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一清三千年":黄河水澄清一次需待三千年,
"行潦灭没昆仑源":雨水漫过昆仑山脉的源头,滔滔奔涌难见其踪。
"我当濯足万里外":我真想远到万里之外濯洗双足,
"却怪尘土生青天":却惊异青天之上竟也有尘土浮悬,染浊了明净。
"何如曹溪一滴水":哪比得上曹溪的一滴甘露清泉,
"太阿削平如砺砥":太阿宝剑削平大地,使山河如磨刀石般平整光洁。
"三江五湖不敢流":三江五湖的水也不敢随意流淌,
"沧海无风清见底":沧海无风时,清澈见底,能直视海底深渊。
"沅湘有脉通神州":沅江湘水的脉络贯通神州大地,
"乾坤无根元气浮":天地仿佛无根,漂浮在元气氤氲的宇宙之间。
"青天在下水在上":青天倒映于下,碧水浮于其上,
"铸出一片玻璃秋":仿佛铸就了一片如玻璃般澄澈明净的秋色。
"道人对此心自定":道人面对此景,心境自然平定,
"冷射瞳光双月影":双眼中倒映着清冷的月影,如寒星射穿云烟。
"玲珑凿开云雾窗":仿佛凿开云雾缭绕的玲珑窗牖,
"悟作虚空大圆镜":最终悟得本心如同虚空般的大圆镜,明澈无边。
元末明初诗人
唐珙(?~?),元末明初诗人。字温如,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南宋义士、词人唐珏在至元中与林景熙等收拾宋陵遗骨,重新安葬,并在上面移植南宋故宫冬青树为标志。唐珙在乡里以诗知名,但所作传世不多。主要作品有《墨兰》《猫》《澄碧堂》《题海岳后人烟峦晓景图》《赵文敏书洛神赋》《韩左军马图卷》等。
1. 分段赏析
“黄河一清三千年”,以黄河千年一清的罕见现象起笔,暗喻时间流转中自然恒常与人事无常的对比,赋予全诗苍茫的历史感。“行潦灭没昆仑源”,行潦(雨水积潦)与昆仑源(黄河源头)形成渺小与宏大的反差,既暗示自然力量的消长,亦隐含对生命源头的哲思。“我当濯足万里外”,“濯足”呼应《楚辞》意象,表达超脱尘俗的志向;“万里外”强化空间纵深,凸显诗人对精神远游的向往。“却怪尘土生青天”,“怪”字转折,以反常现象(尘土升腾遮蔽青天)暗讽现实混沌,流露对世事的疏离感。“何如曹溪一滴水”,借禅宗曹溪典故(六祖慧能弘法处),以一滴水的纯净象征顿悟之妙,与“太阿削平如砺砥”形成刚柔对照,太阿(宝剑)之利与水之柔韧共同指向对纷争的消解。“三江五湖不敢流,沧海无风清见底”,以夸张笔法写自然秩序:江河因敬畏而停滞,沧海因澄明而平静,暗喻心境对万物的统摄力。“沅湘有脉通神州”,沅湘(湖南水系)与神州(中原)的脉络联结,既写地理贯通,亦隐喻文化精神的绵延。“乾坤无根元气浮”,“无根”消解传统宇宙观,以“元气浮”重构天地本质,指向虚实相生的禅理。“青天在下水在上”,颠覆常规空间秩序,以倒置的天地暗示认知局限,呼应后文“悟作虚空大圆镜”的顿悟。“铸出一片玻璃秋”,“玻璃秋”以透明意象强化澄澈之境,将季节抽象为纯粹的精神图景。“道人对此心自定”,点明主体(道人)在奇景中的安定,外景与内心互为映照。“冷射瞳光双月影”,“冷射”与“双月影”营造冷寂清辉,瞳光与月影的交叠暗示顿悟瞬间的视觉化呈现。“玲珑凿开云雾窗”,“凿窗”动作象征破除迷障,云雾消散后的通透对应禅宗“明心见性”。“悟作虚空大圆镜”,以“虚空大圆镜”收束全诗,将自然奇观升华为禅理境界,圆镜意象既含万象又空无实质,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哲思闭环。
上一篇:元·刘秉忠《桃花曲》
下一篇:元·孙华孙《爱日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