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shān
xíng

朝代:唐作者:岑参浏览量:2
cháng
bǎn
yáng
xià
tōng
jīn
shān
fēng
chuī
kōng
lín
yǒu
rén
cāng
mín
liáng
shí
fēi
chén
qiān
niàn
jié
wàn
lài
bēi
xiāo
chén
jué
zuó
míng
huì
cǎo
chén
kuàng
zài
yuǎn
xíng
rán
duō
xīn

译文

疲惫的马儿睡卧在长长的山坡上,太阳已经落到水面上。山中的秋风吹进空寂的树林,树叶飒飒作响,好像有人进入林中。苍茫的天空下起冷冷的雨,青石的路面没有了灰尘。千万种念头,都在这傍晚出现在脑海,万物的声音都在萧瑟的清晨悲鸣。鶗鴂昨晚还在鸣叫,蕙草已经开始枯萎。何况我这远行的异乡人,自然就会有很多艰苦的辛酸。

逐句剖析

"疲马卧长坂":疲惫的马儿睡卧在长长的山坡上,

# 长坂:长长的山坡上。

"夕阳下通津":太阳已经落到水面上。

"山风吹空林":山中的秋风吹进空寂的树林,

# 空:一作长。

"飒飒如有人":树叶飒飒作响,好像有人进入林中。

# 飒飒:风声。

"苍旻霁凉雨":苍茫的天空下起冷冷的雨,

# 旻:天空。此处指秋季的天。

"石路无飞尘":青石的路面没有了灰尘。

"千念集暮节":千万种念头,都在这傍晚出现在脑海,

"万籁悲萧晨":万物的声音都在萧瑟的清晨悲鸣。

# 悲萧晨:悲怆愁闷。晨:一作“辰”。

"鶗鴂昨夜鸣":鶗鴂昨晚还在鸣叫,

# 鶗鴂:亦作“鶗鴃”,即杜鹃鸟。

"蕙草色已陈":蕙草已经开始枯萎。

"况在远行客":何况我这远行的异乡人,

"自然多苦辛":自然就会有很多艰苦的辛酸。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暮秋山行》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五言古诗。诗作围绕暮秋独步山林的经历,以细腻笔触刻画沿途见闻。诗人巧用比喻、衬托之法,生动勾勒出暮秋山林的萧瑟景致,凸显其空寂氛围。景中寓情,借秋景抒发自身对仕途奔波的倦怠,以及内心的空虚惆怅。全诗语言自然流畅,描写鲜活逼真,营造出幽远凄清的意境,是岑参写景诗作中的优秀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纪行写景诗。描绘了暮秋时节诗人独步山林的所见之景与所感之情,借萧瑟秋景烘托出山林空寂氛围,抒发其倦于仕途的惆怅心绪。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动衬静,“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以风吹空林的动态声响,反衬山林的幽深寂静;“万籁”所代表的外界众多声响,反而衬托出诗人内心“千念”交织的悲愁心境,以声衬情,突出心绪烦忧。比喻:“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借屈原诗意,以鶗鴂鸣叫、蕙草枯萎,比喻人生盛时不再,年华老去,抱负难伸,借自然物象含蓄表达对自身境遇的忧虑。照应:“远行”二字与诗题“暮秋山行”相照应,既点明旅途奔波的状态,又暗示行程遥远艰辛;同时,结尾“苦辛”总结全文,与前文“疲马”“千念”等体现的倦怠、愁绪相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烘托:以“夕阳下通津”描绘渡口落日景象,烘托出诗人疲惫、惆怅的心境;凉雨初霁后的山间幽静景色,进一步烘托其空虚寂寞之感,增强情感表达的感染力。情景交融:诗人将自身倦于仕途的情感融入暮秋山行之景。“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以马之疲惫、夕阳西沉,暗示自身奔波的倦怠;“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借空林风声凸显孤寂;“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更将岁暮悲愁与自然声响交织。景中含情,情因景生,如“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借草木凋零,寄寓年华流逝、抱负难展之叹,使情与景浑然一体,深化诗歌怅惘意境。

