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óng
tiān
dēng
líng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2
xiāng
xié
jué
nán
jiǔ
céng
yún
wài
lán
gān
rán
xiào
bàn
tiān
shàng
xiàn
yóu
rén
yǎn
kàn

译文

我们一步一步相互搀扶着攀登,丝毫不觉得登塔有多么艰难,终于登上了高耸入云的栖灵寺塔,在那仿佛高入九层云霄之外的塔顶,我们倚靠着栏杆。突然间,我们的欢声笑语在半空中响起,无数的游人都纷纷抬起头,朝着我们所在的塔顶仰望。

逐句剖析

"步步相携不觉难":我们一步一步相互搀扶着攀登,丝毫不觉得登塔有多么艰难,

# 相携:互相搀扶。

"九层云外倚阑干":终于登上了高耸入云的栖灵寺塔,在那仿佛高入九层云霄之外的塔顶,我们倚靠着栏杆。

# 阑干:同“栏杆”。

"忽然笑语半天上":突然间,我们的欢声笑语在半空中响起,

"无限游人举眼看":无数的游人都纷纷抬起头,朝着我们所在的塔顶仰望。

# 举眼:举目,抬起眼睛(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同乐天登栖灵寺塔》为唐代刘禹锡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描绘他与白居易(乐天)同登栖灵寺塔的经历。诗中后三句,“九层云外倚阑干”,借“九层云外”夸张塔之高耸入云;“忽然笑语半天上”,从声音传来方向凸显所处位置之高,且传达出登顶的欢快;“无限游人举眼看”,侧面烘托出塔顶的瞩目与高不可攀。而首句“步步相携不觉难”堪称点睛之笔,它既描绘了两人登山时相互扶持的画面,展现深厚情谊,又蕴含哲理,表明在朋友陪伴下,艰难攀登也能变得轻松,揭示面对困难时,团结协作能助力克服困境的普遍道理,全诗短短四句,却将登塔之景、朋友之情与人生智慧完美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刘禹锝年谱》与《刘禹锡诗文系年》的记载,《同乐天登栖灵寺塔》这首诗创作于宝历二年(826)的冬天。当时,刘禹锡与白居易(字乐天)在扬州停留了较长时间。从白居易诗集中的《与梦得同登栖是塔》里“半月悠悠在广睦,何楼何塔不同登。其怜筋力犹堪在。上到栖灵第九层”可以看出,是白居易先作诗,刘禹锡随后进行了唱和。在此期间,二人情谊深厚,一同游览扬州的栖灵寺塔,这座塔高耸入云,景致非凡。他们在游览过程中,被眼前的景色所触动,诗兴大发,各自以诗记录下此次同登栖灵寺塔的经历与感受,为后世留下了这段文坛佳话,也让我们得以透过诗作,领略彼时二人的心境与扬州的人文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同乐天登栖灵寺塔》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中,刘禹锡与乐天一同攀登栖灵寺塔,以细腻笔触描绘出登塔所见之景。开篇,诗人对塔周环境展开描写,摇曳的草木、朦胧的山峦,生动呈现出登塔前的期待氛围。登塔时,巧用飞鸟、云霞等意象,飞鸟绕塔、云霞环塔,既凸显塔的高耸入云,又暗示诗人内心的变化。登顶后,广袤天地尽收眼底,蜿蜒江河、星罗村落,壮阔之景跃然纸上。刘禹锡将快乐与豁达心境融入景色描写,借景抒情。整首诗不仅展现了登高望远的生动景象,还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和豁达的处世态度,尽显其高超的诗歌创作艺术。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首句“步步相携不觉难”运用了细节描写。诗人细致描绘了与乐天一同登塔时相互搀扶的动作,“步步”强调每一步的紧密相随,生动展现出两人携手同行的画面。从这个细节中,既能体现出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在攀登艰难高塔的过程中相互支持,又能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在朋友陪伴下,困难也变得不再艰难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温暖且积极的情感基调。夸张:“九层云外倚阑干”“忽然笑语半天上”两处运用了夸张手法。“九层云外”极力夸大了栖灵寺塔的高度,仿佛已经超越了云层,到达了极高的天际,让读者对塔的巍峨有了极为强烈的感知。“忽然笑语半天上”则夸张地表明他们站在塔顶,欢声笑语仿佛是从半空中传来,进一步强化了塔高入云的效果,同时也生动地展现出诗人与乐天登顶后的畅快心情,那种自由、愉悦的状态通过夸张的描写跃然纸上。侧面烘托:尾句“无限游人举眼看”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诗人不直接描述塔的高度或自身的状态,而是通过描写众多游人抬头仰望的动作,从侧面烘托出他们站在塔顶的与众不同以及所处位置的极高。众多游人的关注,凸显出塔顶的特殊与瞩目,让读者能从侧面感受到栖灵寺塔的高耸入云,以及诗人和乐天在塔顶的独特风姿,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与表现力。

