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外九华英":这来自剑门关外的名茶“九华英”,
# 剑外:剑阁以南的蜀中地区。
"缄题下玉京":是随着书信一起抵达玉京的。
# 玉京:崔湜《襄阳即事(一作江楼有怀)》诗注。,缄题:这里指书信。
"开时微月上":开启茶封时,微微的月亮正爬上天空,
"碾处乱泉声":碾茶声听起来似乱泉在耳边跃动。
"半夜邀僧至":夜半时分邀请僧友一起品赏,
# 邀:一作招。
"孤吟对竹烹":对着竹林独自吟诗,烹煮这香茗。
# 竹:一作月。
"碧流霞脚碎":煮出的茶汤碧绿,如云霞碎片般散落,
# 流:一作沈。
"香泛乳花轻":香气四溢,茶沫轻盈地泛起。
# 乳花:即石花。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九《金部殷孽附录》:“石花是钟乳滴于石上迸散,日久积成如花者。”又石花,烹茶所起的泡沫。
"六腑睡神去":饮下这茶,仿佛六腑中的睡意都被驱散,
"数朝诗思清":接连数日,诗思都格外清晰。
# 数朝:几天。
"其余不敢费":其余的茶叶我舍不得浪费,
# 余:剩下的。,其:一作月。
"留伴读书行":要留下来陪伴我读书的时光。
# 读:一作肘
唐代大臣
李德裕(787~850),唐代大臣。字文饶,初名缄,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宰相李吉甫之子,早年以门荫入仕,主张大臣应用公卿子弟。历任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兵部侍郎、兵部尚书、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加官至太尉,封卫国公。在牛李党争中,是李党的领袖。李德裕少好学,反对浮华风尚,不过分追求华丽的文风。他的作品不事雕琢藻饰,注重内容,真挚感人。著有《会昌一品集》《次柳氏旧闻》《文武两朝献替记》《会昌伐叛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茶诗。诗人描写了友人从远方寄来的九华山茶,从收到茶叶、开启茶封,到碾茶、煮茶、邀僧共品等一系列品茶过程,细致刻画了煮茶时茶汤色泽如碎霞、香气似乳花轻泛的美妙景象,以及品茶后通体舒畅、诗思清明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寄茶的感激之情,以及通过品茶获得身心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同时体现出诗人以茶相伴、追求高雅精神生活的态度。
2. 分段赏析
诗的大意是说,老友从遥远的四川(诗中所说的“剑外”,就是剑门关之外的巴蜀之地)托人给他捎来上好的茶叶。“剑外”的茶抵达京城后,他便迫不及待在夜里拆封。先是把茶叶碾碎,再用火慢慢煎煮。煮好之后,他赶忙邀请僧人一同品茗。品茶过后,诗人只觉“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那种清新的感受妙不可言。剩下的茶叶,他丝毫不敢浪费,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打算等读书的时候再品,足见他对这茶叶的珍视。“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首先是这茶的产地——“剑外”,也就是巴蜀。巴蜀可是茶叶的发源地。这里地处内陆,气候温暖湿润,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早在秦代,巴蜀就有了制茶业。到了西汉,成都成了中国茶业最早的集散中心和消费中心,后来茶文化更是逐步向东南地区传播开来。到了唐代,巴蜀所产茶叶更是成为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贸易的重要商品。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制作工艺,让巴蜀茶叶的名声向来响亮。所以,李德裕这位朋友寄来的茶叶,定是难得的精品,诗人自然珍爱有加。其次是请僧人一同饮茶。请僧人喝茶,是当时文人的一种风尚。当时,禅宗在佛教中颇为盛行,其崭新的思想观念成了那个时代的一种意识形态。很多文人都热衷于和僧人谈禅,希望能接受禅宗文化的熏陶。而且,不少寺院自己就种植、生产茶叶。和尚们在种植茶树、采摘茶叶、煎水烹茶以及品评茶叶好坏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一套学问。邀请僧人一起喝茶,既增添了喝茶的意趣,也增添了一份文化内涵,所以很快成为一种流行风潮。“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诗歌对环境和茶汤的描写,都特别注重一个“清”字。诗里的“微月”“泉声”,营造出夜间清幽的氛围;“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孤吟”的竹,流露着清幽的情怀;“碧流霞脚碎,香泛乳花轻。”还有那“碧流”般的茶汤,“乳花”似的茶沫,无不透着清新之感。“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诗人喝了茶之后,五脏六腑都爽朗起来,精神也为之一振,好几天里诗思都清晰畅达,这种美妙的感觉实在难以用言语形容。整首诗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细致入微地加以描写,将情景完美融合。诗人既表达得到故人所送好茶的喜悦,更传达出喝茶时的独特美感。诗人对这茶赞不绝口,以至于“其馀不敢费,留伴读书行”,字里行间都是对茶叶的珍视。这里,当然不仅仅是对茶的赞美,更饱含着对故人的深深谢意,以及对友情的无比珍重,充分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得不说,诗人如此巧妙的构思,真是别具匠心,一举多得。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不单单是对茶叶的赞美,从“其余不敢费,留伴读书行”这句能明显感受到诗人格外珍惜这茶叶的心情,这种情感流露得淋漓尽致。它还是诗人对故人深情谢意的表达,也体现出对故人情谊的珍视。诗人通过这简单的一句诗,把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展现得恰到好处。诗人在创作时,一举两得,既赞美了茶叶,又抒发了自己对友人的情谊。
上一篇:唐·李白《送别得书字》
下一篇:唐·张翚《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