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g
xiàng
gōng
yǒng
zhī
huā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2
shǔ
guó
huā
jǐn
yuè
táo
jīn
kāi
qióng
shù
xiāng
shì
jīng
lái
qiě
shǎng
tóng
xīn
chù
yōu
bié
cuī
jiā
rén
yǒng
dài
hán
méi

译文

蜀地的花已落尽,越境的花正在盛开。艳的色彩如同琼树,芳香的气息好似从遥远的月宫飘来。且赏它们的同心之处,不必担忧枝叶相妒。佳人如果要歌咏赞美,何必一定要等待寒梅开放呢?

逐句剖析

"蜀国花已尽":蜀地的花已落尽,

# 蜀国:指今四川省。

"越桃今已开":越境的花正在盛开。

# 越桃:栀子花的别名。

"色疑琼树倚":艳的色彩如同琼树,

# 琼树:仙树,道教称天帝所居之处。

"香似玉京来":芳香的气息好似从遥远的月宫飘来。

"且赏同心处":且赏它们的同心之处,

"那忧别叶催":不必担忧枝叶相妒。

"佳人如拟咏":佳人如果要歌咏赞美,

# 拟咏:准备写诗,有写诗的想法。,佳人:美人,多指女性。

"何必待寒梅":何必一定要等待寒梅开放呢?

# 待:等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令狐相公咏栀子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给当朝宰相令狐楚的一首和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栀子花的美丽与芬芳,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对友情的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送李中丞赴楚州》创作于开成元年(836)或开成二年(837),当时令狐楚身处兴元府。依据栀子花花期,以及诗中所提及的“蜀国花已尽,越桃今已开”和“佳人如拟咏,何必待寒梅”句,可知令狐楚的原诗应创作于开成元年或开成二年的夏秋时节,而禹锡的和诗时间亦应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间接抒情:情景交融:“香似玉京来”一句,把越桃的香气与神秘的“玉京”(道家称天帝所居之处)相联系。诗人通过这种想象,将现实中的花香赋予了浪漫的色彩,仿佛这股香气并非仅仅来自人间的花朵,而是带着一种仙风道骨的神秘气息。这种写法将嗅觉上的感受与心理上的向往、崇敬之情相结合,使读者在感受花香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内心的精神追求。象征:“佳人如拟咏,何必待寒梅”中,佳人可以被看作是美好事物的化身。诗人将佳人与寒梅进行比较,意味着佳人本身就具有和寒梅一样值得赞美的品质。寒梅在寒冬开放,常被视为高洁、坚韧的象征。这里诗人用佳人来隐喻寒梅,或者说用寒梅来烘托佳人,表达了对美好品质的赞赏,同时也拓宽了诗歌的内涵,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联想到更多的美好意象。用典:“香似玉京来”中使用了“玉京”的典故。玉京在古代文化中有多重含义,它代表着一个遥远而神圣的地方,是仙境的代名词。诗人借助这个典故,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还使越桃的香气具有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这种用典手法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联想到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宫仙境,从而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2. 分段赏析

“蜀国花已尽,越桃今已开”此联通过对比,描绘出时节的更迭。“蜀国花已尽”点明了蜀地的花卉已经凋零殆尽,暗示着一个季节的结束。而“越桃今已开”则将视角转移到越地,桃花正盛开,展现出春天的气息和生机。这种地域与时间的交错,为全诗奠定了一种时空流转的基调,也引出了下文对桃花的进一步描写。“色疑琼树倚,香似玉京来”这两句着重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来刻画桃花。“色疑琼树倚”,将桃花的颜色比作美玉般的琼树,形象地写出了桃花颜色的晶莹剔透、温润洁白,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香似玉京来”,“玉京”在古代常用来指代仙境,诗人用“玉京”来形容桃花的香气,仿佛这香气是从仙境中飘然而至,增添了桃花的神秘色彩和高贵气质,让人感受到桃花的芬芳馥郁。“且赏同心处,那忧别叶催”“且赏同心处”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珍惜和欣赏之情,“同心处”可能寓意着诗人与友人或知己一同欣赏桃花的美好时光,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那忧别叶催”则透露出一种豁达的态度,诗人认为在这美好的时刻,不必为离别而担忧,即使有落叶催促着时光流逝,也不必心生忧愁,要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佳人如拟咏,何必待寒梅”“佳人如拟咏”,将桃花比作佳人,赋予了桃花以人的特质和情感,诗人想要赞美这美丽的桃花,就如同想要赞美一位佳人一样。“何必待寒梅”,表明在诗人眼中,桃花的美丽和价值并不逊色于寒梅,不需要等到寒梅开放时才去吟咏赞美,强调了桃花自身的独特魅力和值得被赞美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登峨眉山》

下一篇:唐·许浑《秋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