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长安":遥望京师长安,
"前程渺渺鬓斑斑":只觉前程渺茫而今已是两鬓斑白。
"南来北往随征雁":我追随那南来北往的征雁,
# 征雁:指来往于南北两地的大雁。
"行路艰难":经历多少险难。
# 行路艰难:喻求取功名的艰难。
"青泥小剑关":走过泥泞险峻的青泥小剑关,
# 青泥小剑关:指青泥岭如同剑关。
"红叶湓江岸":到过地势低湿的红叶湓江岸,
# 湓江岸:指白居易《琵琶行》中所写之地。
"白草连云栈":穿越过白草翻卷的连云栈。
# 连云栈:在今陕西汉中,为古时川陕通道。,白草:北方之草,坚挺。
"功名半纸":得了个半纸功名,
# 功名半纸:形容功名微不足道。
"风雪千山":不得不奔走于风雪千山。
元代散曲作家
张可久(1280~1350?),元代散曲作家。号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移居杭州。延祐末年任绍兴路吏,历桐庐典史、徽州路税务大使等职,后归隐西湖以终。张可久能诗词,尤以散曲知名于世,与散曲作家乔吉并称“张乔”或“乔张”。今存其小令八百五十余首,套曲九套。作品风格清雅明丽,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常常熔铸诗词名句。《太和正音谱》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如瑶天笙鹤”。生前曾编定《今乐府》《吴盐》《苏堤渔唱》《新乐府》四种散曲集,已散佚。今传有《张小山小令》《小山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代散曲,也是一首羁旅题材的作品。描绘了作者遥望长安,感慨前程渺茫、两鬓斑白,如同征雁般南来北往,历经行路艰难。借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等艰难险阻的景象,写出了旅途的艰辛,以及对追求功名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在求仕之路上的困苦、无奈,以及对人生坎坷的悲叹。
2. 分段赏析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作者以长安借喻元朝廷所在的大都。当他遥望大都时,那地方恰似自己的前程,一片渺茫,而自己却已两鬓斑白。一个“望”字,巧妙地暗示出作者内心渴望被朝廷重用,却始终未能如愿以偿的遗憾。“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按理说作者已至该退休归家的年纪,可迫于生计,仍不得不在艰难的路途上继续奔波,如同征雁般“南来北往”。此句中的“随”字,生动地传达出作者仕途坎坷、身不由己的伤感。“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这三句构成鼎足对。鼎足对,是由三个互为对偶的句子组成的对联形式,其中第一句可与第二句相对,第二句能和第三句相对,第三句也可直接与第一句相对。这种形式起源于汉代民谣,在元代散曲中颇为常见,比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里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便是经典例子。在张可久的《殿前欢・客中》里,通过鼎足对列举出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等关山要地,将“南来北往”的奔波具象化,生动地凸显出“风雪千山”路途的艰难。“青泥”自古便是甘、陕入蜀的重要通道。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此地“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李白在《蜀道难》中也曾描述“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足见其地势险峻。在这首小令的鼎足对中,除“青泥”外,“剑关”“湓江”“连云栈”等地名,也无一不是地势险要之处。作者一路走来,历经泥泞险峻的青泥小剑关,到过地势低湿的红叶湓江岸,穿越过白草翻卷的连云栈,可谓踏遍万水千山。结尾“功名半纸,风雪千山”两句,深刻地道出了当时众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人生坎坷的悲剧。他们虽深知所追求的功名不过如此,并非至关重要,却依旧难以挣脱名利的束缚。作者明明知晓“前程渺渺”,身为小吏,却仍不得不奔走于风雪弥漫的千山之间。这样的感慨,饱含着面对辛酸人生时的无奈与痛苦。
3. 作品点评
《殿前欢・客中》在艺术上特色鲜明。语言简洁凝练,却蕴含深沉情感,“功名半纸,风雪千山”短短数字,便将人生的无奈与艰辛展现得淋漓尽致。写作手法上,鼎足对的运用使句式工整,增强了表现力与节奏感;借景抒情自然流畅,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刻。深刻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在仕途不顺、人生坎坷中的内心世界。在张可久的作品中,此曲体现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与独特的散曲创作风格,对研究元代散曲及当时文人的生活、思想状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此曲抒怀,情感悲凉沉郁,虽境况惨淡,却既不怒发冲冠,也不怨天尤人,这既表现了一种面对沉沦潦倒的无奈,也表现了张可久散曲“怨而不怒”的特点。
中国散曲研究会会长赵义山《元曲鉴赏辞典》
# 曲以蜀道之难喻仕途之艰,用意与李太白略同。惟曲子要“说尽道透”,与诗异趣,故结二句明白揭出:“功名半纸,风雪千山。”既知“前程渺渺”,况又“鬓斑斑”,还得去履艰涉险,足可见出小山的无奈,元代士人之竭蹶。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评》
上一篇:元·吴镇《渔父三首(其二·二)》
下一篇:元·王哲《西江月·堪叹西南地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