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àn
殿
qián
huān
·
·
zhōng

朝代:元作者:张可久浏览量:3
wàng
cháng
ān
qián
chéng
miǎo
miǎo
bìn
bān
bān
nán
lái
běi
wǎng
suí
zhēng
yàn
xíng
jiān
nán
qīng
xiǎo
jiàn
guān
hóng
pén
jiāng
àn
bái
cǎo
lián
yún
zhàn
gōng
míng
bàn
zhǐ
fēng
xuě
qiān
shān

译文

遥望京师长安,只觉前程渺茫而今已是两鬓斑白。我追随那南来北往的征雁,经历多少险难。走过泥泞险峻的青泥小剑关,到过地势低湿的红叶湓江岸,穿越过白草翻卷的连云栈。得了个半纸功名,不得不奔走于风雪千山。

逐句剖析

"望长安":遥望京师长安,

"前程渺渺鬓斑斑":只觉前程渺茫而今已是两鬓斑白。

"南来北往随征雁":我追随那南来北往的征雁,

# 征雁:指来往于南北两地的大雁。

"行路艰难":经历多少险难。

# 行路艰难:喻求取功名的艰难。

"青泥小剑关":走过泥泞险峻的青泥小剑关,

# 青泥小剑关:指青泥岭如同剑关。

"红叶湓江岸":到过地势低湿的红叶湓江岸,

# 湓江岸:指白居易《琵琶行》中所写之地。

"白草连云栈":穿越过白草翻卷的连云栈。

# 连云栈:在今陕西汉中,为古时川陕通道。,白草:北方之草,坚挺。

"功名半纸":得了个半纸功名,

# 功名半纸:形容功名微不足道。

"风雪千山":不得不奔走于风雪千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殿前欢・客中》是元代张可久创作的一首散曲。此曲以羁旅漂泊为题材,表达了作者在求仕途中的艰辛与无奈。运用鼎足对的写作手法,生动展现旅途艰难。开篇点明滞留客中的缘由,中间用鼎足对描绘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等地的艰险,尾句以“功名半纸,风雪千山”感慨功名虚幻、人生坎坷。全曲情感沉郁,语言精炼,体现了元代散曲质朴直白又意境深远的特点,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无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散曲作家

张可久(1280~1350?),元代散曲作家。号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移居杭州。延祐末年任绍兴路吏,历桐庐典史、徽州路税务大使等职,后归隐西湖以终。张可久能诗词,尤以散曲知名于世,与散曲作家乔吉并称“张乔”或“乔张”。今存其小令八百五十余首,套曲九套。作品风格清雅明丽,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常常熔铸诗词名句。《太和正音谱》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如瑶天笙鹤”。生前曾编定《今乐府》《吴盐》《苏堤渔唱》《新乐府》四种散曲集,已散佚。今传有《张小山小令》《小山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殿前欢・客中》由元代张可久所作。张可久一生仕途崎岖,才华横溢却不得志,当时统治者轻视知识分子,他内心充满矛盾。此曲便是他为抒发心中感慨不平、酸楚隐衷而创作,通过描述自己南来北往、奔波于求仕途中的经历,表达对人生境遇的无奈与悲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元代散曲,也是一首羁旅题材的作品。描绘了作者遥望长安,感慨前程渺茫、两鬓斑白,如同征雁般南来北往,历经行路艰难。借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等艰难险阻的景象,写出了旅途的艰辛,以及对追求功名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在求仕之路上的困苦、无奈,以及对人生坎坷的悲叹。

2. 分段赏析

“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作者以长安借喻元朝廷所在的大都。当他遥望大都时,那地方恰似自己的前程,一片渺茫,而自己却已两鬓斑白。一个“望”字,巧妙地暗示出作者内心渴望被朝廷重用,却始终未能如愿以偿的遗憾。“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按理说作者已至该退休归家的年纪,可迫于生计,仍不得不在艰难的路途上继续奔波,如同征雁般“南来北往”。此句中的“随”字,生动地传达出作者仕途坎坷、身不由己的伤感。“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这三句构成鼎足对。鼎足对,是由三个互为对偶的句子组成的对联形式,其中第一句可与第二句相对,第二句能和第三句相对,第三句也可直接与第一句相对。这种形式起源于汉代民谣,在元代散曲中颇为常见,比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里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便是经典例子。在张可久的《殿前欢・客中》里,通过鼎足对列举出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等关山要地,将“南来北往”的奔波具象化,生动地凸显出“风雪千山”路途的艰难。“青泥”自古便是甘、陕入蜀的重要通道。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此地“悬崖万仞,上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李白在《蜀道难》中也曾描述“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足见其地势险峻。在这首小令的鼎足对中,除“青泥”外,“剑关”“湓江”“连云栈”等地名,也无一不是地势险要之处。作者一路走来,历经泥泞险峻的青泥小剑关,到过地势低湿的红叶湓江岸,穿越过白草翻卷的连云栈,可谓踏遍万水千山。结尾“功名半纸,风雪千山”两句,深刻地道出了当时众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人生坎坷的悲剧。他们虽深知所追求的功名不过如此,并非至关重要,却依旧难以挣脱名利的束缚。作者明明知晓“前程渺渺”,身为小吏,却仍不得不奔走于风雪弥漫的千山之间。这样的感慨,饱含着面对辛酸人生时的无奈与痛苦。

3. 作品点评

《殿前欢・客中》在艺术上特色鲜明。语言简洁凝练,却蕴含深沉情感,“功名半纸,风雪千山”短短数字,便将人生的无奈与艰辛展现得淋漓尽致。写作手法上,鼎足对的运用使句式工整,增强了表现力与节奏感;借景抒情自然流畅,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刻。深刻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在仕途不顺、人生坎坷中的内心世界。在张可久的作品中,此曲体现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与独特的散曲创作风格,对研究元代散曲及当时文人的生活、思想状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曲抒怀,情感悲凉沉郁,虽境况惨淡,却既不怒发冲冠,也不怨天尤人,这既表现了一种面对沉沦潦倒的无奈,也表现了张可久散曲“怨而不怒”的特点。

中国散曲研究会会长赵义山《元曲鉴赏辞典》

# 曲以蜀道之难喻仕途之艰,用意与李太白略同。惟曲子要“说尽道透”,与诗异趣,故结二句明白揭出:“功名半纸,风雪千山。”既知“前程渺渺”,况又“鬓斑斑”,还得去履艰涉险,足可见出小山的无奈,元代士人之竭蹶。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吴镇《渔父三首(其二·二)》

下一篇:元·王哲《西江月·堪叹西南地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