3. 分段赏析

刘禹锡的《同乐天登栖灵寺塔》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徐徐展开了一段登高望远的美妙旅程,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与乐天携手登顶时的愉悦心境与豁达情怀。诗开篇“步步相携不觉难”,看似平淡无奇的寥寥数语,实则蕴含着无尽的温情与力量。“步步”一词,将二人登山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具象化,让读者仿若能看到他们相互扶持、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行的模样。攀登高塔,本是体力与意志的双重考验,然而在彼此的陪伴下,艰难险阻皆化为乌有。此句不仅是对登山场景的写实,更深刻地揭示了友谊在人生道路上的非凡意义。真正的挚友,正是在困境中相互鼓励、携手共进,使原本崎岖的道路变得不再艰难,让前行的脚步充满力量与勇气。随着诗句推进,“九层云外倚阑干”将读者的视野瞬间拉至高空。“九层云外”这般大胆且夸张的表述,如同一把神奇的画笔,勾勒出栖灵寺塔高耸入云、直插霄汉的雄伟身姿。诗人与乐天此刻已置身于云层之上,凭栏而立,尘世的喧嚣与纷扰皆被远远抛在脚下。他们眼前是广袤无垠的天空,脚下是连绵起伏的大地,仿佛成为了天地间的主宰。这种超脱尘世的意境营造,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对自由与高远境界的向往与追求。“忽然笑语半天上”则为这幅画卷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在这高耸入云的塔顶,诗人与乐天的心情达到了极致的欢愉。他们的笑声毫无顾忌地在半空中回荡,这笑声中饱含着对登顶的喜悦,对彼此陪伴的珍惜,更有着挣脱尘世束缚后的畅快淋漓。这笑声仿佛具有穿透云层的力量,向世人宣告着他们的自由与洒脱。此时的他们,已然忘却了生活中的烦恼与忧愁,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与升华,达到了一种与天地相融的美妙境界。诗的结尾“无限游人举眼看”,视角一转,从诗人自身的体验延伸至他人的反应。众多游人纷纷抬头仰望,那“无限”的数量,既凸显了诗人与乐天所处位置的高不可攀,又暗示了他们的行为与心境已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这些游人的仰望,不仅仅是对塔顶二人所处高度的惊叹,更是对他们超脱尘俗、追求自由境界的钦佩与向往。诗人以这一巧妙的结尾,拓宽了诗歌的意境,引发读者对人生境界与追求的深入思考。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却又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哲理。通过对登山过程、塔顶景象以及心境变化的细腻描绘,刘禹锡将友谊的珍贵、对自由境界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仿佛能亲身感受到诗人与乐天攀登时的坚定步伐,登顶后的畅快笑声,以及那份超脱尘世的豁达心境。这首诗不仅是对一次登高经历的记录,更是对美好友谊、高远人生追求的热情礼赞,让后人在千年之后,依然能从中汲取力量与灵感。

4. 作品点评

刘禹锡在《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里,以简洁语言,将与乐天登塔的过程娓娓道来。起笔勾勒出登塔前的期待,沿途对花草等景物的描绘细腻,暗示心境渐趋平和。登顶后,山川大地的壮阔之景映入眼帘,诗人借景抒情,尽显内心的宁静豁达。同时,登塔途中与乐天的相伴,每一个互动都满含深厚情谊,由此引发对人生追求的思索。整首诗既展现出超脱尘俗的境界,又饱含对友谊的珍视,彰显出诗人高远的精神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顾非熊《秋月夜》

下一篇:唐·元稹《画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