回升,传来燕雁的叫声。

"犹有渔舟系江岸":江岸边仍系着几叶渔舟,

"故人归尽独何情":可故人都已归去,独留我一人,心中是怎样的孤寂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池上》是唐代诗人赵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图景,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起笔两句“佳月”流辉、“燕雁声”幽咽,以清寂之景铺陈静谧氛围——月辉漫洒的夜空下,北归雁群的清唳掠过空际,虽闻声而更显四野阒寂,未言“静”而静意自溢。后两句笔锋轻转,“渔舟系岸”的视觉意象与“故人归尽”的情感落差形成强烈对照:江畔泊舟的轮廓在月色中愈显清晰,而曾经相伴的同游之人却已散作天涯尘。结句“独何情”以反诘收束,似一声叹息荡开层层涟漪。赵嘏深谙以景写情之道,诗中“佳月”“燕雁”“渔舟”等自然意象皆非单纯写景,而是人情的外化——月是相思的见证者,雁是时光的传递者,舟是归期的隐喻体。尤其“暖回燕声”中“暖”字尤见匠心,既切春寒渐褪的气候特征,更暗藏诗人对旧年同游、共赏春景的温馨追忆,以一字之温,融景语为情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

赵嘏(806?~852),唐代诗人。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会昌进士,大中年间,任渭南尉,世称赵渭南。赵嘏颇有诗名,尤工七言律诗,清圆流畅,律切工稳,与杜牧、许浑的诗风相近。诗作中时有警句,所作“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二句,为杜牧激赏,称其“赵倚楼”。代表作品有《长安秋望》《寄归》。著有《渭南诗集》2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赵嘏任职渭南尉期间(842-852年)。彼时诗人目送友人接连离京归乡,面对离群之景,借由月夜池畔独坐的幽寂场景,将别绪离情融入空蒙夜色,深婉抒发了对故交星散的怅惘心曲。诗中“燕雁声”以秋雁哀鸣暗喻时序流转,既点染秋夜氛围,又隐现岁月更迭的苍茫;“渔舟系岸”的静景则隐喻着人生如寄的漂泊之境——舟系岸而心难泊,恰是唐代士人群体普遍的生存写照:或为仕途辗转,或因生计飘蓬,在聚散无常中咀嚼着身世浮沉的况味。诗人以景语写情语,于寻常物象中钩沉时代漂泊的集体记忆,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赵嘏的《池上》是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以月夜池畔为背景,通过描绘“佳月”“燕雁声”“渔舟”等自然意象,营造出静谧清冷的意境。诗中“故人归尽独何情”等句,借景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散的孤寂之感,以及对时光流逝、人生聚散无常的深沉喟叹,体现了作者在闲适表象下隐藏的怅惘与对友情的珍视。

2. 写作手法

白描:“正怜佳月夜深坐,池上暖回燕雁声”​​:直接描绘月夜池边的静谧景象,仅用“佳月”“燕雁声”等意象便勾勒出春夜的温暖与生机,语言平实却画面感极强。对比:“池上暖回燕雁声”​​“燕雁声”的生机​​与​​“故人归尽”的萧索​​形成鲜明对照,凸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时光流逝的无奈。双关:​“池上暖回燕雁声”“燕雁声”表层指池上燕雁的鸣叫声,暗含春意渐浓;深层或隐喻诗人对故人消息的期待,却因“故人归尽”而落空。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先展示人物形象“小娃”,刻画一个孩童的形象;动作“撑小艇”和“偷采白莲”表现其调皮可爱和无拘无束的天性,景物“白莲”象征纯洁自然,语言质朴流畅,传达出一种轻松的生活气息。后两句“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中,“不解”凸显孩童的懵懂无知,表达技巧上使用转折手法,从行动转到结果;“浮萍一道开”通过景物细节,形成动态画面,留下的一道痕迹暗示天真的后果,艺术手法上借小事寓大意,主题鲜明,抒发了对童真童趣的赞美,思想感情轻松幽默,浅显中蕴含着对纯真本性的思考。整首诗以小见大,内容主题集中在日常生活场景中,语言精炼无冗余,体现白居易平易近人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建《寒食》

下一篇:唐·罗隐《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