3. 分段赏析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两句以“马”“长坂”切入山行主题,却非写行进之态,而是聚焦于山间停歇场景。“疲卧”二字精准勾勒出马的疲惫不堪,以马的倦于山行,巧妙衬托出诗人奔波的劳顿与倦怠。渡口边,西沉的斜阳缓缓落下,黯淡的光线笼罩四周,这一画面不仅渲染出萧瑟氛围,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疲惫与惆怅,为全诗奠定了低沉的情感基调。“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先以动态的“山风”吹动“空林”,展现出树林的空荡寂寥。“飒飒”之声似有人行,却实则空无一人,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以“如有人”的错觉进一步反衬出山林的幽寂。诗人用细腻笔触,将山林幽深静谧的环境刻画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真切感受到那份令人心悸的空寂。“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描绘出秋日凉雨初霁后的山间景致。从天空到地面,“苍旻”放晴,雨水洗净尘埃,“石路”洁净无尘,上下呼应,将山间景色点染得愈发幽静空寂。这两句诗语言清新自然,描绘生动传神,所呈现的画面“宜称幽致”。然而,此时此地的清幽美景,映衬的却是诗人空虚惆怅的心境。诗人之所以在此“疲卧”,并非因山色宜人,而是千般烦恼、万种愁绪萦绕心头,疲惫不堪。“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晨”由景入情,转折自然。“千念”表明诗人在这岁暮时节,百感交集,诸多愁绪涌上心头,而这一切感触皆由“暮节”引发。“万籁”描绘出自然界声响繁多,风声、虫鸣等交织在一起,然而这些声音非但没有带来生机,反而越发触动诗人内心的悲愁。诗人以客观环境中的“万籁”,反衬主观心境中的“千念”,将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外界环境巧妙融合,深化了诗歌的情感内涵。“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化用屈原诗意,借“鶗鴂”鸣叫、“蕙草”枯萎的自然现象,比喻盛时已过,自己年岁渐高,抱负却难以施展。这一比喻含蓄而深刻,流露出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奈,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使诗歌增添了一份历史文化底蕴与深沉的感慨。“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进一步点明诗人的处境,“远行”二字紧扣题目“山行”,既表现出此次行程的遥远艰辛,又暗示出长久以来奔波仕途却毫无成就的无奈。“苦辛”二字作为全诗的总结,将暮秋的萧瑟景色与山行的所见所感紧密结合,相互衬托,有力地突出了诗人倦于仕途奔波的心境。整首诗景中含情,情因景发,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幽远凄清,情感表达深沉真挚。

4. 作品点评

诗人巧妙融合暮秋景色与山行感受,二者相互映衬,有力凸显出其倦于仕途奔波的心境。“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四句,以清新自然的笔触,生动描绘出山风、空林、凉雨、石路等景致,逼真展现山林的幽静空寂,营造出幽远凄清的意境,与全诗低沉、惆怅的格调高度契合,深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参诗语奇体俊,意亦造奇……“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宜称幽致也。

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岑参》

# 岑参诗:“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山风寒空林,飒飒如有人。”……远途凄惨之意,毕见于此。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 岑诗缜密精细,而萧旷自在里许。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周珽曰:晋人诗“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此云“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同一意法,由荒境中写出真趣,幽奥自奇。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谭云:诵之心惊(“飒飒”句下)。钟云:五字苦调、苦境,身历始知(“开念”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第三句五平,为异例。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静光灵警,一结尤乐府佳句。此等诗自非高所得四,即以冠开、天可矣。

清王夫之《唐诗评选》

# 语悲气壮,亦是摹颜光禄。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无名氏《无题》

下一篇:唐·李贺《塞下曲》

猜你喜欢