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璪画古松":张璪画古松,
# 张璪:唐代画家,字文通,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擅画树石山水,曾因事被贬为衡州司马。事详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
"往往得神骨":往往得神韵风骨。
"翠帚扫春风":翠绿的松针吹拂春风,
# 翠帚:形容松树枝叶之颜色与形状。
"枯龙戛寒月":形容松树枝干如龙之躯干,松树之皮如龙之鳞。
# 戛:同“戛”,敲击。,枯龙:形容松树枝干如龙之躯干,松树之皮如龙之鳞。
"流传画师辈":这种画艺流传到画师辈那里,
# 流传:流俗,平庸。
"奇态尽埋没":美妙的姿态完全被埋没。
"纤枝无萧洒":他们画的细小的枝条姿态呆板不自然,
"顽干空突兀":坚硬的主干空自高耸和突兀。
"乃悟埃尘心":我这才领悟尘世的心境,
"难状烟霄质":难以描绘云霄的形质。
"我去淅阳山":我不如去淅阳山,
# 淅阳:《旧唐书·地理二·山南东道》卷三九:“均州下,隋淅阳郡之武当县。”元稹有庄在此,参卷19《西归绝句十二首》。
"深山看真物":到深山里看真实的古松呢。
中唐诗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作者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洛阳人,北魏皇族后裔。曾任监察御史,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诗歌领域,其与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称“元白”,所作乐府,对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暴露。在小说领域,《莺莺传》以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刻画,影响了后世的《西厢记》。在散文领域,元稹的制诰创作最值得关注。著作被整理为《元氏长庆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诗人对张璪及其他画师所画松树的观感。先高度赞扬张璪画松能精准把握松树的神骨,用形象比喻展现其笔下松在春风与寒月中的独特姿态。而后批评其他画师,他们所画松树失去奇态,纤枝不潇洒,树干徒显突兀。诗人借此体现出不同画师画技的差异,表达了对张璪高超画技的赞美,同时感慨世俗之心难以描绘松树的超凡气质,传达出对自然真实松树的向往,期望从自然中领略松之真意。
2. 写作手法
比喻:“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将松树的翠枝比作“翠帚”,把松树的枯干比作“枯龙”,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张璪画中松树在不同情境下的姿态,展现出松树的神韵,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画中松的独特魅力。对比:将张璪画松“往往得神骨”与“流传画师辈,奇态尽埋没。纤枝无萧洒,顽干空突兀”进行对比,突出张璪画技的高超,以及其他画师在描绘松树神韵方面的欠缺,从而强化了诗人对张璪画松的赞美和对其他画师的惋惜之情。托物言志:通过对画松的品评,以松树象征超凡脱俗的气质,表达诗人对这种气质的追求,以及对世俗平庸的摒弃。诗人认为世俗的“埃尘心”难以描绘松树“烟霄质”,借此表明自己追求自然本真、超凡境界的志向。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张璪画古松,往往得神骨。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诗人开篇直接点明张璪画古松的特点是能得松树的神骨,肯定其画技高超。随后用“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两个形象的比喻,分别从春天和寒夜两个不同的时间维度,描绘张璪画中松树的动态与神韵。“翠帚扫春风”展现出松树枝叶在春风中摇曳的姿态,“枯龙戛寒月”则刻画了松树枯干在寒月下的苍劲,让读者对张璪画松的奇妙有了具体的感受,为下文对比其他画师的画做铺垫。中间四句:“流传画师辈,奇态尽埋没。纤枝无萧洒,顽干空突兀”,笔锋一转,描述其他画师所画的松树。与张璪形成鲜明对比,这些画师未能展现出松树的奇妙姿态,他们笔下的纤枝没有潇洒之态,树干只是突兀地存在,却缺乏神韵。通过这种对比,更凸显出张璪画松的独特与卓越,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其他画师未能画出松树真意的惋惜。后四句:“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诗人由前面的对比引发感悟,意识到怀有世俗之心,很难描绘出松树那种超凡脱俗的气质。最后表示要前往淅阳山,到深山中去观看真实的松树,传达出诗人对自然本真的追求,希望从真实的松树中领略其真正的神韵,也进一步深化了诗歌对超凡境界向往的主题。
4. 作品点评
作者谈论的话题虽聚焦于画松,但其所阐述的见解,却有着放之诸多领域皆准的普遍意义。
上一篇:唐·刘禹锡《同乐天登栖灵寺塔》
下一篇:唐·徐夤《惜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